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為什么陽澄湖大閘蟹沒有巨頭
時間:2022-02-25 02:07:01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齊子概 字號:【

  中國人愛吃蟹,是出了名的。

  傳說螃蟹第一次被吃掉發生在“大禹治水”時期。禹派巴解在陽澄湖畔督工,當時江南有一種形狀兇惡的“夾人蟲”為禍四方,巴解為了防治此害,命人用開水去燙,不料“夾人蟲”被燙死后散發出陣陣香氣,吃起來更是鮮美無比。后人為了紀念巴解,把他名字中的“解”字放在“蟲”之上,稱之為“蟹”。

  幾千年沿革后,螃蟹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吃螃蟹也成了一種獨特的美食文化。不過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受歡迎,能被拿來食用的,主要有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青蟹和中華絨螯蟹。其中又以中華絨螯蟹最為知名,它還有一個名字:大閘蟹。如今市面上最響亮的陽澄湖大閘蟹,甚至已經到了“一蟹難求”的地步,吃到正宗貨的概率,或許連1%都不到。

  奇怪的是,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如此稀缺,卻并未出現一家巨頭型公司,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火了“陽澄湖”,弱化了大閘蟹

  陽澄湖大閘蟹并非一直這么出名。20世紀80年代以前,陽澄湖大閘蟹多為野生。1986年,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陸巷村農民率先在池塘開始成功養殖,從1989年開始,該鎮水產公司在陽澄湖圍網養殖也取得成功,此后周邊地區開始了陽澄湖大閘蟹的養殖。

  90年代以后,陽澄湖大閘蟹進入大規模養殖階段,再加上當地政府的鼓勵,大閘蟹的商品價值釋放出來,養蟹成了當地百姓的一種致富手段。

  不過陽澄湖大閘蟹真正火起來,是從2002年開始的。2002年9月,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成立,是當時蘇州市第一家市級專業漁業協會,起初由15家陽澄湖經營公司發起。

  這個協會成立后做了三件事,奠定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市場地位:

  第一是抓生產管理。該協會成立后,先后制定并實施了從生產到收購、再到市場營銷、行業自律等一整套系統,實現了規范化管理。同時明確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使用范圍,即只有產自陽澄湖里的才能稱為陽澄湖大閘蟹,湖邊哪怕一堤之隔的池塘所產,都不能叫作陽澄湖大閘蟹。

  第二是控產量。過多養殖會破壞陽澄湖的生態系統,富營養化程度在不斷加深,2002年,大閘蟹養殖的圍網面積從15萬畝縮減到8.6萬畝,再到2007年又縮減為3.2萬畝。再到2016年,這一數字變成了1.6萬畝。

  第三是大搞品牌建設。這部分主要通過舉辦各種蟹文化節,以及蟹文化征文、龍舟賽等各種比賽來實現。

  北大周其仁教授在《真實世界的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真實世界里導致某個市場被獨占或寡占的類型大體分為5類,其中一類便是由資源獨到性引發的壟斷。

  陽澄湖2002年后大規模縮減圍網面積,實際上造就了陽澄湖大閘蟹的稀缺性,而這種稀缺性又很難被其他地區所復制,因為陽澄湖大閘蟹的核心競爭力是產出蟹的水域環境,是資源的天賦特性。

  這就造就了一個典型的賣方市場。當有限的資源與外界無限的需求發生沖突,陽澄湖大閘蟹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價格被越炒越高,品牌名聲越來越響亮,“陽澄湖”甚至成了大閘蟹的代名詞。

  隨著陽澄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當地的企業們不可避免地走進了舒適區,在陽澄湖的品牌背書下走過了安穩的發展階段,但忽略了自己的品牌建設。

  這其實讓陽澄湖大閘蟹走進了“有品類無品牌”的經營困局。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學一堂關于“競爭戰略”的課堂上,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營銷有限公司董事長伏澤誠就表達了他的擔憂。他指出,如今的陽澄湖牌大閘蟹這個品牌名稱與品類名混同,在傳播方面給消費者心智造成了混亂。“投入重金做廣告也是給整個行業做了,”他坦言,沒有品牌導致的一個后果是,有大客戶面對競爭對手低價單時,盡管知道產品過硬,但還是會選擇對手的低價單。

  所以,陽澄湖大閘蟹的成功,是陽澄湖的成功,而不是大閘蟹的成功,這種源于獨特資源的競爭力,并沒有在后來往前深入到產品品牌中去。而當陽澄湖的品牌附加價值被消耗殆盡,隱患便會一一暴露出來。

  難產難銷,線上舉步維艱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陽澄湖的大閘蟹產業逐漸走向了企業化經營。但目前為止,尚未跑出一家龍頭企業。

  有一家公司規模較大: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股份有限公司,它是A股上市公司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湖股份)的非全資子公司,大湖股份持股比例93.34%。這家公司承租了陽澄湖2000畝水面,用于漁業捕撈生產,按照1.6萬畝的圍網面積來計算,它占有的圍網面積達到了八分之一。

  把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股份有限公司單拎出來看,過去五年它交出來的數據并不好看。這家公司自2016年以后一直處于虧損狀況,尤其2018年以后,營收開始下滑,虧損也在擴大。手握稀缺資源,非但沒能跑成巨頭,還連年虧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先從“產”的角度來看。一只大閘蟹從胚胎到成蟹,一般要經歷兩年時間,且在“蟹苗-幼蟹-蟹種-成蟹”的培育過程中,只有經過挑選的優良蟹種才會進行成蟹培育。捕撈時間也較為固定,蟹一般會在9月下旬逐漸成熟,進入捕撈季,售賣高峰期一般在兩個月左右。較長的養殖周期下,產區容易受到生態政策、天氣、水質污染等情況的影響,直接影響的便是大閘蟹的產量和價格。

