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電商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2022-03-01 07:57:08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崔明理 字號:【

  堰下村位于江蘇省沭陽縣,20世紀80年代初還是一個戶均不足三分地、村民常年吃不飽的貧困村。從部隊返鄉的村支部書記李彥春帶頭發展花木產業,2004年前后接觸到電商平臺,打開線上銷售新渠道。如今堰下村電商產業十分發達,村民們利用信息化平臺,將自家培育、采購的花木進行“網上直銷”銷往外市、外省,甚至外國。

  自此村莊面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遠近聞名的花木產業電商交易基地,不少村民都開起了高檔小轎車,在縣城省城買了樓房,村里老老少少各司其職,忙碌而充實,鄉村振興的雛形在這里初顯……

  像堰下村這樣以電子商務助力鄉村振興的鄉村,在全國還有很多。電子商務助力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引領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4月20日在陜西柞水縣考察時強調,電商不僅可以幫助群眾脫貧,而且還能助推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我國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走在了世界前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他指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

  2020年5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聯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提出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廣泛應用,充分發揮網絡、數據、技術和知識等要素作用,建立完善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促進農產品產銷順暢銜接、優質優價,帶動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以市場為導向推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助力脫貧攻堅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

  近年來,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農村電商憑借線上化、非接觸、供需快速匹配、產銷高效銜接等優勢,在縣域穩產保供、復工復產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凸顯。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聯合發布的《2021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中稱,農村電商正成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重大舉措,成為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成為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超常規武器。

  農村電商實現跨越式發展

  據商務部近日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0》顯示,2020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9萬億元,同比增長8.9%。

  “各位網友,這是一款濃香型茉莉花茶白玉螺,味道甘甜,售價是118元250克。”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橫州市一家茶廠,主播小靜對著手機鏡頭,向直播間的網友介紹茉莉花茶,在她面前,擺放著不同品種的茶葉和泡開的茶水。

  作為廣西“農村淘寶第一縣”,橫州市借助一根網線,將“數字”融入茉莉花、砂糖橘、甜玉米等傳統產業,接入了利用電子商務、物流體系鋪成的致富道路。據悉,目前橫州市共建成1個縣級物流中心,150個村級電商服務點,2020年全縣活躍網商4600多家,電商交易額45.55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6.47億元,同比增長38.17%。

  橫州市是我國農產品電商的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的高速增長離不開農村電商基礎的不斷夯實。從農村網民數量來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3.09億,占全國網民整體比例超三成,較2020年3月的增速達21.18%。

  從互聯網普及率來看,截至2020年12月,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較2020年3月提升9.7個百分點。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距一直在不斷縮小。政府始終堅持把網絡設施建設作為基礎條件,與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統籌考慮,突出網絡基礎設施的公益性,持續加大電信普遍服務支持力度,提供了讓農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

  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來看,2020年,全國共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12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3.7萬個。農村地區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量超過300億件。我國在基本實現快遞網點鄉鎮全覆蓋的基礎上,將快遞直投到村比例提升至超過半數。網絡、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有效彌補了數字鴻溝,為推進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0》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6年的0.89萬億元增長到 2020年的1.79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9.1%。農村電商實現跨越式發展,電子商務加速賦能農業產業化、數字化發展,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助力脫貧攻堅完美收官

  自電商扶貧被納入扶貧攻堅以來,各地政府積極探索適宜本地的電商扶貧模式,多地走出了電商扶貧特色路、致富路,脫貧地區的群眾、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被納入“全渠道電商+特色產品網貨+貧困戶”的電商產業鏈條,通過產業帶動、就業帶動、農旅帶動等方式,共享產業增值收益,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電商扶貧可持續性機制日益成熟,電子商務助推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國家級脫貧縣網商總數達306.5萬家,較2019年增加36.6萬家,同比增長13.7%。

