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相信,“一橋飛駕南北”的長江大橋斜拉索,竟是一個村民小組制造出來的;誰會相信,“可上九天攬月”的神舟飛船尖端設備,竟有一個村民小組生產的產品;誰會相信,“泥腿子當上大學董事長”,一個村民小組竟能辦起一所大學,辦一所大學還不過癮,接著又在建另一個規模更大的校區;給每個農戶發豪華別墅,給每個農民每年發20000元紅利,給每個退休老人每月發2700元養老金,給每個孩子發從出生到高中畢業每月1000元成長金,給每家水電氣費一半補貼,給群眾看病基本報銷,給老人去世早早安排墓地。截至2019年底,小組集體總資產達到30億元,創利稅2.3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8000元。
這樣近似神話的故事,確實發生在中國農村最小的一個基層組織——村民小組里,這個現有67戶、247人的村民小組,就是譽滿全國、名揚海外的官橋八組: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官橋村第八村民小組,江湖人稱“神州第一組”。
這個組有個小組長叫周寶生,那可不是一般的牛,兩屆全國黨代表,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獲得的國家級榮譽證書一擔子挑不起、一面墻貼不下。周寶生和他領導的官橋八組,一直是中國農村改革領頭雁,“三農”排頭兵。
解決問題倒逼四次轉型升級
“我這些年不知道什么叫困難,只知道什么叫問題,解決一個問題,獲得一次進步,新的問題又來了,又去解決,這樣就有了八組的四次進步,就是你們說的四次轉型升級。”
在八組“組部”那間寬敞明亮的“組長辦公室”里,架著一副眼鏡的周寶生,徐徐地打開話匣子。
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吃不飽。周寶生的解決辦法,率先分田單干。
1978年春節剛過,經群眾推選,年輕、有文化、當過工人、高大帥氣的周寶生當上了官橋大隊第八隊生產隊隊長。
有句話說,別拿土豆不當糧,別拿“村官”不當官,小隊長比“村官”還低一級,但全隊幾十戶幾百號人都昂起腦殼指望著他呢。那時候是人民公社體制,吃大鍋飯,生產力落后,群眾得不到溫飽。周寶生還記得“兩個數字一首歌”:小隊欠貸款11萬元,人均年收入不足60元;“住的土坯房,吃的返銷糧,一個工值九分錢,上山砍柴換油鹽。”
再也不能這樣活,再也不能這樣干,一定要讓群眾吃飽飯。1980年的小隊長周寶生,正在苦思出路而不得,有天看到《人民日報》刊登了《陽關道與獨木橋》的文章,眼前一亮,有了!學習小崗村,搞聯產承包、包產到戶。周寶生認為,堅持實事求是,這是毛主席教導我們的,農村一切工作都要建立在實事求是上,讓群眾吃飽飯,這就是最大最緊要的實事求是。他同黨員們一商量,說干就干,包產單干,不等不盼。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可這事風險大,搞得不好就要打成現行反革命,要游行批斗甚至坐牢砍頭的,“為了群眾吃飽飯,我把這一兩百斤豁出去了!”就這樣,周寶生領導的官橋大隊第八小隊,走在了湖北省全面推開聯產承包責任制最前頭。
搞法一變大不同。過去是人人干活、一人操心,現在是人人都操心、各操各的心;過去是出工磨洋工、只等早收工,現在是要想全家肚子飽、男的女的拼命搞。農民的積極性像山頭的瀑布一樣奔涌,效果也像藍天白云一樣明朗。當年八隊糧食產量由20萬斤猛增到30萬斤,創歷史最高,比鄰近的九組和七組分別高出8萬斤和11萬斤。周寶生乘勢而上,帶領大家開溝渠、平坡地,一連干了幾年,硬是把過去的“望天收”變成了年年大豐收。終于可以一日三餐吃白米飯了,鄉親們個個樂得合不攏嘴。
大地回春,春風送暖,中央文件肯定聯產承包等作法,大包干迅速成為席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滾滾洪流,沒幾年,全國絕大多數村組都完成了分田單干。湖北稍慢一點,但也“分”得很徹底,田地山地林地魚塘耕牛農具一夜之間都分了,“只有天沒分,地上全分了”。
正在鄰近小隊和大隊壯著膽子跟著八隊學習“分”的時候,帶頭分田單干的周寶生突然亮出既“分”又“統”的驚人新招。原來,周寶生看上了那些農業學大寨時開荒開出的800畝荒山和400畝低產田,如果都分給群眾種糧食那是“勞民傷財”,不如收歸集體管理,用來退耕還林種茶種菜。1985年,周寶生同組里的黨員們一商量,立馬形成決定。從那時起,八組慢慢建起了1400畝杉樹基地、250畝茶園。這些家底為后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兩個回合下來,小組長周寶生帶領八組群眾遠超眾人,走在改革初期的前頭了。
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沒錢花。周寶生的解決辦法,興辦小組企業。
肚子沒飽只想飽,肚子飽了又想錢。糧食問題解決了,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就來了。
周寶生高中畢業后有過進工廠當工人的經歷,他知道開店辦廠比種田更來錢,并且從紅頭文件上找到了農民可以經商的依據。那還等什么,干唄!
