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陜西省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講話為引領,在農業農村部質量安全中心的指導下,名特優新農產品工作不斷發展,在產業脫貧帶動企業增效、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全省“一盤棋”
做強名特優新農產品
凝心聚力,省市縣協同推進陜西名特優新農產品工作高質量發展。
2019年依據國家中心發布《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規范》要求,陜西省為做好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申報工作,建立省市縣三級名特優新賬戶、落實專班、明確專干,先后申報“鳳翔蘋果”等20個特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其中水果類6個、稻米類3個、食用菌類4個、茶葉類4個、干菜類1個、肉類1個、藥材類1個。
2020年,全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考察柞水小米村“小木耳 大產業”為契機,以成功申報“柞水黑木耳”“鳳翔蘋果”為突破口,95個縣域特色產業的主導產品成功申報。2021年初再傳捷報,“耀州花椒”“米脂綠豆”“商州核桃”等37個特色產品進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截至目前,陜西152個特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其中,安康市整市推進,申報了安康富硒茶、安康核桃、安康魔芋、安康豬肉、安康花鰱等5個市域特色產品,占到3.29%;全省37個縣 7個區農業部門作為主體申報了147個縣域特色產品,占比96.71%位列,位列全國第四。
省市共建,推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名特優新檢測機構試驗站運行。
為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工作要求,扎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優質化工作,陜西省積極支持地市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開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試驗站創建。
一是商洛市在全國首創“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商洛市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物種富饒,有農林特產260多種,產出的農特產品更是具有大秦嶺特有的安全、生態、獨特的品質,先后被授予“中國核桃之都”“中國板栗之鄉” “中國名茶之鄉”等美譽。近年來,商洛市始終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2019年7月,經商洛市自主申請、陜西省農業農村廳推薦、國家中心審核,批復同意商洛市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到2021年上半年成功申報58個產品。
二是安康市成功創建“全國名特優新高品質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市”。安康市是習近平總書記點贊的“鎏金銅蠶”出生地、李克強總理稱贊的“秦巴明珠”,是全國富硒茶、絞股藍、魔芋示范基地,全市2/3的面積富含硒元素,是全國最大的天然富硒帶。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女媧鳳凰茶業園區考察調研時強調“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能夠在這里脫貧本小康,做好這些事情,把茶葉這個產業做好。”以此為契機,安康市緊抓機遇,在全國率先以市為申報主體的先例,成功申報安康富硒茶等5個產品。2021年1月,經國家中心審核確定為“全國名特優新高品質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市”,到2021年上半年共成功申報16個產品。
三是市級名特優新檢測機構試驗站建設。榆林市、商洛市先后創建市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試驗站”(CAQS-PJSYZ-0004、CAQS-PJSYZ-0005)。這是我省在國家中心指定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機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CAQS- 0070)的基礎上,經過自主申請后獲得批準成立的2家新機構,為充分發揮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在改善生產管理、促進品牌建設、引導消費升級、服務產業發展發揮引領帶動和支撐保障成功“造血”。
練好“內功”
健全名特優新農產品工作機制
陜西省全面貫徹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戰略,全面做好名特優新農產品工作,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是上下聯動,增強工作推動力。省級明確工作機構,細化目標任務,確定專人專管,上下溝通協調,協同推進工作進展。市級出臺獎勵政策,選調業務骨干,加大培訓推進力度,商洛市將名特優新工作納入績效考核,榆林市對進入名錄的產品進行政策性獎勵,安康市對工作突出區縣給予表彰獎勵,全力推動工作開展。區縣立足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加強組織申報,部分區縣在機構改革中將名特優新工作寫進職能范圍。全省上下聯動,形成強大合力,為名特優新工作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是健全體系,增強工作保障力。創建市級試驗站,先后推薦商洛、榆林等3個市級檢測中心成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試驗站)。強化業務培訓,參加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管品審員、特質農品登錄等專題培訓,省市聯合舉辦多場專題指導培訓。嚴格審核把關,確保申報材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環環相扣,全方位保障名特優新工作運行。
