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果農李偉杰剛剛經歷過一場忙碌。從10月中旬開始,他種植的蘋果進入采摘期;到了11月中下旬,500畝果園中的蘋果已采摘完畢。11月25日,接受采訪時,他還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我們種的蘋果品種是煙臺大學農學院姜中武團隊自主選育的‘煙大一號’,上色快、顯色度好、香味濃,收益可觀。”
李偉杰提到的“煙大一號”并不普通。近三年來,以個大鮮紅、酸甜可口為賣點的“煙大一號”系列蘋果品種,已在國內推廣應用了160萬畝,為農民增收達30億元。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蘋果?
偶然育成蘋果優秀品種
“‘煙大一號’新品種樹勢強健,果個大,平均單果重318.6克,果實全面著鮮紅色,可溶性固形物15.1%,酸甜適口,品質上乘。盛果期平均單株產量90.8千克,畝產5084.8千克。”
這一結論是煙臺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鑒定給出的意見。不過,在姜中武看來,“煙大一號”的神奇之處在于,果子成熟初期顏色呈條紋狀,7—15天后,果子便“神奇”地變成了全紅的果子。姜中武說,果農可以利用“煙大一號”變色的突出優勢以及市場需求決定采摘時間,確保農民收益。
筆者了解到,“煙大一號”好看,好吃,但其育成卻帶有些許偶然性。
通常人們見到的蘋果為二倍體品種或四倍體品種,而同時存在二倍體、四倍體的混倍體在富士蘋果品種中是前所未有的。通過流式細胞儀測定,姜中武團隊發現這個蘋果是一個罕見的混倍體品種。
仿佛“被牛頓的蘋果砸中了腦袋”,姜中武發現了一片“新天地”。
“‘煙大一號’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利用其混倍體的特點進行育種雜交,一方面可作為生產品種進行推廣,另一方面可以作為選育其他新品種的優良育種材料。”姜中武告訴筆者:在與其他品種進行雜交的過程中,既可以保留“煙大一號”的優點,又便于融入其他品種的優良性狀,能育成三倍體品種,其前景非常樂觀。
當前,姜中武正在推動的工作便是讓“煙大一號”指哪兒打哪兒——既保留富士品種的全部優點,又可以通過雜交實現其他形狀變化。
為了一棵好苗潛心研究三十多年
煙臺是中國最早栽培蘋果的地方。早在1871年,中國第一棵蘋果樹植入煙臺廣興果園,150年來,煙臺蘋果歷經幾代品種更迭,連續12年蟬聯中國果業第一品牌,年出口量甚至占全國的半壁江山。
這一切,讓姜中武對煙臺蘋果的研發保持著敬畏。
年輕時,他揣著一張煙臺地圖,騎著自行車走遍了煙臺大大小小的果樹種植基地。和果農們坐在田間地頭話家常、嘮收成。“種植蘋果是一個收益較高、風險較低的產業!”循著這一發現,姜中武將蘋果作為主攻方向。
1988年,姜中武前往新西蘭留學,歸國后致力于蘋果苗木脫毒。在此過程中,他發現要想實現產業的長遠發展,必須要有好的品種,“好種多打糧,我們發現好品種對果業收益的貢獻率超過60%。”
什么樣的果苗屬于好苗子?對果農來說,果好吃、產量高、耐儲運、還抗病的果苗就是好苗子,但培育一棵好苗子,又何其難?姜中武沒想到的是,為了一棵好苗子,他投入了30多年青春。2014年8月,姜中武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種業計劃專家,且是入選者中唯一的蘋果種業專家。
研發成功僅僅是個開始
研發成功,對“煙大一號”來說,是故事的開始。
煙臺大學服務地方辦公室主任畢朝輝向筆者表示:“建校之初,煙臺大學設置的11個系均與煙臺的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緊密結合。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煙臺大學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初心,明確了‘立足煙臺、融入煙臺、服務煙臺’的發展理念。‘煙大一號’標志著煙臺大學擁有了自主選育的蘋果新品種,也是學校在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等方面做出的新嘗試、新突破。”
瞄準品種推廣,2020年初,煙臺市農科院與煙臺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共建的“山東省蘋果·果業產業技術創新創業共同體”獲批;半年之后,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探索構建了“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該研究院與煙臺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投入1000萬元共建蘋果產業研究平臺……
種種努力之下,“煙大一號”系列蘋果品種利用五六年時間里,在陜西、甘肅、新疆及山東煙威地區累計推廣應用160萬畝,對40萬畝老齡果園進行了更新升級。
煙臺大學社科(科技)處處長陳義保向筆者表示,“煙大一號”是學校近年來重點培育的標志性科研成果之一,也是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成功嘗試。
面對未來,姜中武希望煙臺大學與煙臺市農科院繼續深度融合,使老師們人人可以做到講臺上能講,果園里會干,辦公桌前會寫,以產教融合發展助力煙臺打造千億級蘋果產業,讓煙臺大學的科研成果繼續在果樹枝頭結果、豐碩、繁茂。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