1981年,周寶生又一次作出當時石破天驚的決定,進城開店。他帶著一群泥腿子在官橋集鎮上租了三間房,辦起了小賣部、熟食店、冰棒廠,生怕別人不知道,特地放鞭鳴炮熱鬧開張。周寶生幸福地回憶起當年場景:天天生意火得很,夜夜半夜才打烊,一下子賺了7000元,大伙緊緊攥著錢回到隊里,你數一遍,我數一遍,把錢都數得濕漉漉的。
開店賺小錢,辦廠才能賺大錢。街上店子開得好好的、生意旺旺的,可周寶生又出一個“幺蛾子”,宣布回村辦廠干工業。1982年開始,周寶生帶領鄉親們干起了泥腿子都不懂的工業。反正那時候什么賺錢干什么,好像干什么都賺錢。
1983年春,成天想著辦廠賺錢的周寶生,打聽到省城有家鑄造廠準備轉產,鑄造設備低價出售。周寶生連夜到縣里找專家論證。第二天,帶領幾個年輕人趕到省城,運設備的時候遇到瓢潑大雨,“人淋得機器淋不得”,周寶生脫下衣服蓋到機器上,他也不是鐵打的,因雨淋而大病一場。鑄造廠建起來了,鑄件一批批生產出來了,輪船上、碾米機上、紡織機上到處都有八組生產的配件,省內省外天天都往八組匯錢。周寶生笑說:“這場雨淋得,值!”
1986年,周寶生又發現了一個難得的商機,那就是改革初期有了一點錢的農民首先想著建磚瓦房,而地方少有磚廠,那就趕緊辦個磚廠吧。兵貴神速,想到做到,周寶生帶領全組群眾不分日夜連續奮戰4個多月,24門窯紅磚廠投產了。
就在那幾年,八組陸續開辦了釘絲廠、手套廠、沙發廠、金屬結構廠等10多家廠礦企業,還真是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到1992年,小組資產總額達到7200萬元,年創利稅400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2010元。同一時間全省乃至全國絕大多數村一級都是空殼經濟,很多村里欠著一屁股債呢。
組里錢多了,老百姓心事也多了。有的說,干脆分了算了,免得夜長夢多。說的人多了,風浪就大了。不管東南西北風,咬定集體發展不放松。周寶生認真思考后決定,堅決不能分!八組要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85年,八組補助每戶2000—3000元統一建房,其余的錢全部拿出來擴大再生產。與筆者同行的一位嘉魚縣領導說:“正是這種撥云見日的堅守,才有八組的集體蛋糕越做越大,才有八組后來事業輝煌。”
遇到的第三個問題,企業做不大,像群雞娃娃。周寶生的解決辦法,依靠高科技,引進對路的人。
八組宣傳片中介紹,八組的第三步跨越,令世人驚艷!
