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應對超級豬周期
時間:2022-02-25 06:42:19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曾詩淇 字號:【

  “豬肉越來越便宜了。”婆婆退休后幾乎每兩天就要去一次超市,這是她今年以來的切身感受。婆婆的感受,從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中能得到精確的印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豬肉價格同比下降28%。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10月份第2周,全國豬肉平均價格每公斤21.03元,比今年1月份下降了60.8%。

  盡管近日豬價出現小幅反彈,但專家表示,反彈僅是市場規律下的短期調整,豬肉供需形勢并沒有發生本質改變,養殖主體應該順勢出欄防止后期市場風險。

  豬肉價格的快速下跌給消費者帶來了實惠,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使養殖企業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影響更長一段時期的豬肉供給和肉價穩定。

  超級豬周期

  據了解,新世紀以來,我國生豬生產出現了5次較大波動。從2018年5月至今的這輪周期堪稱“超級豬周期”,其特點是影響因素復雜,意外事件多,漲跌的速度極快,波動劇烈。

  一是誘發因素更加復雜。包括前期養殖虧損、非洲豬瘟疫情傳入、一些地方不合理禁養限養,以及日益嚴重的用地難、貸款難、環保矛盾等,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二是產能降幅之大歷史罕見、價格漲幅超過以往,產能低谷時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同比減少了40%左右,2020年2月第4周豬肉價格同比漲幅165%。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央明確了生豬穩產保供省負總責的要求,有關部門密集出臺了19項扶持政策,養殖用地、環評和信貸等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四是生產恢復之快超出預期,從生產嚴重滑坡到恢復正常大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以往“豬周期”恢復時間平均2年。

  “本輪‘豬周期’自2020年9月開始進入下行周期,高豬價一直維持到2021年二季度初開始大幅下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說。當前生豬價格已跌至近年最低,不少養殖場(戶)發展生產積極性受挫。9月份,全國養豬場(戶)虧損面達到76.7%。

  根據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公布的數據,三季度末,生豬存欄43764萬頭,同比增長18.2%。其中,能繁殖母豬存欄4459萬頭,增長16.7%。

  在10月2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人孔亮介紹,從今年1月下旬開始,豬肉價格連續8個月回落,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消費旺季,也沒有出現豬肉價格反彈。

  豬肉價格持續走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今年二季度,生豬生產已完全恢復。當前市場供應出現階段性過剩,主要因為生產仍在慣性增長。”孔亮介紹,生豬市場供應“中期看仔豬,長期看母豬”,3月份以來,規模豬場每月新生仔豬數均在3000萬頭以上,并持續增長。8—9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

  未來一段時間豬肉價格走勢如何?孔亮表示,預計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生豬產量同比還將明顯增長,生豬供應相對過剩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如不實質性調減產能,豬價低迷態勢難以扭轉,尤其是明年春節過后的消費淡季,豬價可能繼續走低,并造成生豬養殖場(戶)重度虧損。

  填補逆周期調控的空白

  今年4月以來,農業農村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等部門聯合發布生豬生產、價格、進出口、成本收益等四大類數據,及時解讀產業熱點和突發性問題,科學引導市場預期。

  8月初,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建立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完善生豬穩產保供綜合應急體系。將能繁母豬存欄量月度同比變化率正負5%和10%作為調控基準,建立異常變化自動觸發調控機制,重點是避免能繁母豬存欄量過度下降埋下供應隱患。

  9月底,農業農村部印發了《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將相關調控政策措施進一步具體化可操作,首次設定了“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穩定在4100萬頭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萬頭”的調控目標,并根據能繁母豬月度存欄變化的不同情形,劃分綠色、黃色和紅色3個調控區域。以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為生豬產能核心調控指標,關口前移,錨定正常存欄水平,預調早調微調,穩固基礎生產能力。

  朱增勇表示,調控目標的設定,填補了從生產端進行逆周期調控的政策空白,以往的調控政策都是在豬價上漲的時候,推出的主要目的是刺激養殖戶的積極性,但是養豬周期比較長,往往很難控制力度,在刺激生產的時候,很可能給下一輪產能過剩埋下隱患。

  《意見》中也強調要持續推進生豬產業現代化,帶動中小養殖場(戶)改變傳統養殖方式,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現代生豬種業,優化生豬屠宰加工布局,加快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據了解,2019年以來,國家在政策層面不斷加大對生豬規模養殖發展的支持力度,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相繼出臺了基建、財政、用地、環保、交通、金融等扶持政策,有效緩解了困擾養豬業特別是制約規模養殖發展的用地難、糞污處理難、貸款難等“三難”問題。

