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豐收節——傳承歷史,祈愿未來
以“慶豐收、感黨恩”為主題,9月23日,農歷秋分,我們迎來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3年來,豐收節逐漸成風化俗、深入人心,成為億萬農民自己的節日、中華農耕文明的符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窗口。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生動體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是有利于傳承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正在淡化,中國農民豐收節樹立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可以匯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從而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二是有利于進一步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中國農民豐收節能夠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各個方面對于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和重視,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三是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中國農民豐收節給農民一個專屬的節日,通過舉辦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這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待,滿足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慶豐收的緣起——從原始漁獵到“紀農協功”
慶豐收的習俗緣起于何時何地,已經無從察考。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1931—2001)說過,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祈年祭是可以從考古學上看到的最古老的豐收祭祀。
在原始漁獵時代,人們多以血緣氏族為基本生活單位,聚族而居。隨著狩獵技術的進步,在新石器時代發明了設計巧妙的誘捕工具,開啟了“智能狩獵”的先河。有一種用粗繩索編結而成的地網,可以捕獲力大如牛的野獸。另一種智能裝置是陷阱,這種方法比較普遍,近代還有一些山區少數民族用于捕獵猛獸。每當有獵物落網,部落的人們就會歡慶雀躍,燒烤達旦。這就是豐收慶典的原始雛形。
不過,這種因獵獲巨獸舉行的慶祝,還不能稱之為“豐收節”。因為一年中可能會有許多次獵獲巨獸的機會,并不是今天所說的“周年復始”的具有特定意義的日子。但是,這類慶祝活動已經具有了豐收祭的神靈信仰和群體習俗的功能。其中包括將獵物向神靈和祖先獻祭,舉行部落成員的聯誼聚會,通過狂歡活動交流捕獵經驗,增進部落成員的利益認同,維護族群內部的團結和協作,等等。節日意義上的豐收習俗,是農牧業的起源后逐漸形成的。
在殷商時代,逐漸將起源于民間的豐收習俗轉化為“紀農協功”的豐收禮制。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說:“在君則為禮,在民則為俗”,因此要“入國觀禮,入境觀俗”。據此可知,慶豐收的禮制與習俗,同時存在于國家和民間兩個層級之中。歷朝歷代都通過各種豐收禮制,以制施政,重農安民。
豐收禮制——祈求豐收,勸勉農耕
豐收禮制的功能之一是祈求豐收、祈愿康泰的精神寄托。文明早期的豐收禮制,大多循依儒家經典《周禮》,后世尊以為法,不斷習行流播。其中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豐收祭典,見于《周禮·地官·司徒》的記載:“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種,周知其名,與其所宜之地以為法,而懸于邑閭”。注家解釋道:“遍知種所宜之地,懸以示民,后種谷以為法也”。 古時,先播種后成熟的谷子稱為“穜”,后播種先成熟的谷子稱為“稑”。實際上就是向老百姓介紹遲熟谷子“穜”和早熟谷子“稑”,把這些谷子品種“懸于邑閭”,就是懸掛在城門的墻壁上進行展示宣傳。對于發展農業生產,推廣作物良種,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宣傳作用。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農業博覽會的雛形。
豐收禮制的另一個功能是勸勉農耕。只有農民努力耕作,農業才能豐收。因此在國家祭祀中,安排了相當多的勸勉農耕的祭祀活動。其中影響最為深遠、年代最為悠久的是籍田禮。籍田禮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正式納入了國家祭祀序列,成為隆重的勸農典禮。每年立春之日,天子要舉行籍田儀式,以此作為開始春耕的標志。《周禮》記載,天子每年到社壇“躬耕籍田”,以喚起天下百姓對農業的重視。到明清時期,籍田禮作為國家祭祀制度在全國廣泛推廣。北京和全國各地的州府郡縣都設有先農壇,安排有專用的“籍田”,由皇帝和州縣主官分別主持籍田禮。“籍田禮”旨在傳達“重視農耕”的教化信號,引導黎民百姓勤耕力耘,奪取豐收。
與“籍田禮”異曲同工的是“御災祭祀”。遠古時代,人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只能通過祈求風調雨順來實現心靈慰藉和平安寄托。過去我們常常把“御災祭祀”視為“迷信活動”。但是深究細辨,“御災祭祀”實際上起到“因俗施政、以俗馭民”的導向作用。比如,求雨是最為多見的御災行事,有龍神祈雨之祭、有焚巫求雨之祭、有歌樂舞蹈求雨之祭等。在甲骨文的“求年”(祈求豐收)卜辭中,經常見到“有雨”“大雨”的卜問,后面跟著有“吉”“大吉”的回驗。似乎當時的人們并不懼怕雨澇成災,都以“大雨”為吉。很顯然,地處黃河中下游的殷商京畿之地,最渴望的是春種時能夠降雨。可知當時農業旱災是常態,故以求雨為常祭。
古代的豐收祭還包括祈來年、祭社和門閭。祈來年的祭祀對象為天宗(包括日、月、星、辰、寒、暑),在年終報答眾神的時候也對這六位神靈進行祭祀,報答他們對一年農業順利的保佑之恩,并為來年農業豐收而舉行的祈禱之祭。祭社是祭祀公社,公社是王侯大夫治民之社,私社為貴族的本族之社。祭門閭是祭祀村門和里門等門神。在各種重大的祭祀活動中,慶豐收是不可或缺的國家慶典。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清朝。
豐收禮制最初都源自民間習俗,源自農業生產實踐。民間豐收習俗升華為國家禮制化以后,并不取代或掩蓋原有的民間豐收節慶習俗。而是轉過來,化禮成俗,產生規范約束、教化宣導的作用。豐收禮制重在塑德規行,對農業豐收產生引導和推動的作用。
追根溯源,遠在中華文明起源初期,就產生了慶祝豐收的民間習俗。最典型的史證是甲骨文中的“年”字和“秀”字。甲骨文的“年”是個會意字,上面是一棵禾,禾穗低垂,表示莊稼已經成熟;下面是一個面朝左,臂下垂,彎著腰的人,表示把捆好的成熟莊稼背回家,意為“豐收”了。《谷梁傳》說:“五谷大熟為大有年。”莊稼收割完畢,要過一個慶豐收的節,這個節就稱為“年”。所以,遠古時候,“過年”就是慶豐收。優秀的“秀”,也是個會意字。上面是成熟了的禾,禾穗下垂;下面是一個手臂前伸的人,表示在欣賞豐收成果。“秀”字的本義是指好收成。可見,造字之初,“年”指豐收的果實;“秀”指豐收的景象。
甲骨文創制的時代,豐收慶典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和情感寄寓之中,推動著農耕文化延續和發展。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豐收”,不再是“多收三五斗”的產量追求,而是既要產量高,更要品質好、價格優,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全面豐收。
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圍繞農民增收持續發力,上半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8元,實際增長14.1%,生活水平再上新臺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中國農民正在奮力推進鄉村振興,闊步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美好明天。
(作者簡介: 朱冠楠,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副秘書長,長期從事農業文化遺產及農業史研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