此話不夸張。雖然周寶生目光敏銳,常出奇招,但當他要成立田野集團,要招引科學家,要辦高科技工業園,要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們真要把眼睛擦一擦,重新打量這個滿腿是泥的小組長了。
擁有了十幾家工廠的八組掌門人,周寶生并沒有陶醉在成功喜悅中,相反,他變得有些郁悶了。因為他認為辦資源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不是長久之計,僅靠八組和附近的一些資源是成不了大業的,只能是“桌子底下放風箏、螺螄殼里做道場”。他極富遠見地提出,轉型升級,把小組和集團結合起來,把工業和科技結合起來,插上兩只翅膀,飛得更高更遠。
對于八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1993年3月,周寶生請來了一位高人——劉業勝。他是武漢冶金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也是中國第一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手頭有永磁合金的“獨門秘笈”。周寶生跟他的關系如同鄉里一句話,一個要補鍋,一個鍋要補。劉業勝一心想讓自己的技術永磁合金產業化,卻苦于沒有投資;而周寶生握著大把的資金卻苦于找不到可以轉化的科學成果。
“要投多少錢?”
“五六十萬吧。”
“100萬怎么樣?”
三句話成交。三天后,劉業勝來了。三個半月后,永磁合金投放市場。當年完成產值230萬元,純利60萬元。永磁合金被國家計委認定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推進項目”,產品用到了神舟飛船、地震檢波等領域。周寶生對這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無比尊敬,2013 年,劉業勝去世,八組為他鑄了一尊銅像,永久地立在合金廠的草坪上。
上纜索廠又是一個經典案例。毛主席有句詩,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周寶生讀著讀著忽然讀出經濟來了,要是能建個纜索廠,把長江大橋的斜拉索生意接過來,那還了得。“一橋飛架南北,斜拉索找我”,廣告詞都出來了。
周寶生找專家、找政府,北上南下、東奔西走。很快一個纜索廠就建起來了。第一批業務來了,可纜索科技含量高,被錨固技術給卡住了,繼續找專家!有次碰巧專家出去開會,周寶生跺著腳在雪地里等了3個多小時。“雪地求教”的故事感動了不少專家,他們紛紛來到八組獻計獻策。八組成了科學家的練兵場和競技場。正是在這個場地,葛修潤院士永久性自由張拉錨拉索填補了國內空白。有眾多科學家“抱腰”,該項目獲認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產品獲評國家重點新產品、湖北名牌產品,應用于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荊州長江大橋、軍山長江大橋、嘉魚長江公路大橋、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緬甸瑪哈邦多拉大橋等30余座國內外重要橋梁。一卷卷斜拉索在大江大河橋面上徐徐展開,如同張開一架架豎琴,彈奏起官橋八組工業與科技雙劍合璧的時代強音。筆者曾半開玩笑說,如果聽說是村民小組生產的斜拉索,會不會有人怕走得大橋啊?周寶生把這話當真了,專門引我們到工廠參觀,專家告訴我們:“這一根斜拉索,可以吊起一艘遼寧艦,放心了吧!”
周寶生介紹,1993年起,八組開始組建田野集團,借腦引智,全力發展高科技產業,走上了快速大發展的綠色大道。一批高科技企業落戶占地千畝的田野高科技工業園,經人事部批準,在這里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經省科協批準設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吸引來大批頂尖人才。筆者為之驚嘆,“泥腿子”盤起高科技,小組長創造大奇跡,最基層站到最高處。
遇到的第四個問題,發展局面穩定,創新路在何方?周寶生的解決辦法:興辦教育,全面升級。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氣風發的周寶生想到了辦教育,他要辦大學,并且立志辦一所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好大學。
周寶生為什么要辦大學,深層原因是他對知識和高科技的膜拜,機遇來源于2002 年,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辦大學,武漢大學東湖分校獲批,正在尋找合作伙伴。周寶生敏銳地意識到,絕好機會又來了。
沒有上過大學,卻要辦大學,這不矛盾吧。但當周寶生把辦大學的報告遞給領導時,領導就是這么說的,機智的周寶生回了領導一句話:“有的領導沒上過大學,還把全省大學管理得很好呢!”言下之意放在這,我不僅只辦一所大學呢!