  有一些問題可以通過提升養殖技術來解決,比如2018年,超過8成的陽澄湖養殖戶都使用了增氧技術,能夠提高大閘蟹的成活率,且利于增加產量。但當前大閘蟹仍處于較為原始的市場批發階段,一個很大的難題是標準化程度低,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制約著大閘蟹產業的發展。

  2018年出臺了首個大閘蟹團體標準《中華絨螯蟹商品標準》,按照體重、感官指標、可食率、肥滿度、安全衛生指標等參考標準,將大閘蟹分為了五個等級。當前陽澄湖大閘蟹聲名在外,很多消費者已經形成了消費慣性,在市場上仍未有其他的強勢品類出現的時候,這一標準的作用短期內很難發揮出來。

  再從“銷”的角度來看,陽澄湖當地大閘蟹2009年率先開始在線上銷售,從那至今,都沿襲了“線上+線下”的雙渠道銷售途徑。不過隨著陽澄湖大閘蟹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線上銷售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充斥著“以假亂真”、靠“蟹券”謀取暴利等現象,讓消費者眼花繚亂,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體系也受到影響。

  一位陽澄湖畔的蟹業負責人2018年曾對投中網表示,他們已經放棄了大閘蟹的電商銷售渠道。“真正的陽澄湖大閘蟹養殖成本高,放到電商平臺上我們價格競爭不過人家,現在很多外地蟹都自稱陽澄湖大閘蟹。”蟹皇府創始人徐皓也表示:“肯定是價格低流量高的排位在前面,我們在線上賣不動,主要還是通過熟人推薦、商超、高檔飯店、線下專賣店等渠道銷售。”

  另一方面,大閘蟹是典型的生鮮產品,有一個最大的難點在于物流運輸。早期順豐一家獨大,幾乎壟斷了陽澄湖將近90%的大閘蟹配送,但在2017年以后,京東、阿里等電商巨頭也進入了大閘蟹市場。

  他們起初主要聚焦在物流運輸環節,在運力提升、倉儲創新等方面部署,但隨后觸角越伸越長,已經開始在大閘蟹上下游產業鏈上進行布局。巨頭們的入局,其實治標不治本,因為當前陽澄湖大閘蟹的主要矛盾,是過高的品牌價值與難以整治的市場亂象。

  真假難辨,蟹被迫內卷

  陽澄湖大閘蟹品牌聲量越來越高的同時,出現了幾個矛盾:

  其一,圍網面積在逐年減少,但市面上流通的“陽澄湖大閘蟹”,規模卻在不斷上升;

  其二,很多正經養殖蟹的蟹農都不賺錢,但經銷商們卻賺得盆滿缽滿;

  第三,關于假蟹的防范手段有很多,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效果,真假蟹很難區分。

  先來看一組數據,據招商證券的資料,2017年市場上宣稱為陽澄湖大閘蟹的銷售額約為300億元,占所有品牌大閘蟹銷售總額的40%,然而同期陽澄湖大閘蟹的真實產量只有1500噸,市值約為3億元。按這個數據來推算,將近99%的“陽澄湖大閘蟹”并非正品。

  那這99%的大閘蟹,究竟是如何瞞天過海的?它們一般被分為三類:

  “留學蟹”,簡單來說就是把已經長大到七八成大的大閘蟹,從其他地方買來,放到陽澄湖飼養一陣,然后再投放到市場,這種造假相比之下還算有點良心;

  “洗澡蟹”,臨近上市前夕,外地的大閘蟹們被放到陽澄湖中“過一遍水”,然后理所當然地被打上“陽澄湖”的旗號出售;

  “化妝蟹”,一些不愿意花大力氣跑到陽澄湖鍍金的蟹商,往往會選擇用牙膏或工業漂白劑,甚至專門的“洗蟹粉”刷白蟹的肚皮,再在蟹背釘上防偽標簽,在外觀上向陽澄湖大閘蟹看齊。

  背后的原因在于,只要蟹被貼上了陽澄湖的標簽,那身價便水漲船高。媒體曾報道,同樣品質的蟹,興化、高郵、太湖出產的只能賣到七八十元一斤,但以“陽澄湖”的名義出售,可溢價到一百以上。在以利益為導向的市場競爭中,大閘蟹實際上也“卷”了起來,雖然他們最終的歸宿可能都是被吃掉,但以什么樣的價格被吃掉,卻全然不同。

  還有另外一種手段泛濫已久,他們的獲利手段不在蟹身上,而在交易方式及流程上。陽澄湖大閘蟹在2009年正式接入電商營銷平臺后,發生了一些變化:購買主體由集團單位向個人消費者傾斜、預售模式開始興起、大閘蟹增加了社交貨幣的屬性,成為一種禮品。

  蟹券開始流行起來,并成了部分蟹商追求暴利的手段,甚至游走在法律邊緣。很多顧客在購買蟹券、預約提貨后,卻遲遲等不到發貨,被以“捕撈晚”“缺貨”等借口搪塞推諉,有的商家更是把這當成一門生意,憑借蟹券預售大肆攬財,最后卻消失不見。最大的問題在于,對于這種假蟹橫行、蟹券泛濫的亂象,市場上卻一直未出現有效的防范措施。

  雖然陽澄湖大閘蟹的防偽技術每年都在升級更新,但市場上假冒的陽澄湖大閘蟹防偽標識仍然能層出不窮。假冒者仿冒大閘蟹品牌或者仿冒防偽標識,再以低價供貨給不法商販,由此,各種冒牌的陽澄湖大閘蟹不斷沖擊著大閘蟹市場。

  長此以往,陽澄湖大閘蟹產業陷入無序經營和惡性競爭的局面,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恰恰是企業們在早期忽略的品牌危機意識。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