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藥資源品種達12807種,常用的600多種中藥材中,有300多種已實現人工種養,栽培、養殖中藥材品種的產量占中藥材供應量的70%以上。隨著中藥材產業區域布局將更加合理,品種結構更加豐富,規?;藴驶?、品牌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種植機械的改良,加工工藝技術創新,中藥材種植面積持續擴大、市場規模穩定增長趨勢將繼續保持。
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組織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等單位,對我國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和綜合分析,主要結論如下:一是中藥材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但優良品種短缺的問題亟待解決;二是中藥材消費量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野生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的風險需高度重視;三是加工流通趨于規范,但因多頭監管或監管錯位導致的中藥材來源混雜、難以追溯的現狀依然存在;四是進出口品種數量年際間波動較大,但中藥材貿易順差格局或仍將保持。五是中藥材價格暴漲暴跌等不確定性導致的風險仍需防控。六是中藥材產業化發展成本高、種植效益預期不穩定依然是阻礙中藥材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中藥資源品種達12807種,常用的600多種中藥材中,有300多種已實現人工種養,栽培、養殖中藥材品種的產量占中藥材供應量的70%以上。
2011—2018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增長了2566萬畝,增長率90.35%;中藥材行業產量增加141.1萬噸,增長率46.19%。2018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406萬畝,比上年增長7.16%;中藥材行業產量446.6萬噸,比上年增長5.26%。
全國已有21個省市區約60余種中藥材開展了生態種植的探索和實踐。如東北地區人參生態種植(林下參)模式,華北地區連翹“二保護、三不管、二混栽”野生撫育與生態種植技術模式,浙江省重樓、三葉青、金線蓮、前胡、黃精等林下生態種植與仿野生栽培模式,寧夏蒙古黃芪農田栽培中形成的“春發草庫、伏耕培肥、秋季播種、雙膜覆蓋、水肥一體、農機農藝結合”的農田生態種植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等,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態種植方式,從源頭上有效提升了中藥材質量和安全性。
2011—2018年,中國中藥材的消費量呈逐年增加趨勢,2011年中國中藥材市場需求量為289.5萬噸,2018年增長至420.3萬噸,增長率42.5%。2014—2017年,藥食同源品種消費需求總量年增長率由5.4%提高至9.5%,其中以人參、三七、枸杞子、黃芪、當歸、花茶等藥食同源品種增幅相對較高。
2018年已初步建成了以中央、地方追溯管理平臺為核心,以中藥材種養殖、中藥材經營、專業市場、中藥飲片生產、中藥飲片經營和使用六大環節追溯子系統為支撐的流通追溯體系,涉及全國18個省(市)約2000家企業、1.5萬家商戶。
2014—2018年,我國中藥材及飲片的進口額波動幅度明顯。其中,2014—2016年,由于大宗品種量價齊跌,中藥材及飲片進口額下跌幅度較大,下降39.1%;2017—2018年進口額逐漸上升,2018年較2016年增長107.1%,較2014年增長26.1%。2018年,中藥材及飲片出口量降至19.8萬噸,降幅11.3%;出口額10.3億美元,降幅9.5%;2018年出口額較2014年降20.8%。
2014—2018年,全國中藥材價格走勢整體趨于下行,且年際間波動明顯。家種中藥材價格整體下行,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初,價格雖有反彈,但總體下降趨勢明顯。野生中藥材市場價格總體呈上升趨勢,年間雖有小幅波動,但總體上漲趨勢明顯。
中藥材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隨著中藥材產業區域布局將更加合理,品種結構更加豐富,規?;?、標準化、品牌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種植機械的改良,加工工藝技術創新,中藥材種植面積持續擴大、市場規模穩定增長趨勢將繼續保持。
保健食品、天然綠色食品開發,帶動藥食同源中藥材品種市場的剛性需求增加;中藥材用于動物飼料生產,為相關中藥材生產提供新的機遇,飼用中草藥、植物提取物、生物發酵飼料等所需中藥原料的將迎來快速增長。
“一帶一路”建設擴大了中藥材貿易范圍;中醫藥在疫情防控和傳染病防治中的獨特作用和特有療效,給中藥材帶來長期需求上升的積極影響,助推中藥材貿易順差格局穩定。
受農產品行情波動影響,國內中藥材行情出現錯峰周期性波動;中藥材規?;藴驶a促進質量提升,進而助推價格上漲;“植物抗生素”類藥材受疫情影響,年度漲幅波動明顯。
中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繁育種苗優良品種短缺,野生資源品種銳減。一是中藥材種子種苗市場不規范,繁育品種質量參差不齊,優良品種短缺;二是對野生資源的無序化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生態惡化、資源枯竭的潛在風險。
種植規范化程度低,藥用品質和藥材質量安全受影響。一是種植規模小,無序跟風種植造成藥材道地性喪失、藥用品質下降;二是種植管理模式粗放,病蟲害防治措施不當,產品質量安全受影響。
加工標準化程度低,倉儲運輸環節問題多。一是產地加工基礎薄弱,標準規范缺乏,以小農戶為主體的生產方式,容易造成產地初加工的模糊監管與監管盲區,加工過程易導致中藥材質量品種受損;二是專業倉庫缺少,倉儲設施與養護技術落后,物流標準與行業監管不力,倉儲流通環節人為造成變質、污染,影響藥用品質。
市場監管體系不健全,經營銷售雜亂多樣。一是大部分中藥材加工前屬于農副產品,加工成飲片后則屬于藥材,生產、加工多頭監管或監管錯位,導致管理不到位,經營方式雜亂多樣;二是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滯后,產品種植信息不透明,市場準入標準缺乏,中藥材流通溯源難度加大。
政策措施建議
健全中藥材產業發展政策保障和監管體系。建立并完善符合中藥材產業發展需求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在組織協調、行業咨詢、標準制定、監測研究、人才培養和第三方評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保障有序發展。
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中藥材生產高質量發展。建設國家和區域中藥大健康產業示范基地,有序推進道地中藥材品牌工程;整合優勢資源,培育知名品牌和企業,提高中藥大健康產品質量和產業效益;加快制定中藥材種子種苗的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強化中藥材種子種苗市場監管力度,從源頭保證中藥材質量品質。
加快中藥材市場培育,建立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建立現代中藥材商業流通體系,完善中藥材商業中心和物流中心;發展互聯網中藥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健全銷售網絡渠道;打造現代化中藥材電子交易平臺;加快質量追溯系統建立,確保中藥材質量全程可控。
拓展中藥材國際市場,緩解國內供需矛盾。轉變發展思路,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創建綜合實力強、國際影響力突出的中醫藥服務貿易示范區,擴大中藥產品國際市場份額和知名度,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調劑余缺,保障供需基本平衡。
(報告撰稿人:張東偉,甘肅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建連,甘肅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經濟師)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