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單叢茶屬烏龍茶類,是半發酵茶,產自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鳳凰山脈。潮州產茶歷史悠久,其種植源于畬族先民,興于南宋,發展于現代。
一場逃亡中的邂逅
鳳凰山是畬族的始祖居住地、發祥地。在隋唐宋時期,凡有畬族居住的地方,就有茶樹的種植,畬族與茶樹結下不解之緣,共同繁衍。隋朝年間,因地震引起山火,鳳凰山狗王寮(畬族始祖的居住地)一帶的茶樹被燒死,僅在烏祟山、待詔山等地仍有種植。
宋代時,鳳凰山民發現了葉尖似鶴嘴的紅茵茶樹,烹制后飲用,覺得味道比較好,便開始試種。時逢宋帝趙昺被元兵追趕,南逃至潮州,民間流傳南宋皇帝趙昺路經潮州鳳凰山,飲了當地的茶湯后連連稱好,后人把宋帝飲過的茶稱為“宋種”,也有“宋帝發現茶、傳種茶”的傳說。更有神化了的“鳳凰鳥聞知宋帝等人口渴,口銜茶枝賜茶”的傳說,因此,“鳥嘴茶”的名稱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傳說歸傳說。事實上,南宋時期,鳳凰山民已在房前屋后零星種植了茶樹。他們已懂得茶葉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助消化、祛痰止咳等功能,因此,戶戶種植。明弘治年間,出產于待詔山的鳳凰茶已成為貢品,稱為“待詔茶”。宋 《潮州府志》 載:“鳳山名茶待詔茶,亦名貢茶”。清康熙元年,饒平總兵官吳六奇派遣兵士和雇用民工在烏崠山腰開墾茶園,種上“十里香”單叢品種。后來,采制的茶葉不但供給鳳凰山太平寺和饒平縣衙的人飲用,而且在縣城、新豐、內浮山市場銷售。清康熙四十四年,饒平縣令郭于蕃巡視鳳凰山,鼓勵山民種茶。光緒年間,鳳凰人帶著烏龍和鳥嘴茶渡洋過海,到中印半島、南洋群島開設茶行。
至1930年,許多鳳凰人到海外開設茶行,在柬埔寨金邊市有20多間,越南10多間,泰國也有10多間。據記載:1930年,鳳凰茶葉產量達到3000擔,由茶商裝運出口的有6000多件,其余的則由小商販運銷潮汕各地和興梅地區。
而今的鳳凰單叢茶,近數十年來在國內外各項茶葉評比中,屢獲殊榮,馳名海內外。2008年“潮州工夫茶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鳳凰單叢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2017年“鳳凰單叢茶”被農業部授予“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稱號。2019年潮州單叢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一縷深山里的奇香
鳳凰山脈瀕臨東海,氣候溫暖,雨水充足。茶樹均生長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區,終年云霧彌漫,空氣濕潤,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在22℃以上,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利于茶樹的發育與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
鳳凰單叢茶經過單株培育,單株采摘,單株制作,單株銷售,根據各自的香味體系歸類,保證了成茶品質的醇香。所謂“單叢”也因此而得名。鳳凰古茶樹在幾百年的變遷中分化了差異性明顯的品種,根據葉片的大小、顏色的不同、采摘期的不同,鳳凰單叢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現在,最常用的分類方法是1996年定義的十大香型:蜜蘭香、桂花香、黃梔香、玉蘭香、夜來香、肉桂香、杏仁香、柚花香、芝蘭香、姜花香等十大香型。
鳳凰茶區所產的優質單叢茶品質都具有“香、活、甘”的特點,同時還具備獨特的“山韻”,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絕聞名于世。海拔越高“山韻”越顯。鳳凰單叢以其高揚的香氣與武夷山巖茶、安溪鐵觀音、臺灣烏龍茶并駕齊驅,構成了烏龍茶的四大品系。與巖茶香氣醇厚,鐵觀音香氣清高不同,鳳凰單叢則香氣霸道、口感甘甜,被稱為“可以喝的香水”。
一盞茶里的工夫
鳳凰單叢茶個性鮮明、千姿百媚、香韻獨特,得益于自然造化的不凡,也要歸功于鳳凰茶人在傳承工藝的歷程中,不斷認識、改良、創新、向前邁進,總結出一套有別于其他茶類、獨特的“單株(無性)繁殖、單株采摘、單株制茶、單株銷售”的傳統技藝。