周寶生講起他直接找大學校長、找有關領導、守在教育部部長門口等許多故事,說明辦個大學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啊!由于各級領導關懷,周寶生歷經艱苦努力,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田野集團獨資承辦東湖學院。從征地拆遷到大學建成,再到面向全國招生,只用了短短7個月時間。東湖學院總面積1500畝,建筑面積57萬平方米,現設有11個學院、2個課部、79個普通本專科專業,涵蓋文、法、理、工、經、管、藝7個學科門類,有在校學生17000余人。近年來,學校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創建單位”“全國創建平安校園示范學校”“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黨建工作示范高校”“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稱號,贏得社會廣泛贊譽,躋身全國一流民辦大學。
辦了一所還不過癮、還不解渴,周寶生還要再辦一所。武漢東湖學院在嘉魚設立南校區。說是南校區,比本部還要大,無異于更大規模的一所大學,占地2500畝,總建筑面積極將超過70萬平方米。這個南校區正在破土動工,就在官橋八組主道旁,筆者隨周寶生參觀了這個大工地,但見塔吊林立、拖車穿梭、彩旗飄飄、機聲隆隆,基礎建設全面鋪開。
充滿活力的田野集團還在奮進,八組的第四步跨越正在鏗鏘舉步。2003年開始,周寶生主持創辦武漢東湖學院、中石特管公司、生態農業公司、恒豐旅游公司、水城縣河壩煤礦,構建了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經濟發展格局。
周寶生說,農業是八組之本,八組靠農業起家,也推動農業起飛。“八組正在做一個宏大工程”——國土資源部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試點項目,位于官橋鎮朱砂村、石鼓嶺村、兩湖村、港南村和官橋村,規劃面積68,000畝。”“八組正在做一系列景區工程”——建設“十里八村”“芳園百里”“夢里水鄉”“九養小鎮”“八區五園”“十大郊野公園”等,這叫“打造以生態農業為基底的美麗宜居鄉村,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通過周寶生描給,未來幾年,一座生機盎然的國家鄉村公園、一個高科技新材料特色小鎮、一個生態優美宜居宜業宜游的田園綜合體,將在鄂南廣袤的土地上驚艷亮相、大放異彩。
八組發展五條路
四十多年改革創新,四十多年風雨兼程,四十多年春華秋實,四十多年呼嘯前行。周寶生深情回望四十多年走過的路,用三句話概括:總體上看,我們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康莊大道上,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走在改革開放康莊大道上。筆者同周寶生一起,總結官橋八組的成功經驗,認為有五條發展之路。
堅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奮斗追求。官橋八組的經驗在于,通過共同苦干達到共同富裕,堅定不移地走集體發展道路,著力構建集體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首先靠共同苦干。官橋八組在周寶生帶領下,齊心協力干,沒日沒夜干,干到早期幾千萬集體資產、幾百萬年收入,干到今天30億元集體總資產、2.3億元利稅。其次要堅持發展集體經濟。堅持則勝,不堅持就散伙了。集體有了更多的錢,群眾也有了更多的想法,有主張分錢算了,免得夜長夢多。這個時候最關鍵,要有定力。周寶生說,我們看到很多地方拿了大筆征地款之后,全部分給農民,農民一時高興了,矛盾也看似平息了,但發展特別是集體經濟發展卻失去一次不再回來的重大機遇。未來還會有很多不確定的風險,八組一定要保持堅如磐石的定力,把共同致富的道路走到底。最后要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八組的做法有三點,一點是讓農民變“股民”。企業改制后,村民每人每年可拿20000元左右的紅利。二點是給群眾更多福利。給孩子發成長金,孩子從出生到高中畢業每月發1000元,每年1.2萬元,每人可發20來萬。給回組創業的大中專學生發獎金,本科2萬,專科1.5萬。給所有農戶“發別墅”,水電氣半價,醫藥費基本報銷。三點建立長期扶貧濟困機制。對于相對困難群眾,給予生活救濟和生產補助。對于農戶欠村里債還不起的,到期便免了,就當“一風吹過”。開啟一組帶多村一起富新征程。八組主持的國土資源部國土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在周邊5個村展開;總投資50億元的田野國家鄉村公園,覆蓋官橋鎮全域13個村、3個社區,總面積達25.9萬畝。周寶生說:“我們過去是小組內部共同致富,現在是八組帶動周邊村組共同致富。這是一步新跨越!”