三是業務聯動,增強工作融合力。產業是名特優新農產品發展的基礎,在工作推進中,與陜西省特色產業帶相結合,與陜西“3+X”主導產業相結合,有序指導市縣開展目錄申報相結合。在名特優新工作融入質量安全縣創建、地標保護工程實施、品牌營銷行動等部省重大創建活動中,積極動員授權企業開展全程質量控制、實行質量追溯,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對名特優新企業優先審核,優先檢查,嚴格監管,協同推進名特優新事業發展,為名特優新農產品事業發展筑牢安全防線。
四是試點示范,增強工作帶動力。面上引導,加強與國家農安中心溝通,建立良好工作運行機制,點上突破,與榆林、商洛、西安、安康等4市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帶動市級申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整市推進示范試點。商洛示范試點以來,成功申報了58個產品,成為全國納入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產品數量第一的地級市。
改進不足 叫響陜西名特優新農產品知名度
在開展陜西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創建工作中,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是全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申報工作發展不均衡,差異明顯。截止到2021年6月,在全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的152個產品中,陜南的商洛、安康、漢中3市申報80個,占據半壁江山,占到52.64%;關中的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5市申報36個,占到23.68%;陜北申報36個,占到23.68%。其中,商洛市共申報58個,占到總數的38.16%,比重大,楊凌、韓城2市沒有推薦產品申報。
二是全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申報主體、附證企業(合作社)缺乏摸底、調研。省級機構對市縣上報的申報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經營、生產規模情況僅僅停留在材料的審核上,因為國家中心沒有開展現場檢查、核查、督查的具體要求、安排,省級平臺對大部分申報主體,尤其是規模小的附證企業、合作社發展情況底細不清楚,一旦發生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名特優新農產品的信譽。
三是全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帶動縣域產業發展不明顯、發揮作用不充分。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 “兩品一標”認證產品知曉率高、關注度高,而名特優新農產品申報工作起步晚、消費者知曉率低、市場影響力弱,普遍產品外包裝使用標識的利用率更低,能夠做到正規使用標識的經營主體更是鳳毛麟角。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縣域特色主導產業建設進程中,全面推進全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工作再上臺階。秉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發展理念,落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申報主體監管責任和附證企業、合作社的主體責任,發揮名特優新農產品的市場價值,發揮好促進企業增效、助農穩定增收的帶動作用。
調動全省力量,推進農產品質量提升帶動縣域產業發展。各級農業部門要高度重視名特優新農產品對促進陜南、關中、陜北區域優勢產業發展,對培育縣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實時了解縣域特色農產品信息,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及時指導生產和引導消費,滿足公眾對安全優質營養健康農產品的需求發揮積極作用。指導市縣繼續挖掘區域特色產業優勢申報,幫助楊凌和韓城提高思想站位,力促“韓城花椒”、楊凌特色農產品申報名特優新農產品。樹立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高全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工作效能。
健全全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工作機制,筑牢隊伍建設。在全省建立健全名特優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建立健全名特優新農產品監管機制,建立健全名特優新農產品專干隊伍。全省把名特優新納入質量安全工作范疇,納入績效考核,納入目標責任清單,以申報主體為第一責任人,成立名特優新農產品領導小組,成員為各附證企業、合作社主要負責人,簽訂年度目標名特優新責任書,明確各級職責,指導企業、合作社具體落實,適時進行檢查、質量摸底,共同培育一批具有產品知名度高和市場影響力強的全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的標桿產品。
加大名特優新農產品的宣推力度,提升品牌覆蓋面與影響力。利用重大展會組織名特優新農產品附證企業、合作社的品牌產品進行專展、專銷、專賣,增設名特優新展區,舉辦專場推介會,組織名特優新農產品異地進商場、進社區等促銷,組織線上線下直播帶貨,利用廣告位置宣傳,印制精美產品目錄;在市縣設立名特優新農產品專賣店、旗艦店、直營店,舉辦名特優新農產品節慶、采摘、品鑒活動。通過系列助推活動,增強陜西名特優新農產品的美譽度、溢價能力,讓陜西名特優新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消費者舌尖上的美味,成為我國品牌農業的一張“陜西名片”。
(作者單位: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