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糧食牽天下。在世界動蕩、疫情肆虐、氣候變暖的形勢下,糧食問題更為凸顯。因此,今年的“世界糧食日”系列活動備受關注。聯合國糧農組織在面向全球評選“糧食英雄”的同時,其駐華代表處又與頭條三農聯合發起了2021“糧食英雄”評選活動,以表彰在果蔬生產、減少果蔬損失與浪費和相關健康飲食推廣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果蔬英雄”。經過專家評審和大眾投票,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院士、中國食用菌學會名譽主席李玉等6位人士上榜。“蘑菇院士”當選“糧食英雄”,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蘑菇只是蔬菜,屬“副食”品種,種蘑菇、吃蘑菇,好像與糧食安全不沾邊。殊不知,這是一種十分陳舊的觀念。早在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可見,中國飯碗里裝中國糧,裝的是豐富多樣的食物。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在發布2021年度糧食英雄評選消息時,特地指出“此處‘糧食’指廣義的食物概念”。可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必須跳出糧食看糧食,樹立適合新時代發展趨勢的國家糧食安全觀。“蘑菇院士”獲評“糧食英雄”,體現了這種新的糧食安全觀。
李玉院士數十年來癡迷蘑菇,矢志不渝為實現食用菌強國夢而努力奮斗。他是“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和“小木耳、大產業”的領路人,常年帶領團隊播撒科技星火,助力菇農致富奔小康,使小蘑菇成為城鄉居民餐桌上的美食。他和團隊將中國食用菌技術傳播到非洲,成為“讓贊比亞人民常年吃上蘑菇的中國院士”,為中國飯碗裝中國糧、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貢獻。李玉院士更創立了“一區一館五庫”食用菌種質資源保育體系,帶領團隊研發了木耳、玉木耳、玉珊瑚、桑黃等近50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用菌良種,成為突破我國食用菌菌種被國外“卡脖子”困境的領軍人物。這次李玉院士獲評“糧食英雄”,確是實至名歸。
李玉院士當選“糧食英雄”,也是對中國幾代食用菌人接續奮斗的肯定。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食用菌產量迅速發展。不起眼的小蘑菇,成為我國繼糧食(谷物)、油料、果品、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種植產業,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出口大國。40年間,我國食用菌產量從5.7萬噸增長至近4000萬噸,增長了約700倍,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農作物都沒有的速度。這一世界種植業史上的奇跡,是千千萬萬食用菌人不懈奮斗、默默開拓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三次點贊“小木耳,大產業”,既是對以小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的贊許,也是對以李玉院士為代表的食用菌人的肯定和激勵。這一群體讓14億人進入了“一葷一素一菇”的“菇糧時代”,為保障中國糧食和食物安全做出了歷史貢獻,他們是國家糧食和食物安全的生力軍,是一個偉大的“糧食英雄”群體!
洪范八方食為首,吃飯問題大如天。解決“鼻子下面一張嘴”的問題,始終是世界性難題。當前,世界糧食安全形勢急轉直下,現實中矛盾重重:一方面是30多億人無法獲得營養膳食(去年全球食不果腹人數激增至8.11億),另一方面是近20億人因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而導致超重或肥胖。面對嚴峻挑戰,聯合國糧食署提出努力加強糧食體系,支持普及健康膳食,尤其注重惠及最脆弱群體;世界糧農組織積極推進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廣泛開辟食物來源,改善食物結構。在這一背景下,發展食用菌產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需要更多的“糧食英雄”繼續奮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解決溫飽、跨入全面小康社會,對糧食和食物的需求實現了“吃不飽—吃得飽—吃得好(營養健康)”的“三級跳”。居民人均直接口糧消費不斷減少,動物性食品及蔬菜食用菌等食物消費增加。食用菌由于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和人體所需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葷食素食兼備的優勢,具有實現營養均衡和安全保障的內在功能,適合了人們對食品消費“美味、營養、健康、時尚”的基本要求。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菌類消費逐年上升,主食化趨勢日益明顯,食用菌在國家糧食和食物安全戰略中的地位作用更加顯現。而放眼周邊國家和歐美,新冠疫情大流行下食用菌消費趨熱,成為美國天然渠道中第八大暢銷食材。2020 年全美十大流行食物趨勢評選,蘑菇更榮膺“超級食物之王”。食用菌已然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健康食品。
在重構世界農業糧食體系這一國際大背景下,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大視野去系統理解、深刻洞悉世界農業與糧食發展新趨勢,準確把握國內農情、糧情、食情新動向,重新審視食用菌產業。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大農業、大糧食、大食物、大健康、大生態觀念,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發展食用菌產業的認識。自覺擯棄“食用菌只是一盤菜”的舊觀念,深刻認識食用菌“五不爭”(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特點,全面開發食用菌“五大功能”——食物功能、健康功能、生態功能(綠色低碳固碳)、應急功能(救荒作物)、文化功能(中華蕈菌文化)。主動適應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加快食用菌從種質資源、良種繁育到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從質量安全管控到產業融合、消費文化等全產業鏈創新。突出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加強食用菌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人才培養、數智化改造和產業融合,持續為產業賦能聚能增能。加快面向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助力沿線國家發展食用菌產業,傳播中國食用菌文化,講好中國食用菌故事。我們相信,在推進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糧食和食物“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的歷史進程中,必將涌現更多為人類食物安全做出突出貢獻的“糧食英雄”!
(作者系安徽大學農村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農業生態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學術委副主任委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