堅持走產業升級之路。產業興旺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要支撐,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旺則農村旺,如果產業興旺不起來,其他各業即使興旺也不會持久。這是周寶生的深切體會,也是官橋八組的興旺真經。一是始終把產業發展當作富組富民的核心問題。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抓住產業發展不放松,一刻不停地在發展壯大產業。他們也有產業失敗的教訓,但不因失敗而停止產業興旺的追求。二是始終把產業轉型升級當作推動發展的重中之重。從解決溫飽到興辦資源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從發展高科技產業到興辦教育事業、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業,不斷轉型,一直升級。三是始終把搶抓機遇、按照市場需求發展產業當作產業發展的重要遵循。也不是什么機遇都去抓,抓的都是重大戰略機遇;也不是市場有需求就去發展,而是把市場所需和自己所能結合起來;也不是抓到了機遇和市場就算了,而是堅持把產業做大幫強做好,做一事成一業,做一項強一方。周寶生說,當前,湖北省委領導提出實行產量大省向產業強省轉變,要求一刻不停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這是抓到了重點上、短板上、關鍵處。周寶生談到,省委領導反復舉生豬產業的例子,我省是生豬大省而不是豬產業強省,不強就在于王牌企業不多、叫得響的品牌不多、農民在價值鏈上獲得感不多。他認為,豬產業如此,其他很多產業都有這樣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是制約農村高質量發展和整個湖北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確實要刻不容緩地發展農業產業化,以產業發展為主引擎,加快推動我省農村發展,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追求綠色發展,就是追求高質量發展,就是追求可持續發展。八組的經驗,在加快發展中注重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促進加快發展。周寶生介紹三條。一條是醒得早。從一開始分田單干,就提出退耕還山還林還茶,保住了這片山林資源;有了一點錢就開始修復損毀的生態,讓村莊田園美起來;并且在挖小煤窯、發展磚瓦廠的時候,同步建起了1000 多畝森林公園,這就有了美麗山村的本錢。二條是堅持得住。無論經濟怎么發展,堅持保護生態不動搖。八組后來開辦了幾十家工廠,但對生態環境沒有一絲傷害。周寶生說,因為傷害不起,小組只有巴掌大,山水田林草只有這么一點點,一傷害就玩完了,就沒有立足之本,更沒有發展之本了。所以這個千百年靠砍柴燒飯的山村,竟立下這樣的規矩:不許砍柴,違者罰款3000 元。為此,八組拆掉每家的土灶,發放煤氣補貼。三條是發展得更好。八組進入發展新階段后,投資1 億元,建設文昌塔、思源廣場、風清樓等人文景觀;建設森林公園、南湖北湖,保持美麗鄉村的良好生態,正在打造生態旅居型田園綜合體和鄉村旅游度假目的地。筆者漫步在八組如畫美景中,感覺這里有六個和諧:天與地和諧、山與水和諧、森林與村莊和諧、塔與樓和諧、道路與廣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
堅持走有效治理之路。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路徑。發揮政治引領,加強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加快推進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是八組正在探索的路徑。周寶生說,我這人講規矩,從來不和稀泥。八組有很多鄉村治理的成功經驗,別人有的他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通過嚴于治理,達到有效治理。一是嚴立規矩。官橋八組的福利好遠近聞名,官橋八組的規矩多也是眾所周知。丟一個煙頭、吐一口痰罰款2000 元,比在新加坡的處罰還重!官橋八組有許多禁令,不允許燒柴、不能散養禽畜、不能隨地丟垃圾的、絕對禁止抹牌賭博。這些規矩都不是周寶生一個人想出來的,而是八組村民共同議出來的,并且是家家簽字人人同意了的。二是嚴厲處罰。最尋常的一次處罰,對老周家在殯葬事務中收取香煙處罰1 萬元。最重的一次處罰,對一位副組長參與打牌,罰掉兩年集團福利,約30 萬元。最難的一次處罰,是宣布禽畜圈養的規定之初,周寶生嫂子家的豬“一點面子都不看”,竟掙脫圈門跑了出來,豬看著人們,人們看著周寶生,周寶生親自把“犯事”的豬給殺了。三是嚴出效果。其實過去這里社會風氣并不好,為了一只走失的母雞、為了一條偷吃的黃瓜、為了一雙丟了的拖鞋,還不是有人提著菜刀罵大街。一位老黨員介紹,現在早理順了,生活在這里的人,覺得“像沒有規矩”一樣的自然自在,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守法遵紀照規定來”的好習慣。