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20年農產品初加工加快推進,新增1.4萬座初加工設施,新增初加工能力700萬噸。精深加工快速發展,預計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3.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5萬億元。在疫情常態化期間完成逆勢增長,農產品加工業從起步就注定了是困難模式。但從更大時間跨度看,這個行業早就做好了迎接挑戰的準備,它像一個文武雙全的棋手,在不同的階段爭劫、提子,思考下一個落子點,下好了整局棋。
求新求變,方得進境
伴隨人類文明的出現,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孕育而出。千百年間,華夏大地上的麥子割了又收,炊火滅了又燃,中國農產品加工業乘著時代浪潮經過多次改革和技術更新,漸趨成熟。近代農產品加工業是歐洲工業革命的產物,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直到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才真正得到發展。然而歷史經驗是一座慷慨的武器庫,先者和后者都可以從中取用武器。
1949—1978 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農業及輕工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彼時農業加工體系不完善,以傳統的、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廠為主。1979—2000 年隨著改革開放大幕拉開,農產品加工業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總量增加,規模擴大,產值逐步提高。但此時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等方面均有很大發展,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存在不完善,技術水平低,設備落后等問題導致在國際競爭方面處于劣勢。
21 世紀以來,農產品加工業迅速邁向了數量與質量并重階段,中國農產品產量穩定,各領域產業結構逐步完善,區域性特色逐漸突出。農產品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開始,農產品加工業逐步順應居民消費結構的改變。農產品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快速崛起,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以“領頭雁”的姿態走在前列。
跨越了時間,還需克服空間障礙。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資源差異大、物產豐富且文化、習俗不同,特色產品和優勢存在明顯差異,加工情況也不盡相同。
河南作為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和第一肉制品大省,生產了全國1/2的火腿腸、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選擇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強省富民的戰略選擇,實現了由“國人糧倉”到“國人廚房”的歷史性轉變。黑龍江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業,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影響和一季度負增長的雙重影響下,營業收入實現“由負轉正”,同比增長3.5%。云南省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發展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納入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戰略部署,優勢特色農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截至2019年,云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經營組織有99.26萬個,完成總產值7335億元(不含煙草制造業1604億元,規上企業產值2438億)。求新求變,農產品加工業方得今天的進境。從農田到廠房再到餐桌,唯有敢于在一顆種子之上看見一片稻海的人,才不會因疲憊而無心灌溉,因時日漫長而終止等待。202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好勢頭,展現出的韌性和巧勁,正在改變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局面,已經形成與基本國情相符合、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形勢相對接的中國特色發展之路。
把減少農產品加工環節損失浪費納入考核
稻谷香,糧囤滿。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糧食產量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與食物短缺的年代相比,今天中國農產品的食用、使用、加工、銷售方式已發生巨大的改變。白酒在全社會走俏,火腿腸、速食餐讓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酸奶、果汁填補了營養空缺,農產品加工業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顯著改變。
然而,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在加工、運輸和儲藏等產后環節,每年損失量巨大。不僅是糧食類產品,紡織類、生產原料類同樣面臨此問題。“棉花加工損耗主要看采摘棉花的質量,質量差的棉花衣分會低,耗損就會高,一般差的耗損在15%以上。”新疆利華集團相關負責人郭海玲表示,另外,加工的機械設備也會帶來損耗。以2020年新疆棉花產量達516.1萬噸來算,哪怕損耗1%都有5萬噸。
當然,生產過程中損耗不可避免。在前工業時代,由于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生產出的原材料經過簡單包裝處理送到顧客手中時損耗比巨大。近年來,鱗次櫛比的加工廠和產業集群在全國各地相繼出現,制造業突飛猛進,信息科技蓬勃發展,新型技術噴涌而出,損耗相較以往不斷減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種植手段和加工工藝導致的損耗可交給時間處理,有的損耗如過度加工卻需立刻解決。“一定要發展適度加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表示,過度加工導致糧食損耗的現象目前還普遍存在,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它既不利于營養吸收,又浪費了糧食,還加大了社會負擔。資料顯示,整個稻米加工行業每增加一道拋光工序,將增加用電20億度以上,這相當于一個三線城市半年用電量。
減損相當于增供。2020年,節約高效的社會新風在全國蔚然興起,在剛剛過去的1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部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環節減損增效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環節損失率要降到5%以下。到2035年,農產品加工環節損失率降到3%以下,并把減少農產品加工環節損失浪費納入有關責任制考核內容。從現象到政策印發,這是農產品加工業自身的一次糾正。
開好這艘“大船”
不經一番篳路藍縷,哪來春華秋實。鄉村產業離農業最近,聯農民最緊。農產品加工發展到2020年已是23萬億大產業,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1萬家,吸納3000余萬人就業,沿途或許還會有除加工損耗外更多的“攔路虎”,但如何立足當下把這艘“大船”開穩開好,以及如何帶更多人“上船”更值得思考。
2020年10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站在全局提出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方案與目標,許多從業人員站在縣域和企業角度,設身處地提出了推進農產品加工發展的看法。“優先考慮有無政策支持,其次考慮是否可規模化、技術占比、金融資本等。”王鳳忠表示,地方想要做好農產品加工業必須做好這些功課。“首先技術是關鍵。農產品的加工深度越是精深,其增值程度越大,科技的創新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其次,要向安全、綠色、休閑食品方向發展,要有品牌意識,做好品牌宣傳。第三,注重產品質量和安全。努力實現質量體系標準化。” 北京順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崔紀娟表示。“市場很重要,生產何種加工產品以及采取何種加工方式主要看市場需求。” 廣東澤豐園農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波說。
“谷太賤則傷農,太貴則傷末。”宋代蘇軾在《乞免五谷力勝稅錢札子》提到。農民希望農作物價格賣得合理,消費者則希望買得實惠,二者之間似乎有天然不可調解的矛盾。農產品加工業從種養業延伸出來,是構建農業產業鏈的核心,也是帶動農戶、服務消費者、調解二者矛盾的關鍵。“鄂爾多斯是以羊絨發展起來的企業,與農牧化產業聯系比較緊密,早在20世紀80年代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就開始推行惠牧惠民政策,實施貿工牧一體化戰略。如為自治區提供優質種山羊、增加羊絨產量,直接促使牧民增收等等。這種生態型經營及發展格局一直延續至今。”鄂爾多斯集團戰略資源部經理邊麗娜介紹,公司在助農同時會源源不斷生產優質的產品給消費者,從而構建一個產銷加工組成的良性循環圈。“一產解決了藏富于民的問題,二產解決了組織化問題。”王鳳忠說,農產品往往因集中銷售而陷入價格洼地,農產品加工業能有效拉長曲線,延長產銷期,保障農產品價值提高農民收益,保證消費者吃得放心且能以合理價格購入。
“農產品加工可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值增效,彌補農業受自然、資源和市場三重影響的弱質性。還可以將農村產業能夠融合起來,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重組供應鏈,推進農村產業與產業邊界處交叉融合出更多的產業。”崔紀娟表示,它還能帶動農民就業。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產業集群,把資源要素、就業崗位和附加價值留在農村、留給農民,為農村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設施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截至2019年,全國建成農產品加工園1600個。糧食的穩定增收給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陸續返鄉創業的年輕人給農產品加工業添加更多活力,時代的航船蹄疾步穩,站在特別的時間刻度上,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行業值得所有人打開全部想象力來擁抱。這一抱,至關重要。#FormatImgID_0#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