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是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期,發展成效顯著。2013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11號),明確提出現代漁業建設要“堅持生態優先、養捕結合、以養為主的方針”,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確定“以養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方針以來,我國漁業發展方針的一次重大調整,標志著漁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按照新發展方針,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 (農漁發〔2016〕 1號),經國務院同意,印發了《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內漁船管控 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通知》(農漁發〔2017〕2號),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農漁發〔2019〕1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
一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9年水產養殖產量5079萬噸,同比增長1.76%,捕撈產量1401萬噸,同比下降4.45%,養捕比例由“十二五”末的74︰26提高到78︰22,實現了養捕結構的進一步優化。除傳統的養殖、捕撈、加工流通業之外,增殖漁業、休閑漁業蓬勃發展,現代漁業的五大產業體系格局初步建立,產業結構持續調優,漁業一二三產業產值比例由“十二五”末的51.45︰23.14︰25.41調整到49.0︰22.3︰28.7。二是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有效推進。貫徹十部委意見,劃定重要養殖水域灘涂空間,全國1500個縣級人民政府發布了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基本覆蓋了全國所有水產養殖主產縣。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共創建健康養殖示范場5468個、示范縣49個。稻漁綜合種養異軍突起,2019年全國總面積近3500萬畝,年產優質稻谷1750萬噸、水產品29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超過600億元。鹽堿地漁業開發利用取得突破,建立了多元生態養殖模式,實現了鹽堿地水產養殖規模化生產,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顯著。同時,突出綠色發展理念,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集裝箱循環水養殖、多營養層級養殖、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三是產業融合發展取得實效。大力推進漁業三產融合發展,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十三五”期間,把水產品加工業和休閑漁業作為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抓手和動力,充分發揮水產品加工業接一連三、休閑漁業接二連三作用,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截至2019年底,全國水產加工企業9323個,水產冷庫8056座,水產加工品總量2171.41萬噸,加工率達到40.89%。休閑漁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9年全國休閑漁業產值超過940億元,接待人數超過2.7億人次,涌現出查干湖、千島湖、廬山西海等漁業生產生態融合發展的典型。
資源養護邁上新臺階
一是捕撈強度控制取得成效。《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內漁船管控 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壓減海洋捕撈漁船2萬艘、功率150萬千瓦,國內海洋捕撈總產量減少到1000萬噸以內的目標。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拆解漁船超過2萬艘,國內海洋捕撈產量約1000萬噸,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和減船目標已經提前完成。二是資源保護制度不斷完善。先后數次對海洋伏季休漁制度進行調整,現行的伏季休漁制度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長休漁期和最嚴格的伏休制度。相繼發布黃河、海河、遼河和松花江流域禁漁期制度,實現我國內陸七大重點流域禁漁期制度全覆蓋和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漁制度全覆蓋。三是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場建設科學開展。每年的6月6日,各地都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放魚日活動。“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增殖各類水產苗種1559億尾,舉辦的各類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達1萬多次,有力地促進水域生態環境修復和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10個,引領帶動全國海洋牧場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四是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能力提升。2016年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發布以來,加快相關配套規章制度的制修訂工作。針對長江江豚、中華鱘、中華白海豚、斑海豹等保護旗艦物種,分別出臺了7個專門的保護和拯救行動計劃。累計創建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35個。
漁業“走出去”取得新成果
一是遠洋漁業規范有序發展。科學調控發展規模和節奏,加快漁船裝備更新改造,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遠洋漁業轉型升級。全面修訂出臺《遠洋漁業管理規定》,建立遠洋漁業企業履約評估制度,加強遠洋漁船監督管理,繼續“零容忍”嚴厲打擊違法捕魚,規范有序發展遠洋漁業。二是漁業對外交流合作廣泛開展。全面參與聯合國及FAO框架下漁業多邊事務,參與9個國際或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事務,加入《南印度洋漁業協定》,與毛里塔尼亞、阿根廷、伊朗、塞拉利昂、斐濟、瓦努阿圖等國建立政府間合作機制,深化與美國、歐盟、澳新等漁業對話機制。穩妥開展與韓國、俄羅斯、越南等周邊國家漁業合作,全面加強涉外周邊漁業管理,舉辦中越北部灣漁業協定成功實施15周年活動,開展中越、中韓、中俄、中老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向菲律賓贈送魚苗,被寫入兩國聯合公報,得到兩國領導人積極評價。
漁業設施裝備水平顯著提升
一是漁船、漁港、安全通信等漁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沿海省份更新改造國內漁船1萬余艘、遠洋漁船679艘,為11萬余艘漁船配備了安全和通導裝備,建成通訊岸臺約200座、漁港動態管理系統17個、漁船動態管理系統及災備中心約50套、漁用航標179個,累計安排建設213個漁港及避風錨地,漁業安全生產保障能力顯著提高。二是水產種業、防疫、養殖設施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育種創新及育繁推一體化等開展,共安排建設項目73個、總投資7.7億元,全國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圍繞建設水生動物疫病防控監測中心及區域中心、重大水生動物疫病實驗室開展,共安排建設項目39個、總投資3.8億元。“深藍1號”等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漁場相繼建成投產,累計建成深水抗風浪網箱3255個,池塘環保設施改造開始起步,養殖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明顯提高。
漁業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十三五”以來,漁業科技在資源養護與生態修復、遺傳育種、健康養殖、病害防治、水產品加工、節能環保、漁業裝備升級、漁業信息化等領域提供支撐保障,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國際并跑、領跑階段,一批生態、綠色、高效漁業技術模式得到廣泛應用,漁業科技獲得國家級獎勵6項,審定新品種61個,制定漁業標準和規范1035項,獲得專利685項,建設漁業綜合性重點實驗室3個,專業性重點實驗室21個,綜合試驗站25個。水產養殖技術示范推廣成果豐碩,遴選發布65個漁業主導品種和53項漁業主推技術,推廣面積達300多萬公頃,受益漁民500多萬人。
漁政執法監管有了新成效
一是“中國漁政亮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持續開展。嚴厲打擊了涉漁違法捕撈行為,維護了守法漁民的合法權益和我國管轄海域的漁業生產秩序,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各地漁政執法機構已經累計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5.04萬余艘、“絕戶網”等違規漁具200余萬張(頂)。二是安全生產監管不斷加強。漁業是高風險行業,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漁業安全生產監督,開展漁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組織漁業安全應急演練和安全技能大比武,開展漁業無線電專項整治和安全生產交叉大檢查,示范創建“平安漁業示范縣”“全國文明漁港”。三是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在27個省份開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水產苗種產地檢疫試點由6個省份擴大到24個省份,基本覆蓋了水產苗種生產大省,水產品產地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
整體上,我國漁業正處在由傳統向現代轉變時期,漁業大而不強,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例如漁業法律政策保障體系尚不健全,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脆弱、保護難度大,漁業基礎設施薄弱,裝備落后,漁業產業效益亟須提升,漁政執法滿足不了監管需求等。今后一段時期漁業發展,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中國,以水域生態環境治理倒逼漁業轉型升級,以漁業現代化促進水域生態環境修復,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方針,堅持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綠色、安全、融合、開放、規范發展,堅持提質增效、減捕增養、綠色發展、富裕漁民,不斷創新發展機制,培育發展新動能,完善發展措施,提高發展質量效益,防控發展風險,改善漁民民生,推動形成產業優化、產品優質、產出優異、產地優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漁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漁業強國。#FormatImgID_0#
(稿件來源: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