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小小的大豆,處于環環相扣的產業鏈的起點。在中國大豆產業面臨世界市場“豆”爭時,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山東禹王生態食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禹王”)總結多年在大豆產業探索的經驗,提出打造“中國大豆”國際品牌的設想。
大豆挑戰
打造“中國大豆”品牌勢在必行
我國有著悠久的大豆消費和加工歷史,國產大豆加工企業是實現國產大豆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在我國大豆大量進口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的情況下,要立足于我國資源稟賦和生產實際,形成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競爭、相互補充的格局,做大做強國產大豆產業。
2004年,山東禹王董事長劉錫潛正式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打造“中國大豆”國際品牌的設想。“針對國外大豆品牌競爭,中國大豆的差異化優勢在于天然基因、高蛋白、可食用。”劉錫潛表示,“打造‘中國大豆’國際知名品牌。”
由此,劉錫潛帶領山東禹王,承受著來自國際市場的壓力,帶動了中國“非轉基因”高蛋白食用大豆種植業從無到有的興起。
從1979年創建全國第一家工業化蛋白質廠到如今,山東禹王已經形成了從大豆育種——種植基地——生產制造——終端產品——O2O 渠道的完整產業鏈,發展出全球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蛋白食品及原料加工基地,成為以大豆深加工為主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如今,公司年加工大豆60萬噸,年產低溫豆粕40萬噸、大豆分離蛋白12萬噸。大豆膳食纖維5萬噸,大豆磷脂1.2萬噸。
自主創新
帶活大豆蛋白深加工產業
在中國放開轉基因大豆進口時,由于國內種植的傳統大豆的出油率比轉基因大豆低很多,擁有高出油率的轉基因大豆便很快占領了中國市場,價格高、出油少的國產大豆受到豆油加工企業冷落。發展大豆深加工產業,升級加工技術與設備成為關鍵。
山東禹王堅持“自己設計、自己制造、自己安裝、自己調試、自己優化、自己升級”的自主研發模式,推動大豆加工設備的創新研發,在行業內的市場占有率、產銷量、產品穩定率均名列前茅,代替德國、日本等進口設備,實現行業裝備制造本土化。
目前,山東禹王開創3項獨具代表性的核心技術,其中高得率低變性脫脂豆粕生產技術開創了中國大豆蛋白走向國際市場的先河,正因為有了它才使蛋白行業得率35%提高到45%以上,噸蛋白加工收益提高2200元,大幅度提高了中國蛋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挽救了受國外擠壓瀕臨破產的中國蛋白行業。
而低抗元內源復合酶酶解蛋白生產技術和優質高產“非轉基因”大豆新品種培育兩項技術不僅解決抗營養因子去除率及蛋白水解率低的難題,同時讓“非轉基因”大豆新品種試驗田畝產達 415 公斤以上,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大豆新產品的開發也列入了公司核心競爭力提升的范疇,通過大豆蛋白系列產品、低變性脫脂豆粕及深加工系列產品和大豆內源復合酶酶解蛋白三類產品的開發,公司拓寬了在大豆產業上的產品規模和生產應用,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產品品質得以提高,帶活大豆蛋白深加工產業持續創新與發展。
聯農帶農
多管齊下拉動農村就業增收
山東禹王作為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通過發展大豆深加工產業,引導農戶從事種植生產,并通過訂單以保護價的方式收購農產品,確保了農戶獲得穩定收益。在黑龍江和山東省,山東禹王共建立177 萬畝的“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種植基地,與種植基地內的鄉、村組織簽訂大豆收購合同,針對按技術標準種植的大豆原料,將以高于市場價3%?5%的價格收購,每年在大豆種植基地的采購額達到12億元以上,直接帶動了 55000 戶豆農增收。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山東禹王建有 5 萬畝的自建基地,通過租賃農戶土地每年向農戶支付租金2800多萬元,帶動1000農戶增收。同時,通過合作聯結方式,帶動4000農戶增加收入780多萬元,直接聯結帶動農民合作社4家,家庭農場 40 家。另外,以高于市場價收購基地原料,每年也可為農戶增收8600多萬元。
目前,山東禹王下屬9個生產廠區,生產加工一線員工95%以上均來自當地,每年的季節性用工也有100多人,全年支付給就業農民的工資福利約2100萬元,高于當地平均工資水平10%,為當地農民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做出了重要貢獻。
“沒有農業產業的振興,就不會有鄉村的振興,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民族的真正復興。”劉錫潛擲地有聲地說出了自己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期待。“希望禹王能助力‘中國大豆’煥發新生,成為享譽世界知名品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