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穩定財政、金融、用地等長效性支持政策,保護生豬養殖場(戶)積極性,對養殖場(戶)和屠宰加工企業不得隨意限貸、抽貸、斷貸,不得違法違規擴大禁養區范圍。8月份,農業農村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各地陸續出臺穩定生豬生產政策措施,部分省份拿出真金白銀,出實招硬招,有力促進生豬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信貸政策
山西省繼續對500頭以上規模豬場臨時流動資金貸款給予貼息補助,實施期限為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浙江省對列入省增產保供的新(擴)建萬頭以上豬場,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用于新增或擴大產能所需的生產流動與新建、改擴建資金貸款給予1%的貼息。山東省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引導作用,支持各市、縣(市、區)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符合條件的生豬養殖戶信貸投放,地方可按規定統籌資金給予貼息補助。湖北省對養殖場(戶)在2021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按每頭豬500至1000元額度新申請用于生產的流動資金貸款,省財政按不超過年貼息率2%的比例給予半年貸款貼息支持。廣東省要求在豬周期下行階段繼續保持原有支持力度,適當延長還款期,對符合條件且有實際需要的養殖場(戶)予以續貸。重慶市市級和區縣財政統籌安排儲備資金,對年出欄5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建設和臨時流動資金貸款、屠宰和加工企業經營性貸款給予貼息補助,貼息率不高于同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50%。四川省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維持對生豬養殖項目0.5%的低擔保費率,持續對展期、續貸的生豬養殖主體提供穩定的擔保,做到應擔盡擔。寧夏通過開展信用貸款、應收賬款質押、供應鏈金融等,進一步提高首貸、續貸比例。
保險政策
遼寧省開展生豬調出大縣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與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試點,探索形成“政府監管、財政支持、企業運作、保險聯動”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全覆蓋、生豬養殖保險全覆蓋和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農業農村部門和保險機構的信息共享機制。山東省鼓勵保險機構開展附加商業保險,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并擴大生豬收入保險、價格保險、“保險+期貨”,提升保障水平、降低經營風險。河南省積極探索“保險+期貨”保險模式,開展生豬價格保險試點。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并擴大生豬收入保險,探索仔豬、種豬、生豬域內運輸等保險。重慶市按能繁母豬保險金額2000元/頭、育肥豬保險金額1000元/頭標準給予保險費補貼,繼續執行生豬養殖收益保險保費補貼政策。
用地政策
湖南省要求按照畜牧業發展規劃,結合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統籌支持解決畜牧養殖用地需求。加大林地使用政策對畜牧業的支持力度,在符合城鎮和鄉村規劃的情況下,允許在II級及以下保護林地內建設規模養殖場及配套設施(天然林地、生態公益林中的有林地除外)。四川省要求在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增建設用地中,優先保障生豬產業用地需求。
環保政策
河南省加強畜禽養殖禁養區動態監測,原則上禁養區劃定5年內不做調整;對確需依法清退的養殖場,市、縣兩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合理經濟補償,并安排養殖用地支持其異地重建,有計劃搬遷或關閉。湖南省要求對畜禽糞污全部還田利用的養殖場(戶)實行登記管理,不需申領排污許可證。廣東省規定對非禁養區達不到環保要求而被停產的規模養殖場,要依法設定適當的整改過渡期,允許整改達標后恢復生產。
屠宰加工環節支持政策
山西省對通過屠宰企業標準化創建國家驗收的企業擇優獎勵30萬元,通過省級驗收的擇優獎勵26萬元。重慶市從2021年10月21日起至2022年5月31日,對收購本地豬肉進行精深加工的企業,按照不超過市場倒掛價格(以大連交易所當日現貨價格為基準)50%的比例給予補助。
豬肉儲備調節政策
湖北省支持生豬屠宰企業自愿收儲凍豬肉,省財政給予39元/頭的一次性電費和公檢補貼。重慶市采取凍豬肉儲備和活體存儲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市、區(縣)兩級政府豬肉儲備制度,市、區(縣)財政統籌安排儲備資金,其中,市級凍豬肉儲備補貼費用為280元/噸/月,實行常年常規儲備;通過商業價值信用貸款補貼等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中小豬肉制造企業給予風險分擔,對中小微豬肉加工企業提供轉貸應急周轉資金。
母豬產能調控和支持政策
河北、遼寧、山東、河南、湖北、云南等省份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本省能繁母豬存欄量和最低保有量。山西省對2021年1至12月期間,原種豬場、一級擴繁場引進種豬補助1500元/頭,父母代種豬場、二級擴繁場引進種豬補助500元/頭,能繁母豬存欄量達到500頭的規模場從本省購入二元母豬,每頭補助200元。重慶市對良種能繁母豬和種公豬引進給予1000元/頭的補助,至2025年前,全市能繁母豬更換率達到30%。
(稿件來源: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