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季,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就會上演巨網捕魚的壯觀場景,一網收獲生態養殖有機魚6萬公斤。如今,“巨網捕魚”作為千島湖最有特色的旅游項目,一直是節慶宣傳活動的保留項目,成為千島湖旅游的拳頭產品,實現了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
他們是廣大漁民的“貼心管家”,塘間田頭,“問診把脈”,鼓足了漁民腰包,將安全優質的水產品送上消費者的餐桌。
他們是中國漁業發展的探索者,以科技創新和扎根實踐為兩翼,致力打通科研成果與實踐應用的連接紐帶,為促進中國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和技術支撐。
他們是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引領者,把綠色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水產養殖一線,在養資源護生態、促進綠色興漁方面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3萬余名一線工作者服務全國59%以上的水產養殖面積,平均每人守護著2000多畝的“水上糧倉”——他們就是活躍在全國水產養殖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技術指導和推廣人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作為連接我國漁業生產與科研的橋梁,充分發揮技術引領和支撐作用,在促進人民群眾“多吃魚”“吃好魚”、保障水產健康養殖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助力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架起連接科研與生產的橋梁”
——“科技力”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走在世界文化遺產——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梯田上,肥美的稻田魚自由穿梭,呈現出一幅稻魚共生的生態畫面。紅河州元陽縣位于祖國西南邊陲,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任務非常艱巨。
2015年,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會同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探索優化哈尼梯田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現在的哈尼梯田,采用稻魚鴨綜合養殖模式,同時發展旅游觀光產業,不僅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糧漁共贏、強農富民’的效果,而且有效保護了哈尼梯田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四季豐收、全天候產出的脫貧振興新路子。”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崔利鋒告訴筆者。
近年來,元陽縣已建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8000畝,帶動全縣發展3萬畝綜合種養區,示范區畝產值達1萬余元,實現了“百斤糧、百斤魚、千枚蛋、萬元錢”的效果。
與此同時,哈尼梯田一直面臨的“誰來經營梯田”“誰來保護千年梯田文化”的難題迎刃而解,“森林-村寨-梯田-村莊”四元素同構的良性農耕生態系統吸引了外出務工的青年返鄉。經營著稻田魚和稻田鴨、在家門口就奔小康的哈尼族青年李正福告訴筆者:“前些年家里的3畝多梯田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如今在家門口務工、經營農家樂,再加上出售梯田紅米、稻田鴨、稻田魚的收入,一年超過4萬多元。”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黨委書記張鋒認為,全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之所以能在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促進產業振興中發揮“立竿見影”的作用,關鍵在于它培養出的體系和人才隊伍層層架構起連接科研與生產的橋梁,不僅保證了水產養殖各個環節、各個區域都有相應的科技力量分布,也使得圍繞同一目標開展分工協作成為可能,有效促進了科研成果快速落地生根,進而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發揮力量。
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農藝師吳敏看來,水產技術推廣人員是連接科技與漁民的“紐帶”,“實驗室是我們的陣地,在那里,我們研究新技術,監測成百上千的水產樣品??沙靥了锊攀俏覀兊闹鲬饒?,好的水產技術、管理模式如果不能真正被老百姓學好、用好,就是我們技術推廣人員的失職。”
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國家、省、地、縣、鄉”五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1.14萬個,實有人員3.04萬人,建成示范基地3000個,實驗室近2000個,培訓教室約1500間;增強了資源養護、產業融合、質量安全等方面職能;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人員聘用、責任漁技和考核評價制度,著力在基層培養“一懂兩愛”水產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累計培訓技能人才近30萬人次,培養“雙師型”推廣人才近萬名,通過技能大賽推舉全國和省級“五一勞動獎章”“技術能手”200余名。僅2020年就在漁農戶中累計推廣示范關鍵技術4320項,指導水產養殖面積420.7萬公頃,服務和指導漁農戶149.7萬戶,開展漁民技術培訓13775期,培訓漁民91萬人次。
“讓漁民多賺錢,讓百姓吃好魚”
——全力保障水產養殖穩定健康發展
“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一項重要的職責使命,是探索發現好的技術和模式,讓漁民多賺錢,讓百姓吃好魚。”這是全國“最美漁技員”、安徽省水陽鎮水產站站長汪祖軍從業20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信念。水陽鎮是有名的“蟹鄉”,他伴隨著水陽鎮的螃蟹產業發展到4萬多畝、成蟹產值畝產過萬元,水陽鎮的蟹民總說,只要看到拿著筆記本、夾著圓珠筆走在蟹田上的老汪,心里就有了底。
水陽鎮鱗次櫛比的水田間清水蕩漾,幾年前很多蟹田水體富營養化嚴重,藍藻暴發,蝦蟹大量死亡。汪祖軍用了四年時間,讓水陽鎮所有水面實現生態養殖。如今,水陽鎮的蟹田水質改善肉眼可見,蝦蟹死亡率隨之大幅下降,幼蟹產業逐步壯大,截至目前,年產優質幼蟹7000噸,約占全國幼蟹總產量的1/8,每年可帶動2萬余名農業人口就業。
我國是漁業大國,水產品總產量連續3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養殖產量占世界養殖總量的60%以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消費結構升級,老百姓對水產品的需求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僅要求“吃得飽”,更要“吃得健康”。
為進一步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在全國大力開展“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和“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實施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養殖試驗示范,組織開展系列技術咨詢和培訓,探索構建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使水產養殖用藥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水產品質量產地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以上。
全國“最美漁技員”、廣東省湛江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水產養殖高級工程師蔡強每年主持檢測對蝦、羅非魚、石斑魚等種苗1000份以上,并通過網絡平臺公布種苗合格名單。“通過開展水產苗種產地檢疫,親本與苗種質量得以受到嚴格監控,可以有效防止帶病苗種流入市場,從源頭就降低了重大病害發生率。”
“養殖就是養生態”
——積極引導水產養殖綠色轉型
“現在漁民朋友越來越認識到,養殖不是簡單地投喂,養殖就是養生態。生態養好了,才能產出更高產更優質的水產品。”全國“最美漁技員”、江蘇省金壇區水產技術指導站站長丁彩霞向筆者講述了老百姓對于生態養殖觀念的轉變。
生態養殖在金壇已成一種潮流。作為江蘇省首個農業農村部健康養殖示范縣,金壇大力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將人工濕地作為凈水核心與養殖池塘合理配比,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生態養殖系統,全區漁業水域水質監測達標率和設施漁業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率均達100%。
近年來,全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深入推進漁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推廣設施化循環水養殖、深遠海設施養殖和稻漁綜合種養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2020年開始,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主動謀劃并牽頭啟動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示范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五大行動”,為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水域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正在驅動水產養殖模式發生重大變革。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方向是綠色健康養殖,目標是實現現代化。因此要大力推進水產養殖的科學化、法治化、設施化、信息化、精準化,大力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技術和模式,實現優質、高效、生態、健康、安全發展,取得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豐收。”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崔利鋒展望著水產業的發展前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少不了飯桌上越來越豐富的水產品,在這一點上,曾經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未來,我們依舊責無旁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