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西板栗復合栽培系統位于河北省遷西縣灤河北部山區,境內有板栗4500萬株、75萬畝,年產板栗5萬噸,覆蓋全縣17個鄉鎮。2017年遷西板栗復合栽培系統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栽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遷西板栗卓越的品質。遷西山地表層屬極易風化的片麻巖,結構疏松,含鐵量高,呈微酸性反應,通氣透水性好,為板栗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立地條件。遷西板栗果型端正均勻,肉質細膩,甘甜芳香,營養豐富,曾被宋代詩人晁公溯描述為“風隕栗房開紫玉”,被贊譽為東方“珍珠”和“紫玉”。
遷西板栗栽培歷史悠久,至今有2500余年的歷史,《詩經》 《戰國策》《左傳》《論語》《本草綱目》等書均有記載。歷史上,板栗就是遷西人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并可入藥,被稱為“鐵桿莊稼”和“木本糧食”。明洪武年間,大將軍徐達修筑喜峰口、鐵門關沿線長城,得知遷西一帶雖山多地少,但民以栗富足,遂開始軍墾、大面積種植板栗,洪武帝也下詔“廣植棗栗,以備欠年”,開始形成完善的板栗復合栽培系統。
遷西板栗是我國的著名特產,也是傳統出口商品,據《遷西縣志》記載,早在清朝末期,遷安縣(今遷西縣)便有少量板栗經天津口岸出口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遷西縣內擁有國內罕見的古栗樹群,為國家級板栗古樹名木集中地,是板栗優質種質資源庫、栗屬植物的多樣性中心。至今,境內100?200年生的大栗樹到處可見,新立莊、漢兒莊、栗樹灣子等地尚有許多300?500年生老栗樹,仍枝繁葉茂,常勝峪村還生長著600年生古栗樹。為了保護古樹群,2017年1月24日,遷西縣政府向國家林業局申報了“河北遷西國家板栗公園”并獲批復,使遷西縣成為目前全國唯一的板栗專類公園。
五化管理,推進標準化生產
多年來,遷西縣委、縣政府始終將板栗產業作為一項富民興縣的主導基礎產業來抓,下大力推動產業安全、健康、高效發展。
專門成立了板栗產業化辦公室,負責板栗產業政策制定、板栗市場監管、龍頭企業培育、市場品牌拓展等工作。
出臺了《關于建設以板栗為主的林果強縣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遷西縣加快板栗企業發展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扶持板栗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在標準化生產、新技術推廣、產品有機認證、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等方面制訂了明確、具體的扶持政策。
2010年以來,縣財政累計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板栗種植大戶獎勵、龍頭企業貸款貼息、品牌創建和市場開拓等方面,極大地調動起了農戶、企業發展板栗產業的積極性。
為確保原產地板栗的優良品質,實行板栗生產、加工、銷售“五化管理”模式,大力推行板栗標準化生產。
種植品種區域化。按照“分品種栽植嫁接、分品種采收儲藏、分品種加工銷售”的原則,在全縣各板栗產區實施“劣改優”工程,按不同區域、不同品種進行優種嫁接,為實現板栗分品種采收、銷售奠定基礎。
生產技術規范化。聘請河北省果樹研究所專家與縣科技人才共同研究,選育出適合本地的燕山早豐、燕山魁栗等4大優質品種,制定《遷西板栗綜合標準》,從板栗品種選育、嫁接、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采收到儲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術規程,多層次、全方位建立板栗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同時投資3300萬元建設板栗研發中心,投資6000萬元建成了中國板栗博物館,在全縣各鄉鎮較大行政村建立板栗村級服務站110個,負責指導和推廣板栗的標準化生產。
生產過程無害化。限制化肥特別是氮肥施用量,大力推廣施用農家肥、板栗專用肥;采取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全面禁止劇毒、高殘留農藥使用。
采收、儲藏科學化。加強對栗農板栗科學采收、貯藏知識的宣傳培訓,積極引導栗農在板栗收獲、儲藏時不打青、不沙埋、不上水。
產品銷售集約化。鼓勵支持板栗合作社、龍頭企業廣泛合作,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銷售。目前,全縣已有萬畝板栗標準示范園3個,千畝標準示范園20個,全縣75萬畝板栗基地全部通過河北省有機果品產地認證,其中5萬畝通過日本農林水產省JAS有機認證,被河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確定為“河北省出口板栗質量安全標準化示范縣”。
打造品牌,聯農帶農
“遷西板栗”商標是中國板栗產業唯一一枚地理標志馳名商標,目前全縣板栗行業共有中國馳名商標3枚,河北省著名商標8枚,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家,市級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18家。
板栗系列產品覆蓋國內18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穩定的銷售網絡,企業隊伍發展壯大,企業在建項目投資達10億多元。遷西已成為全國板栗產業的優質板栗生產中心、加工倉儲中心、技術研發推廣中心、文化引領中心、價格形成中心。
遷西板栗是當地農民維持生計的“綠色保障”和致富增收的“綠色銀行”。遷西人種板栗、吃板栗,板栗滲透到遷西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板栗文化,體現在飲食、婚喪嫁娶、祭祀等各種日常生活中。在遷西人的生活中,板栗是吉祥的象征,喻示吉利、立子、立志和勝利。
遷西板栗復合栽培系統的歷史就是一個“人—板栗—其他作物—自然環境”協同發展的歷史,是人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建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社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遷西縣政府也將緊抓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契機,逐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閑農業發展,使遷西板栗復合栽培系統這一具有重要價值的農業文化遺產煥發新的光彩。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