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吉林省舒蘭市法特鎮魏家村的劉鳳偉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他從2007年開始養牛,每年出欄40頭到50頭肉牛,2016年以后,他擴大了規模,遠離村子新建了一個占地面積4.5畝的牧業小區,成立了家庭農場。現在他的牧業小區里有20多頭繁育母牛,100多頭育肥牛,新修建了飼料加工間、配料間、飼料儲藏室、防疫室等。劉鳳偉告訴筆者:“現在每頭牛出欄的利潤是2000塊錢左右,每頭牛育肥需要大約6個月時間;我家每年能出欄育肥牛200多頭,每年能消耗掉村民的玉米30萬斤,秸稈50多噸,我在自己的耕地里建了儲糞池,從秋天收獲后到來年春天,村民都來我的儲糞池拉牛糞到地里,這樣減少了化肥的投入,培肥了地力,而且,我都是向村民免費提供牛糞。我感到養殖肉牛對村里有三個好處:一是能消耗掉一部分秸稈作牛飼料;二是村民家中的玉米不出村就能賣掉;三是減少化肥施用量,改變土壤板結。”
政策到位 “養牛熱”興起
陳達家住舒蘭市天德鄉,2014年他開始養殖肉牛。他現在有6個牛舍,今年五一前他出欄了200頭育肥牛,每頭育肥牛是2.6萬元,利潤每頭牛在2000塊錢左右,去年價格好,每頭牛利潤在5000元。“我為什么堅持養牛,因為政策好,今年全省實施養殖肉牛1000萬頭計劃。”
據了解,今年以來,舒蘭市為認真貫徹落實吉林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工程建設的決策部署,以肉牛全產業鏈建設為主線,推進肉牛產業快速發展。在政策部署上,成立了市、鄉(鎮)雙組長制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組織機構和肉牛產業辦公室,農業農村、財政、就業、銀信等多部門聯動參與,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舒蘭市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舒蘭市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舒蘭市“秸稈變肉”工程實施方案》和《舒蘭市肉牛養殖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方案》,堅持把肉牛產業作為農村第一主導產業來抓,層層明確發展目標,壓緊壓實工作責任。
全市以“小規模、大群體”的“整村推進、分戶飼養”模式,肉牛品種以西門塔爾、延邊肉牛為主,以夏洛萊、利木贊、安格斯等為輔。力爭今年新建育肥牛標準化養殖場10個,新增育肥牛2萬頭,新增能繁母牛1萬頭以上。
陳達告訴筆者:“我們的養牛場每年收入能達到150萬元以上,還能用掉村民家中大量的玉米、秸稈等農作物,還能讓部分本村剩余勞動力來我的養牛廠打工,帶領村民致富的事我正在做。”
目前,全市3個千頭以上肉牛養殖基地全部開工建設,9月份投入養殖?,F在形成了以該市開原鎮等中東部8個鄉鎮為主的肉牛產業發展帶,現有肉牛養殖場(戶)7030個,其中規模養牛場500個、散養牛戶6530個,養牛專業村屯15個,肉牛養殖經濟人100余人,肉牛產值占畜牧業總產值的51.6%。
為民著想 交易平臺建起來
舒蘭市肉牛養殖紅火起來,肉牛交易銷售成了廣大養殖戶的心病。近年來,舒蘭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視肉牛產業發展。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可行性分析等前期工作,于2021年8月中旬一個以肉牛為主的——舒蘭市博飛牲畜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試營業,這是舒蘭市首家綜合性黃牛交易中心。它的成立為廣大養殖戶、各地客商提供了更廣闊、更便利的交易平臺,也填補了舒蘭市黃牛交易市場的空白,對促進肉牛產業和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交易中心位于舒蘭市環城街道春田村二社舒開公路旁,每逢農歷尾數1、4、7開市。市場設計年交易日110天、年交易量30萬頭、年交易額40億元以上。8月14日首次開市,成交頭數2300多頭,成交額5000多萬元,成交率93%。在試營業期間,買賣雙方均免除交易費,正式營業后,舒蘭市本地買牛戶免收交易費。
據了解,該中心計劃總投資3000萬元,總占地面積9.96公頃,分為一期現代化黃牛綜合交易區和二期現代產業服務區兩部分,是集農資供應、黃牛交易、信息發布、產品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活牛交易中心。交易市場的建立還帶動了周邊出租車運輸業、物流業、餐飲娛樂住宿等相關產業。
腰包鼓了 養殖戶興高采烈
舒蘭市法特鎮養殖戶陳連風從2012年開始養殖肉牛,他家每年出欄60頭,每年利潤達到12萬元。他告訴筆者:“我家有5口人,日子過得很充實,早就達到了小康生活標準,這都是我養殖肉牛帶來的財富。”
據統計,截至2020年,舒蘭市肉牛飼養量達到30.5萬頭,出欄量達到16萬頭,肉牛產值占畜牧業總產值的51.6%,肉牛產業綜合排名位列全省第六和吉林市第一。今年末,舒蘭市力爭肉牛飼養量達到35萬頭,年出欄量19萬頭,肉牛產值40億元。
劉鳳偉告訴筆者:“我家現在養殖肉牛每年都能收入60萬元,生活也早已超過了小康標準,我現在要做的事,就是想方設法把肉牛養殖做大做強,將來帶領更多的村民走上養殖肉牛的致富路。”
筆者在采訪中看到了養殖戶們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他們高興地告訴筆者:“現在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好,支持力度大,我們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腰包也一天比一天鼓,現在我們農民的生活是越來越幸福了!”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