隨著潮州單叢茶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聰慧勤勞的潮州茶農在傳統技藝上,不斷地吸收新技術、新工藝,使潮州茶葉既保留傳統的“單叢”風格,同時適應現代化、標準化生產。
這是一個經歷了漫長的沉淀積累,凝聚著古今一代代茶人聰明智慧的優秀作品。
鳳凰單叢工藝過程極為復雜,采摘初制工藝是手工或半機械生產相結合。初制茶制作過程:采摘(鮮葉)—曬青—晾青—做青—殺青—揉捻—烘焙。每個環節緊緊相扣,每一道工序都不能粗心隨意,稍有疏忽,品質相差甚遠。
工藝中影響香氣成分的有兩個主要部分:一部分是鮮葉經發酵生化過程(水解、降解、化合等)產生的香氣;而另一部分是茶葉后處理時熱化學反應產生的香氣。縱觀鳳凰單叢的產制全程,我們可見,從單株培育開始,為單株采制奠下分類基礎;單株采制的獨特工藝,又為單株鑒定品質提供了機理保障。這是一個從優化良種開始,發展名優茶的良性循環產業鏈。
制茶需要花費一番工夫,而泡茶、品茶的過程則更是一種視覺、嗅覺、味覺的多重享受。獨特的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征,形成獨具特色的潮州茶文化。潮州工夫茶的特別處,不僅在于茶之本質,更在于其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致之烹制。“取水”“活火”“用具”“烹法”等都有考究。茶壺、茶杯、茶盤、茶墊、水瓶、泥爐、砂銚、欖核炭等是必備的茶具。取山泉水,投欖核炭,紅泥小火爐煮水沖泡為最佳。有詩為證:“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攬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咀,來試湖山處女泉。”(清·丘逢甲《潮州春思》)茶質、水、火、茶具,都一一講求,烹制的手法就更是體現“工夫”之道。嚴格的烹制需按治器、納茶、侯湯、沖點、刮沫、淋罐、灑茶等程序進行,方能得到工夫茶之“三昧”。正是這些特別的器皿和烹法,使工夫茶獨具韻味,揚名天下。可謂一茶入口,甘芳潤喉,通神徹竅,其樂無窮。
一壺茶迎八方客
鳳凰茶區遺存的老茶樹群落,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之間的高山地帶。據普查,茶區樹齡200年以上的古茶樹現存約4600多株。這些樹勢高大的茶樹,是歷經了幾百年若干代人的培育。雖然人工栽培大茶樹的樹齡,遠不及野生種茶樹存在的年代長久,但是鳳凰老茶樹與野生種同源,在形態性狀上仍保留了喬木型和小喬木型的較原始特征,又保持著茶樹不同進化階段的種性種質,這是由長期演化和人類自然選擇的結果。因此鳳凰老茶樹是研究茶樹演化、系統發育和遺傳育種的珍貴種質資源,更有保護與利用的價值。
為保護和利用好這一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潮安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綜合舉措,包括強化系統區域內古茶樹遺產資源的保護、積極推進潮安區鳳凰單叢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鳳凰山生態文化茶旅示范區、加強“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等。
茶既是產業,又是文化。潮安區鳳凰鎮近年來實施“以茶立鎮,商貿活鎮、旅游旺鎮”的發展戰略,打造中國茶旅特色小鎮,將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集茶文化展示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特色旅游,并結合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紅色老區、畬族發祥地等旅游優勢,把發展茶產業融合到發展鳳凰旅游業中去,實現以名茶打開鳳凰知名度,以旅游促進茶葉銷售,相得益彰,促進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更好發展。
一盞工夫茶,讓旅人在青山綠水間感受到品茶的閑情逸致,不覺流連忘返。這一壺好茶,正迎來越來越多的八方來客。#FormatImgID_0#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社會事業促進司)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