有位廣場舞大媽說:“我們這里風清氣正、民風優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堅持走黨建引領之路。黨的領導是做好農村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這是農村工作的生命線。周寶生說:“離開黨的領導,有天大的本領也無處施展,甚至本事越大出的問題會越大。”“路有千條萬條,堅持黨的領導是第一條。”他們以黨建引領為各項工作的綱和魂,把黨建工作落實到方方面面、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重視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強化黨員教育管理,完善黨組織引領運行機制。黨的組織齊全,覆蓋所有產業,戰斗力強,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個戰斗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八組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十面紅旗、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稱號。市委組織部前不久專門深入八組調研,總結推廣他們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的經驗。這條經驗正是八組走在前列、立在潮頭的根本經驗。
當好組長五要素
過去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現在說,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農村強不強,要靠領頭羊。做農村工作需要一大批“一懂兩愛”的干部隊伍。農村干部可以學一學周寶生當好組長“五要素”。
一顆初心。周寶生說:“我這一生就是為了讓鄉親們過上城里人羨慕的生活。”周寶生高中畢業后被父親“人托人”安排到縣里工廠上班,算是脫離了農村,可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直惦記著鄉親們,隨便找了個理由跑回家,被鄉親們推選成小組長。后來事業有成,有領導要調他到鄉里當副鄉長,轉戶口、端鐵飯碗;又有領導調他到縣委工作,還能任個較高職務;還有領導請他到市里某溫泉開發區當總經理,甚至給更大的舞臺,都被他婉言謝絕了。1953 年出生的周寶生,從1978 年擔任組長至今沒挪窩,像螺絲釘擰在這里一動不動。雖然他現在擔任田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武漢東湖學院董事長,但他更喜歡別人稱他小組長。并且,“獻了一生獻兒孫”,他的兒子周志專是武漢大學經濟學(世界經濟專業)博士,完全可以到大都市謀個好職位,但周寶生引導兒子還是回到八組來,周志專欣然答應,成為了官橋八組第二代領頭人。而今父子同心、前呼后應,共為八組群眾謀幸福。
一雙銳眼。周寶生說,群眾是坐船的,也是劃槳的,干部是掌舵的,也是看風觀浪的,所以當干部要有一雙銳眼。一要看機遇。看政策機遇,看市場機遇。八組的幾次產業轉型發展,包括當初發展門店商業和五小企業,中間發展永磁合金、斜拉索企業、后來發展大學教育,全在于看準機遇立即上馬。二要看風險。要學會預測風險、防范風險、規避風險、化解風險。剛接手武漢大學東湖分校的時候,遇到一次較大風險,周寶生主動應對、上下求索、成功化解。周寶生的體會,任何時候都要講政治,聽黨的話,跟黨走;任何時候都要講正氣,坐得正、行得穩,不搞歪門邪道,堅持這兩條,是最大的防風險。三要看火候。什么時候該搞,什么時候不該搞,什么時候說什么話,什么場合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好分寸。性格豪爽的周寶生承認,正是因為組長這個中國最小的官,鍛煉了他的耐力和不服輸的精神;而黨和人民給予他的榮譽,讓自己處事更加寬厚一些;重大歷史時期的決策,讓他既堅持原則,也講究辦事方法,學會迂回解決問題。
一副鐵肩。周寶生說,為人不當官,當官不一般,不一般就是有鐵肩;有鐵肩膀才能當好干部,溜肩膀最好不去當干部。鐵肩要擔責,當年在全縣率先推行聯產承包,受到縣里大會批評,被領導大喝“危險”,周寶生認為能讓群眾吃飽飯肯定沒有錯,他愿擔這個責。上級領導來檢查,令他趕緊收手,家里的狗子對著領導亂汪亂叫,周寶生有氣不能出,順手抄起一根沖擔把狗子打死了,以表示沉默的反對和堅決搞下去的決心。鐵肩要擔難,剛開始與武漢大學聯合創辦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有很多無法想象的難處,他都作為問題一個個處理掉解決掉了。40 多年,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挫折,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沒有一秒鐘灰心過。鐵肩要擔險。東湖學院搞基建的時候,有地方混混來生事,并威脅他,周寶生說:“來吧,我老周一生不信邪,從來不怕鬼打架!” 有一幫人想包攬學院米油供應,找人鬧事,揚言不要他們包就要死個把人,周寶生鏗鏘有力予以回應:“打死人也不能讓他們包!他們包了,米油質量就沒了保證,學生安全就沒有了保證,縱有天大的本事讓他們鬧,我老周頂著!”
