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碼溯源,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面監管;“草莓貸”“龍蝦貸”,特色化信貸產品為鄉村振興不斷加碼……
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推動三農服務擴面提質,完善縣智慧農業綜合管理系統,動態監測全縣主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運行情況,覆蓋率87.6%。
積極推廣“信用長豐”“信易貸”等數字信貸平臺,覆蓋全縣24.22萬農戶、3.86萬個中小微企業。
安全追溯技術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客戶通過掃這個碼能夠看到我們整個生產的過程,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采摘,一目了然。正是因為有了食品追溯系統,我們農產品的銷量越來越好了!”在安徽歸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包裝倉庫里,副總經理孫陽陽一邊忙碌著一邊和筆者說道。
只見一根根小黃瓜整整齊齊地碼在箱子里,然后封箱,封箱并不是結束,最為關鍵的是,他們在包裝箱上為小黃瓜們貼上“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孫陽陽告訴筆者,在這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二維碼的背后,其實是一個智慧種植管理系統,通過在系統平臺上,可以看到農事生產的過程、發貨流程等。系統通過監管不僅可以讓企業可以更加智慧、綠色地完成農事操作,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吃上更加健康、安全的農產品。
目前,長豐縣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與追溯系統無縫對接,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企業注冊進入長豐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追溯平臺617家,開具農產品合格證135271枚。
“通過追溯平臺的建立,全縣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數量大大提升!”長豐縣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監管科科長王雨筍告訴筆者, 截至目前,全縣投入資金683萬元,建設鄉鎮快檢室43套,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142家,認證產品158個,推動251個規模以上生產經營主體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入駐國家追溯平臺,2家綠色食品企業應用區塊鏈追溯,“長豐草莓”獲得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建成種養農業標準化基地128家。
“信用長豐”政策助力農業發展
除了農產品的質量提升,長豐縣還積極推廣“信用長豐”“信易貸”等數字信貸平臺,覆蓋全縣24.22萬農戶、3.86萬個中小微企業。推出龍蝦貸、農保貸等200余個金融產品,滿足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金融需求。
“從前年收入大概也就10萬元左右,因為順利擴大生產,今年預計收入能達到30萬元!”一說起這,長豐縣朱巷鎮鎮北村劉枝家庭農場主劉枝心里就可開了花,劉枝說,為了擴展土地、擴大生產,他通過長豐農商銀行貸了10萬塊錢。從申請到放款,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這筆錢,讓劉枝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有了資金的支持,也讓劉枝對農場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筆者了解到,長豐農商銀行積極利用“信用長豐”平臺,以“信用+貸款”為基礎,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差異化、多元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打造具有長豐縣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務。截至7月末,該行共計在信用長豐平臺發布產品15個,累計投放信貸資金1.3億余元;通過“整村授信”工作累計發放各類金融知識、信用積累宣傳材料5萬余份,為3萬余戶農戶提供了20余億元的預授信資金支持??萍枷刃?、金融助力為長豐現代農業發展點贊!
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經國務院同意,2016年在全國范圍內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用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繼續按原渠道將現金發放到農戶,用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資金,來自農資綜合補貼中調整20%資金加上原種糧大戶補貼試點資金和“三項補貼”增量資金,重點用于建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這項政策改革實施范圍廣、給農民實惠多、政策反響好,既支持了小農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又為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重要支撐,在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鞏固“三農”發展持續向好形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現階段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中具有標志意義的重要內容。
政策指向性進一步提升
這項政策改革,理順了過去“三項補貼”資金與種糧、良種使用之間的關系,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統一與承包耕地面積掛鉤,政策效果與政策目標一致,并明確撂荒地、改變用途等耕地不納入補貼范圍,鼓勵農民提升耕地地力,實現“藏糧于地”,提升了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據統計,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覆蓋2.2億農戶、近13億畝承包地,畝均補貼約95元,戶均補貼約564元,普惠性強,實實在在增加了農民收入,也促進了支農政策由“黃箱”轉為“綠箱”,拓展了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空間。
政策實施成本大幅降低
政策調整后,統一了原有“三項補貼”資金的審核和發放程序,標準清楚明確,減少了基層多口徑、多次核實種植面積的工作,政策落實更加簡便、快捷、有效,體現了中央強化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強資金統籌的要求。地方反映,原來發放“三項補貼”前后共需發放20余次,合并后僅需一次,大大節約了時間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農業規模經營積極性進一步調動
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這是中央財政第一次直接安排專門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惠及范圍廣,支持力度大,政策導向明確。在政策引導下,各地將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與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相銜接,紛紛采取信貸擔保、貸款貼息、現金直補、重大技術推廣與服務等方式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形式多樣,機制靈活,土地托管服務、土地股份合作等模式遍地開花,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迅速,示范帶動作用明顯。比如,針對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圍繞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為廣大小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托管等服務,支持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5億畝次,托管服務組織44萬個,政策實施在發展服務型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財政金融協同支農實現重大創新
支持適度規模經營資金通過構建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創新了財政支農機制,放大了補貼政策效應。2015年以來,中央財政共向國家農擔公司和33家省級農擔公司注入資本金584.8億元,初步在全國建成上下聯動、風險可控、運行有效的農擔網絡,累計擔保項目65萬個、金額2203.04億元,農擔項目戶均規模33.85萬元,政策效能放大3.73倍。全國農擔體系平均擔保費率為1%左右,遠低于擔保行業2%?3%的平均水平。
總的來看,農業“三補合一”政策改革符合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的大方向,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要求,但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仍需進一步提高。下一步,將按照中央關于調整優化補貼方式的總體要求,按照“大穩定、小調整”的思路,進一步提高補貼的針對性、有效性。
一是按照建立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要求,進一步完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耕地保護掛鉤的有效機制,并探索推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技術補貼方式。
二是用好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資金,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著力支持管理規范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建設倉儲保鮮、清選包裝、烘干等產地初加工設施,進一步增強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主體的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繼續加大農業信貸擔保的擔保費補助和業務獎補力度,支持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擴大業務規模,降低農業貸款融資成本。
三是強化政策考核督導。進一步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將績效考核結果與支持適度規模經營資金安排掛鉤,加強政策督導檢查,及時糾正、解決各地政策落實中的問題和困難,確保政策更好落實到位。
(來源: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
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