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鮮食葡萄生產國和消費國,為摸清我國葡萄產業發展情況,我們對葡萄主產區新疆和河北等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近5年我國葡萄種植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產量持續增加,2018年達1366.7萬噸,成為世界上第一產量大國;年消費量基本保持在1000萬噸左右;價格波動與產量和季節性有較大關系。
葡萄產業發展現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葡萄的種植面積呈現波動增長趨勢。1980—1990年,我國葡萄栽培面積在45萬畝的基礎上緩慢發展;1991—2003年,葡萄產業規模逐漸發展壯大,2003年種植面積達631.5萬畝,之后略有回落;2007—2015年快速增長,2015年達到峰值,為1198.5萬畝;2016—2018年趨于平穩,種植面積穩定在1050萬畝左右。
近40年來,中國葡萄產量持續快速增長。1980—1990年,我國葡萄產量90萬噸以下;1990—2000年低速增長,到2000年末,總產量達328.2萬噸;2012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達1000.6萬噸;2016—2018年趨于平穩發展,2018年產量達1366.7萬噸。
我國葡萄種植區域分布集中,主產區在新疆、陜西、河北和山東等歷史優勢種植區。2018年新疆、陜西、河北、云南和山東種植面積分別為214.4、70.1、62.7、61.5和54.3萬畝,占比分別為19.7%、6.4%、5.8%、5.7%和5.0%。5個省份種植面積達462.9萬畝,占總面積的42.6%。
近年來,我國葡萄品種結構持續優化,鮮食品種中巨峰、紅地球、玫瑰香等品種栽培面積占葡萄栽培總面積的70%以上;巨玫瑰、早黑寶、醉金香等品種及刺葡萄優良單系發展較快;夏黑無核和陽光玫瑰等巨峰系品種,火焰無核和克瑞森等無核品種因抗性強、口感好、品質優,所占比重進一步增加,尤其是陽光玫瑰面積快速增加。
葡萄消費以鮮食為主,銷售渠道以水果超市、商店、零售窗口為主。鮮食葡萄消費量逐年增長,2014年消費量916萬噸,2015—2017年均在1000萬噸以上,2018年略有減少,為943萬噸。葡萄市場供給主要來自國內生產,優質葡萄品種批發價高至每公斤40元左右,一般品種為16?20元,傳統品種僅為6?10元,優質葡萄價格高且不愁銷路。
近年來,我國鮮食葡萄進口量增加、進口額小幅波動,出口量和出口額顯著增加,2018年進出口量小幅下降,但仍保持貿易順差態勢。
智利、秘魯和美國是我國鮮食葡萄主要的進口來源國,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周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是我國鮮食葡萄的主要出口國。2018年,從智利、秘魯和美國3國進口的鮮食葡萄分別為11.8萬噸、4.6萬噸和1.1萬噸,進口量合計占比75.3%;出口到泰國的鮮食葡萄在9萬噸以上,出口量占比32.5%。進口單價每公斤2.5美元,同比增0.3%;出口單價每公斤2.5美元,同比降5.1%。
價格分析。國內葡萄價格兩極分化明顯,不同地區、品種、上市月份價格差異顯著。從2015—2019年葡萄價格變化趨勢看,葡萄市場最高售價均出現在5月底6月初,此時南方早熟葡萄和北方溫室促成葡萄尚未大量上市;最低售價出現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此時是北方露地葡萄大面積成熟集中上市的時間。
葡萄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種植面積增速放緩,產量持續增加。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速度加快,在較高種植收益驅動下,我國葡萄種植面積和產量迅速擴張。由于新品種引進、新模式、新技術、新設施的推廣,葡萄種植效益逐年提高。特別是傳統上不能種植葡萄的南方地區種植面積持續增加,預計在無重大氣候災害的前提下,未來我國葡萄產量仍將繼續保持增加趨勢。
消費持續增長,加工消費增長較快。隨著飲食觀念改變和購買能力提升,農村居民葡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加工消費將成為消費的重要增長點。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有利于推動葡萄加工產品需求。為防控鮮果價格波動風險,穩定收益預期,企業致力于延長產業鏈條,擴大加工產能。
鮮食葡萄進口量穩中有增,出口量繼續增長。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鮮食葡萄進口仍將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葡萄品質提高有助于開拓國際市場,預計出口量將繼續保持增長趨勢。
市場價格穩中有升。隨著葡萄產量上升,供給量整體充足,價格上漲動力偏弱,生產經營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將持續增加,加上葡萄品質整體提升,預計價格將波動上漲。
葡萄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主栽品種結構單一。近10年來,國內育成葡萄新品種100余個,但大面積推廣不多。生產主栽品種以國外育成品種為主,鮮食品種多以巨峰和紅地球、夏黑以及陽光玫瑰為主;釀酒葡萄生產中,以赤霞珠為主,主栽品種結構單一。
精深加工技術落后。我國品牌葡萄酒香氣較弱,缺少產區典型風格,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葡萄綜合利用不夠,精深加工技術和工藝落后、規模化加工企業少。
產業化、組織化程度較低。我國葡萄產業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突出。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規模小、數量少、發揮作用小,對產業帶動能力不強。
產業發展面臨的風險。隨著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葡萄種植面積增幅可能大于預期,供給量大幅增加。但消費增長較為滯后,加上葡萄產銷對接不暢,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較大。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對中國果品準入政策變化,是影響葡萄國際貿易的重要不確定性因素。
政策措施建議
優化品種結構,提高果品品質。推廣種植早熟、晚熟葡萄品種,調整優化葡萄品種結構,不斷提高葡萄品質。
發揮合作社組織力量,強化市場調節手段。為葡萄產業發展提供專業、快捷的交流和培訓服務,制定行業規范,發揮合作社橋梁紐帶作用,強化市場調節手段。
引導鼓勵精準助力,強化政策資源支持力度。加大政策和資金幫扶力度,助力專業合作社和種植戶發展電子商務、農超對接、精品園藝、觀光采摘、體驗式消費等新型營銷模式,助力葡萄產業發展。
(報告撰寫人和研究小組成員:李小紅、劉海礁、王瑛、王來剛、裴新涌、吳亞蓓、鄭國清 ;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