  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積極發展木耳種植產業,聯合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龍頭企業,幫助企業健全線上線下全渠道營銷網絡體系,借助電商平臺帶貨能力將柞水木耳推向全國。2020年,人民日報直播間、淘寶直播間同時推出薇婭、李佳琦等當紅主播進行直播帶貨銷售柞水木耳,直播間累計2200萬網友一起下單,柞水縣的木耳走俏市場,開始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832個國家級脫貧縣網絡零售總額3014.5億元,同比增長26.0%,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406.6億元,同比增長43.5%,遠遠高于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6.2%的同比增速。

  截至2020年底,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的“扶貧832平臺”(即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累計入駐活躍供應商8739家,覆蓋22個省832個脫貧縣,累計成交總額突破80億元。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會同字節跳動、聯合22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省級農業農村信息中心,開展了“110”網絡扶貧創新活動,直接銷售農產品5.83億元,帶動110個參與縣農產品電商銷售比例與全國同步提升到10%以上,打造110個特色品牌,培訓扶貧達人1055人。

  電商扶貧規?;l展拉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的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提升特色產業鏈、重塑價值鏈,帶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規模效益全面提升,為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新模式、新業態成“新亮點”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動了縣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拉動縣域農村電商迭代創新提速,直播電商、網紅帶貨、社區團購、農旅直播等新業態新模式在縣域掀起熱潮,手機變成了“新農具”,數據變成了“新農資”,直播變成了“新農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網絡直播、短視頻帶貨等呈現爆發式增長,創造了大量靈活就業的崗位,幫助大量無法及時返工返學的農民工、大學生實現就業創業,在縣域市場釋放巨大能量。

  網絡直播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場景感、體驗感等優勢,成為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電商企業、縣域網商等創新升級數字營銷方式的重要選擇,大家紛紛開展直播業務。

  快手《2020年快手三農生態報告》顯示,2020年三農創作者電商成交單數超過5000萬,快手三農電商用戶比2019年增長330%。抖音平臺探索發展“興趣電商”,“蜀中桃子姐”通過制作反映農村生活、鄉土氣息濃郁的美食教學短視頻,吸引超過2000萬粉絲,帶動自家生產的缽缽雞、麻辣兔頭、麻辣蘿卜干等農產品實現銷售上億元,每月帶貨超百萬,年純收入上百萬。

  網絡直播、短視頻作為新時代的信息普惠工具,簡單易學。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平臺等開展電子商務,為自家農副產品、文旅產品、原生態風光等帶貨,涌現了一批“網紅”新農人,分享數字技術紅利,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區生鮮電商發展加速,阿里巴巴、騰訊、京東、 美團、拼多多、滴滴等大型電商平臺進入這一領域。從2020年來看:

  6月,滴滴推出“橙心優選”。

  7月,美團上線美團優選,成立優選事業部。

  8月,拼多多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首批補貼金額接近10億元。

  9月,阿里巴巴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

  2021年1月1日,京東上線“京喜拼拼”小程序,正式進軍社區團購。

  騰訊通過投資誼品生鮮和食享會等生鮮電商人社區團購……

  此外,專門從事社區團購的平臺,如十薈團、興盛優選、源創優品、考拉精選等,以及來自傳統行業的企業,如快遞行業的順豐和申通,房地產企業碧桂園和萬科,以及傳統生鮮超市物美、永輝、美宜佳等都積極加入該領域。

  社區團購模式通過將農產品原產地與社交用戶直連,疊加豐富的營銷和裂變手段,搭建了農產品直供直銷最短通路,能夠讓農村中小型經營主體直接觸達國內消費大市場。該模式利用互聯網手段聚合訂單,可以推動農業農村地區購銷需求集中、上下行需求規?;ヅ洹⑥r業農村產業鏈高效整合,可以為解決我國農業生產流通中長期以來面臨的小生產和大市場、集中性市場和分布式需求的矛盾提供新的路徑,發展潛力巨大。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