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前,咸豐縣內坪壩營景區、唐崖土司遺址景區、唐崖河景區對全國游客免門票!”
“旅行社單次組織縣外游客30人以上來咸豐游覽2個及以上景區,且住宿1晚的,按20元/人給予旅行社現金獎勵!”
近期,湖北恩施州咸豐縣推出八條措施,支持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恢復發展,1000萬元真金白銀閃亮呈送。
咸豐境內生態環境優良、文化底蘊深厚,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址、國家森林公園坪壩營原生態休閑旅游區、國家4A級景區唐崖河風景區等優質旅游資源。
唐崖土司城址自2015年7月4日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后,一直按照5A級旅游景區的標準打造,是了解土司文化、感受土苗風情和土司遺風的必選景區。
坪壩營原生態休閑旅游區原始氣息濃郁,位于神秘的北緯30度,有中西部連接帶最大的原始森林群落區,素有天然氧吧、鄂西林海之美譽。夏季平均氣溫20度左右,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被有關專家譽為國內最好的“天然養生”地之一。
唐崖河風景區生態宜居,茶海羌寨麻柳溪,具有美妙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羌族風情,被譽為“中國中部最后的香格里拉”。唐崖河地心漂流,獨具“地上4千米激情闖灘,地下2千米夢幻穿洞”神奇魅力,堪稱“中國地心第一漂”;“世界最大的七層洞穴大廈”黃金洞,層次感、觀賞性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蘊兼備,吸引遠近游客聞名而來。
咸豐縣委縣政府把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擺在優先發展位置,“大抓旅游”“抓大旅游”,主動對接湖北省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鄂旅投集團加大在咸豐投資力度,先后布局坪壩營森林公園、黃金洞景區、唐崖土司城遺址三大景區,助力咸豐全域旅游和縣域經濟發展。鄂旅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吳靜在與咸豐縣委書記郭玲座談交流時表示,將結合咸豐“十四五”規劃,重點將坪壩營景區打造成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休閑旅游度假區、國家森林康養基地。
發展縣域經濟,“旅游+”是一種新的突圍方式。咸豐縣堅持全產業融合,重點抓好農旅、文旅、交旅、商旅及養旅融合,推進旅游業態全域聯動。“一產業圍繞旅游調結構、二產業圍繞旅游出產品、三產業圍繞旅游搞服務”,就像順口溜一樣掛在咸豐各級干部的口頭和心上。
該縣創新“旅游+”發展模式,探索出了“龍頭景區帶動型”“特色產業依托型”“美麗鄉村融合型”等模式,將全域旅游與特色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深度融合,旅游產業正成為咸豐發展的優勢產業、引擎產業和富民產業。
“吃、住、行、游、購、娛、康”,咸豐特地把“康”納入旅游要素之一。早在三年前,咸豐縣中醫醫院被國家旅游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首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咸豐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富硒產業特色優勢,大力彰顯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特色,著力建設特色鮮明的中醫藥生態、休閑、保健、康復、養生旅游福地。緊緊圍繞生態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清潔能源四大產業集群目標,充分發揮咸豐特有的生態稟賦,以雞腿白術國家地標產品為依托和突破口,培育道地富硒藥材品牌,促進富硒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開發出一系列具有獨特風格的土、苗民族醫藥健康旅游產品。利用當地土苗藥膳的傳承開發,研制出營養保健價值十分明顯的“秘制牛排”“富硒烏雞”“土司八大碗”等土家富硒養生菜品、小吃及藥膳。
自旅游業疫后重啟以來,咸豐縣通過出臺獎勵政策、組織干部出游、舉辦宣傳推介活動等措施,扎實推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疫后重振。今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游客19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06億元,旅游行業加快復蘇。旅客不僅在咸豐吃住游玩,現場享受咸豐富硒食品美味,還通過多種方式采購咸豐茶葉、紅衣米花生、生態大米、小土豆等農副產品,直接為當地百姓增加現金收入。
“十四五”時期,咸豐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康養福地·大美咸豐”形象定位,按照“一心三園四鎮五廊”(“一心”是指高鐵新城旅游集散中心,“三園”指唐崖土司文化產業園、坪壩營國家森林公園、黃金洞洞穴地質公園。“四鎮”指唐崖土司世遺小鎮、曲江古鎮、坪壩營森林小鎮、忠堡紅色小鎮。“五廊”是指百里茶旅長廊、干欄建筑長廊、百里水上畫廊、運動康養長廊、紅色旅游長廊)全域旅游發展格局。計劃到2025年,成功創建坪壩營景區為省級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景區,創建唐崖土司遺址景區為國家4A級景區,創建忠堡大捷遺址景區為國家3A級景區,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國家級(坪壩營)戶外運動示范基地,基本建成文化強縣、體育強縣、旅游強縣,成為全國知名的康養度假旅游目的地。
目前,咸豐正著手準備湖北首屆大眾山水運動季——2021騎遍湖北自行車賽(咸豐站)和“千萬粉絲看咸豐”暨文旅新媒體營銷論壇活動,并在全縣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實行周末2.5天彈性作息,與縣外工會組織主動對接療休養活動,助推全域旅游。
一部以重振促涅槃的“硒”游記,已在荊南大地拉開帷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