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又添新成員
時間:2022-03-03 06:31:15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韓嘉儀 張燦強 字號:【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21項傳統農業系統入選,包括20個新增項目和1個擴展項目。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已認定了六批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全國29個省(市、區),其中浙江以14個繼續領跑,江蘇、湖南、四川、云南次之,都是8個。第六批認定有三個亮點,一是西藏榜上有名,填補了沒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空白,當雄高寒游牧和乃東青稞種植兩個系統入選。目前,上海和青海還沒有項目入選。二是推出擴展項目。第五批項目中有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增城、東莞),這次認定將茂名也納入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范圍,這樣解決了同一個地方相同類型申報的問題。三是出現第一個一省多地聯合申報的項目,即廣西桂西北山地稻漁復合系統,遺產范圍包括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桂林市全州縣、靖西縣、百色市那坡縣。這種打捆申報的方式也應該是今后在國內農業文化遺產認定中鼓勵的,可以促進形成連片保護發展的格局。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效

  (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系不斷完善

  2015年,農業農村部發布并實施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強調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促進農業文化傳承、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各遺產地積極貫徹落實相關政策要求,不斷健全管理體系,越來越多的遺產地成立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機構,明確管理人員、配備工作經費,推動各項保護任務落地。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立法,江蘇泰州出臺垛田保護條例,夯實法律保障。2021年實施的《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優秀農業文化深厚內涵。

  (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力持續提升

  開展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組織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拍攝了《農業遺產的啟示》等系列專題片,出版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讀本》等圖書,發布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科普微動漫。中央及地方多家媒體多次刊發專題、專訪和系列報道,社會各界增強了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和關注度。2019年,第十七屆中國農交會上,以“農遺良品——來自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饋贈”為主題的展區系統展示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近200種優質農產品。

  (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不斷顯現

  依托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形成的產業不斷發展,遺產地生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價值也得到不斷挖掘。一是通過對遺產地生物多樣性、農業景觀的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普遍得到了改善,凸顯了生態環境價值。二是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和開發,催生了不少產業,一方面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尤其是脫貧地區的遺產地,對助力脫貧攻堅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對遺產地的經濟發展也做出了貢獻。三是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深度挖掘與利用,有不少遺產地建設了農耕博物館等場所,使優秀的農耕文化以更豐富的形式得到傳承。

  當前面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保護意識有待增強

  雖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日趨增強,但是社會公眾尤其是遺產地的農民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偏頗,保護意識比較薄弱。受短期經濟利益驅動,重利用輕保護普遍存在,只顧“拿牌子”,忘記“給票子”,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配套建設嚴重缺乏。在農業文化遺產熱點旅游地區,大量游客的短時涌入,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比如梯田旱化,旅游垃圾等問題。

  (二)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前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覆蓋40多個脫貧縣,很多位于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基礎設施薄弱、人才匱乏,遺產保護的難度更大。農業文化遺產還沒有中央專項資金支持,這影響了各地對農業文化遺產申報的積極性,地方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也遠遠不足。

  (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很多傳承百年的農業生產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也有大量農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物種因得不到有效保護而逐年減少。隨著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深度和廣度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基層人員的加入。目前農遺人才相對匱乏,從業人員的培訓不夠系統全面,高校普遍缺少農業文化遺產相關的專業,迫切需要推進農遺相關人才隊伍建設。

  (四)依托遺產資源利用的產業融合有待加強

  圍繞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利用形成了一些產業,雖然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開拓了二三產業,但很多只集中在農業生產本身,沒有充分發揮出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產業類型有待豐富,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應充分挖掘其獨特的資源優勢,拓展產業鏈,提高價值鏈。

  深入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應在助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上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力度,加快出臺落實相關支持政策。健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監測與評估制度,對管理不善造成遺產破壞的,探索實行黃牌警告、紅牌退出制度。支持返鄉農民工、“新農人”等在農業文化遺產地開展創業活動,在金融、保險、用地、技術等方面開展政策創設。

  (二)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保護意識

  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增強社會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展覽、節慶、賽事等活動,增加遺產地居民、農民的參與度,擴大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力。綜合運用多媒體、多平臺、多渠道來宣傳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知識與理念,如進校園、進社區等推介活動,建立主題博物館、展覽館等展示場所,在社交媒體發起活動話題,制作相關影視作品、綜藝節目等文化產品,大幅度、高效率、全方位地增強人們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三)培養專業人才,重視能力建設

  為了更好地發掘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人才培養不可或缺。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增加人才培養的專項資金,在引進專業人才的同時,也注重當地農村人才培養,打造兼具專業能力與管理能力的人才隊伍。鼓勵高等院校設立相應的學科專業,系統地、綜合地培養農遺人才,增加該領域的人才儲備。加強科技支撐,鼓勵開展跨學科綜合研究,加強可持續機制、技術支撐、產業發展、監測評估等方面的科學研究。

  (四)優化產業結構,打響農遺品牌

  在保護和利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時,貫徹“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理念,依托獨特的文化資源,充分挖掘遺產價值,打造遺產地獨具特色的產業,豐富產業業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做大做強,打響農遺品牌。發揮傳統品種資源優勢,培育農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選擇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傳統手工藝,進行產業化開發,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旅游產業有序發展。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