一把抓手。周寶生說,干部的手就是抓手,會抓工作,特別是會抓人的工作。當年任小隊長,經常要組織群眾去搞水利,每次完成任務總是八隊遙遙領先,他的搞法是,開完動員會,殺肥豬犒勞群眾,組織看電影,然后三五天解決戰斗,不像別的隊軟搞慢搞一拖個把月。筆者問周寶生,你是怎么管理大學的?周笑著說:“用制度管人,用紀律管人,用待遇管人。我給你應有的或者超出同類學校的待遇,你得遵守我定的制度和規矩,違反了我不看情面,紀律是不講情面的。”“當然也要講感情,做過細的思想工作,那也是我的強項。”筆者隨同周寶生來到正在大興土木的新校區工地,見識了他處理問題的能力和作風,“這個事你不要跟我說,找你的頂頭上司說去”“這條路明天一定要鋪石子,否則你就給我走人!”他認為管理這千把兩千畝的基礎建設工地,不是他這個董事長親自抓的事,有人專管,他只抓定盤子、定標準,按清單檢查督辦。
一雙赤腳。周寶生說的赤腳,有三層意思。一是保持打赤腳的本色。他常常跟班子成員講,不要以為擁有了金錢,便可以貪圖享樂、驕奢淫逸;不要以為擁有了權力,便貪污腐敗、以權謀私;不要以為擁有了榮譽,便頭腦發熱、忘乎所以。周寶生說他跟領導只保持正常的工作關系,從不為私事找領導,也從不跟領導送禮,這是他幾十年坐正行穩的底線和原則。二是保持打赤腳的良好心態。俗話說,打赤腳的不怕穿鞋的。小組長敢見大官,市長省長部長,應見就見,該找都找,平起平坐,有事說事,可能還夾帶一點咸寧土話甚至粗話。即使出了差錯,要挨批評,也不怕,主動承擔。他有兩句口頭禪:“搞得成搞,搞不成夾卵”“不準理發我改剃頭,把我的小組長撤了也無所謂!”三是保持與打赤腳的鄉親們密切聯系。他喜歡和鄉親們在一起,喜歡往村里農戶家跑,喜歡到山區訪貧問苦,喜歡幫助認得不認得的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組里村里鎮里沒有人把周寶生當神話,老人們喊他“寶生”,同齡人稱他“老周”,中年人叫他“寶生哥”,只有年輕人才叫他“周董”。周寶生說得好:“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了打赤腳的人,也不能忘了打赤腳的過去。”
握別周寶生,走出官橋八組,回望群山逶迤中的文昌塔,極目遼闊楚天,覺得此行收獲沉甸。中國是“三農”中國,解決“三農”問題一直擺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實施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如何在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形勢下,破解“三農”發展新的矛盾和問題,推進“三農”強富美目標實現,讓農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總結宣傳推廣官橋八組的發展經驗,確實是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