  農業農村部近年來積極推進生豬養殖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的自建基地和訂單生產基地建設。目前,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自建生產基地年出欄生豬1.2億頭以上,訂單生產基地出欄生豬2.8億頭以上。

  孔亮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按照產能調控方案要求,落實地方分級調控責任,重點抓好生豬產能調減工作,加強生產和市場監測,及時發布產能過剩預警,鼓勵養殖場(戶)加快淘汰低產母豬,順勢出欄肥豬,使生豬產能盡快回到合理水平。同時,保持用地、環保、貸款和保險等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不搞“急轉彎”“翻燒餅”。對養殖場(戶)和屠宰加工企業不得隨意限貸、抽貸、斷貸。不得違法違規擴大禁養區范圍。穩定規模豬場存量,幫扶中小養殖場(戶)提升養殖水平。

  為更好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用。10月10日,商務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收儲3萬噸中央儲備豬肉,并布局存儲在12個省份。這是商務部同有關部門開展的本年度第四批中央儲備豬肉收儲。收儲政策在短時間內能快速提振市場信心,起到了市場“穩定器”作用。

  穩住生豬生產和市場供應的“總開關”

  能繁母豬是生豬生產和市場供應的“總開關”。“有母就有小,有小不愁大”。只要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動不大,仔豬生產就有保障,生豬市場供應和豬肉價格就能保持相對穩定。

  能繁母豬存欄量一直是豬肉價格的先行指標。孔亮表示,針對市場上出現的生豬產能過剩苗頭,從6月份開始,農業農村部密集發布預警信息,引導養殖場(戶)加快淘汰低產母豬,有序安排生豬出欄。“防止生豬生產大起大落,盡量熨平‘豬周期’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今年7月底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當能繁母豬存欄量月度同比減少10%以上或生豬養殖連續嚴重虧損3個月時,各地可對規模養殖場(戶)給予一次性臨時救助。

  為應對市場低迷,多數養殖場(戶)選擇放慢生產節奏,母豬存欄優化調整。7月份以來,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結束增長勢頭,環比連續3個月減少。

  據悉,一些養殖企業特別是大型集團企業也通過采取十頭母豬淘汰一頭低產母豬、一窩仔豬多淘汰一頭弱仔、育肥豬提前十天出欄等措施,積極去產能,減少企業虧損。

  正邦科技從2020年四季度開始淘汰低效母豬,2021年二季度淘汰完最后5萬頭低效母豬;牧原股份自二季度開始,就對產仔數較低的母豬進行主動淘汰,并對健康基礎差的母豬場進行替換更新。截至9月底,牧原股份能繁母豬存欄為267.5萬頭,較3月底的284.6萬頭減少17.1萬頭。

  新希望在持續加大淘汰低效能母豬的同時,從今年二季度全面停止外購仔豬苗和種豬。截至9月底,公司高性能的能繁母豬約110萬頭,后備母豬約40萬頭,剩下小部分外購仔豬育肥會在三四季度陸續出完。

  “保險+期貨”助力生豬穩產保供

  要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市場,既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從市場方面來說,需要進一步發揮期貨、保險等金融工具的防風險保基本作用。

  今年1月8日,我國首個活體交割期貨品種——生豬期貨在大商所上市。大商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席志勇介紹,生豬期貨自上市以來,運行平穩,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今年我國生豬產能加速恢復,市場價格快速下跌,生豬期貨與現貨價格走勢相符,波動更為理性,客觀反映了生豬供應恢復性增長的市場預期,為養殖行業提供了明確的價格參考。

  為了應對豬價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很多企業已經開始積極利用生豬期貨為企業經營保駕護航。

  “目前已有2000余家單位客戶參與生豬期貨交易,十余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表示計劃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輔助經營。”席志勇說,特別是5月以來生豬價格進入快速下行通道,部分大型養殖企業成功利用期貨市場進行保值,鎖定出欄價格,穩定生產,保障主業利潤。

  “生豬期貨上市后,我們積極組建期貨團隊,通過華西期貨、中糧期貨的幫助,全面參與生豬期貨。”四川德康農牧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偉表示,有機會的話,養殖企業應該利用套期保值工具鎖定風險。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朱利強也表示,生豬期貨上市后,公司就從各個板塊抽調一些年輕人,由董事長秘書負責專門組成小組,前期對期貨業務進行深入研究調研,而后到現場進行考察,并在近期組建專門小組進行實際的套期保值業務,以及加強對期貨市場的研究。

  據悉,今年大商所大力支持中小養殖戶利用“保險+期貨”實現穩收增收,共投入約1.32億元開展養殖類“保險+期貨”項目,在“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中立項了131個生豬“保險+期貨”項目,覆蓋全國27個省份,項目最高賠付率達405%。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