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黃河源頭,草原的色彩更加豐富,藍天白云映襯著連綿的牧場和秀美的湖泊,撒落其間的牛羊,蘊藏著這樣一個“富民故事”。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花石峽鎮日謝村距離縣城約70公里路程。熱多是瑪多縣花石峽鎮日謝村養殖合作社理事長,高原紫外線下的黝黑皮膚和高挺鼻梁,是他最明顯的“顏值”。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瑪多縣曾是全國牧業首富縣,全縣不足6000人擁有近70萬牲畜。
然而,過度放牧很快帶來了生態惡果,草場退化、湖泊萎縮、黑土灘擴張。
“吃不上草、喝不上水,牛羊眼看著一天比一天瘦,死掉的也多,那個時候牧民們不停地轉牧場,啥辦法都沒有。”熱多說。
沒有牲畜數量支撐的養殖業未來在哪?正當牧民迷茫之時,脫貧勁風吹進了雪域高原。在不增加草場壓力和理論載畜量的前提下,瑪多縣嘗試推廣藏羊養殖,以促進牧民增收致富。
日謝村合作社成立初期,發展并不順利。全村200余戶村民只有15戶村民入股,其中有11戶是家中有黨員、帶頭做表率加入的。
大多數村民都在觀望,他們不知道加入合作社有什么好處,更多是顧慮入股的草場、牛羊,還會是自己的嗎?
日謝村是瑪多縣最早開始藏羊養殖的試點村。“新品種藏羊肉質細嫩、膻味小、口感好,賣得很好。”回憶起第一批藏羊出欄時熱銷的情景,熱多笑著說:“養殖藏羊的第一年,合作社分紅利潤就達到47萬元。”
嘗到發展甜頭的日謝村,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合作社分紅每年見漲,牧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牛羊換個養法,牧民換了活法。”生態畜牧業養殖合作社通過草場、牲畜入股的方式,整合草場、牲畜,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劃區輪牧、分群飼養,草場載畜壓力大大降低。
如今,瑪多縣已經在30個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建成藏羊繁育基地,一條生態畜牧業循環產業鏈正在形成,綠色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花石峽鎮措柔村村民索南扎西2019年加入村里的合作社,當年分紅就達到2萬元。拋棄了破壞生態的粗放型畜牧業,藏羊養殖正逐漸成為當地發展生態有機畜牧業的新模式。
扎西東智同樣是“瑪多藏羊”受益者。他介紹,自從加入了合作社,牛羊養殖科學合理了,農畜產品能加工、有銷路,都不用自己操心,在合作社干活有工資,年終還能分紅,收入比起以前高了很多,這種“穩賺不賠”的合作社,讓他感到日子有了奔頭、有了底氣、有了滋味。
同時,借助互聯網電商產業,藏羊肉食加工產品已遠銷省城西寧和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如今,在黃河源頭,草地生態畜牧業之路越來越寬,實現了生態、生活、生產的共贏,也讓果洛當地牧民群眾找到了致富的途徑。
借全力打造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的東風,果洛州175個純牧業村全部成立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全州18個生態農牧業合作組織還被認定為實施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試點單元合作社。
同時,瑪多縣緊抓畜牧業發展機遇,積極開展瑪多藏羊繁育養殖試點,打造生態畜牧業循環產業鏈。相繼建成扎地村藏羊繁育試點基地、瑪拉驛村種公羊繁育試點基地,并通過科學繁育提高“瑪多藏羊”質量,提升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自我發展壯大的能力,不斷推進“瑪多藏羊”追溯體系和信息化建設,及時解決生態畜牧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實現提質增效。
人還是原來的人,草原還是原來的草原,只是轉變了發展方式——通過推行生態畜牧業,人的思想觀念變通了,牲畜品種得到改良,草原得到合理利用。結果是草原生態得到保護、畜牧業效益大幅提升、牧民的收入持續增長。
如果說,選定優質畜種藏羊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形成特色產業是瑪多縣完成的第一步起跳,那么,推進藏羊精深加工,完善產業鏈條,借網絡拓展市場、提升品牌,將藏羊推向發展的“高速公路”,瑪多縣已躍躍欲試,奔跑前行。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