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我國牦牛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時間:2022-03-03 06:09:46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吉林農業大學 字號:【

  牦牛產業發展現狀

  世界現有牦牛頭數約1700萬頭,中國是牦牛主產國,有牦牛1600多萬頭,占90%以上。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是高寒藏區的重要特色產業。西藏自治區、青海藏區、四川藏區、甘肅藏區、云南藏區、新疆巴州均有分布。2015年以來,全國牦牛存欄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15年的1506萬頭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621萬頭,年均增長1.5%;牦牛肉產量也由2015年的45萬噸增加到2019年的53萬噸,年均增長3.6%。

  牦牛為藏區農牧民提供肉、乳、毛絨等畜產品,是藏區牧民重要的生活及收入來源。近年來,以牧民消費為主的總體消費趨勢沒有明顯變化(占80%以上),由于屠宰季節比較集中,大部分冷鮮肉在9-11月銷售,其余時間以凍肉銷售為主(鮮肉消費和凍肉消費之比為20:80)。

  目前牦牛肉、奶產業發展還處在初級加工階段,肉、奶產品的精深加工技術落后,沒有形成完整的肉、奶產業加工體系。部分地區正在開展區域特色牦牛肉產品開發,主要是通過賦予牦牛肉生態價值,對肉質特色進行宣傳,打造具有地理標志的特色產品。牦牛產品(牦牛肉、奶、皮毛等)主要滿足于藏區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少量作為普通牛肉或肉牛制品銷往國內其他地區,基本沒有進出口。

  2012年以來,活體牦牛平均價格每頭4000元,牦牛價格先跌后漲:2012—2015年下跌,2015年之后有所上漲。特別是西藏自治區,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大部分地區海拔更高,牦牛生長期更長、運輸成本更高,加上可替代產品較少,牦牛均價明顯高于其他藏區。牦牛肉在藏區屬于基本生活物品,藏區總人口較少,對牦牛肉需求穩定。隨著國內肉牛產品供不應求,牦牛肉也水漲船高,價格穩步攀升。2015—2019年,牦牛肉價格每千克分別為58元、57元、58元、62元和68元(整理藏區各省農牧廳數據所得)。

  總體而言,全國牦牛(活重)總成本呈V形趨勢。2012年為最高點(每頭3758元),之后下降到2016年低點(每頭2757元),2017年后呈上升趨勢。2012—2016年,得益于現代牦牛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推廣,牦牛生產期縮短、死亡率下降,總成本逐年下降;2017年以來,隨著國家環保政策力度加大,牧民逐漸變傳統放牧模式為圈養模式,圈舍等物質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升推高了總成本。分環節看,各養殖環節均實現盈利。據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區牦牛養殖戶調查,各環節成本收益各不相同。母牛、犢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純收益分別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環節收益最高。

  我國牦牛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集約化和生態化是發展方向。牦牛產業作為藏區重要的優勢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承擔著國家“綠水青山”、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承載著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也承載著藏區人民脫貧致富、全面小康的希望,國家仍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進其向現代化、集約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

  科技支撐得到進一步強化。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因地制宜,開發出許多適用技術與模式,如牦牛一年一胎高效養殖技術、牦牛提純復壯及改良技術、牦牛冷季暖棚飼養技術、牦牛高繁低育模式、牦牛錯峰出欄技術、牦牛差異化產品加工與品控技術、牦牛副產品開發技術等,這些組合技術在試驗地區取得良好成效,將在適合地方進一步應用推廣,科技支撐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市場需求誘發新業態、新機遇。從國內外市場需求看,消費者對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牦牛產品作為高原凈土有機食品,將受到廣大消費人群的青睞。同時,青藏高原旅游業蓬勃發展將進一步增加牦牛及其產品的市場需求。牦牛文化作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將成為神秘藏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我國牦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生產方式落后,養殖效益低下。由于牧民受傳統養殖經營觀念的影響,牦牛生產基本全靠天然放牧,無補飼、無投資,造成出欄周期長、出欄率低、養殖效益低。

  產品開發不夠,企業經濟效益較低。牦牛雖全身是寶,但目前真正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是牦牛肉和牦牛奶,且加工轉化水平低,而產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冷鮮肉和中、高端牦牛肉產品產量有限。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限制了牦牛產品的消費空間。藏區地處我國青藏高原,遠離我國人口密集區,牦牛產品作為生鮮品,保質期較短,不便于鐵路和公路運輸。而航空運輸會增加其運輸成本,導致產品成本增加、價格增高,限制了其消費市場和空間。

  政策措施建議

  建立牦牛主產區高效、綠色養殖技術體系。針對高寒牧區飼草料季節性缺乏和草原超載,農區牛源緊缺的問題,建議進一步通過營養調控、飼養模式等綜合技術集成創新,建立牦牛主產區特色養殖技術體系。

  構建牦牛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快構建牧繁農育技術體系和模式,從產前向產終挖掘優勢和特點,全力打造以企業為龍頭、以合作社為紐帶、以牧戶為基礎的從能繁母牛飼養到良種選育、從育肥到屠宰深加工、從產品流通到食品餐飲的牦牛發展全產業鏈,構建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生態化、差異化的牦牛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體系。

  牦牛的遺傳改良和品種培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相關部門在制定惠農惠牧政策的同時,應充分考慮牦牛種業的長期性和持續性,在資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

  (報告撰寫人員:張越杰,吉林農業大學/產業經濟研究室教授/副校長; 王芳,吉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 )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