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臺灣姑娘的客家情緣與創業夢想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廣東梅州梅江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 劉星 曾祥華 字號:【

  令人羨慕的愛情,莫過于“一城兩人三餐四季”。一個人,往往也是與一座城結緣最開始的情節。

  隨著大陸近年來出臺的惠臺政策越來越多,生產生活條件愈來愈便捷,信息化程度漸漸與國際接軌,吸引了一批批追求創新、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臺灣青年來大陸定居發展。梅州作為重要的“臺胞之鄉”,共話的客家鄉音,不到1.5小時的飛機航程,更是吸引著他們奔赴梅州這片熱土追夢、筑夢、圓夢。謝綺婷便是這眾多臺灣青年的一員,也是眾多 “因為一個人,便愛上一座城”的年輕人之一。

  謝綺婷,85后,生長于臺灣桃園。她母親于20世紀80年代從梅州嫁到了臺灣,2013年25歲的她又因為愛情,嫁回了梅州,與客家優秀青年陳海珠結為連理。自此,臺灣姑娘便在梅州安家。

  梅州是一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城,種茶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謀生之道。機緣巧合,他們夫婦倆在創業路上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2015年,他們攜手創辦了一家茶葉公司——梅州市源自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營茶葉種植、加工、銷售、茶產品開發以及茶文化傳承等業務,茶園位于海拔最高1200米的梅江銀窿山上,自有種植面積約500畝,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茶園面積有3000多畝。

  艱苦創業,成就事業根基

  創業之初,對所從事的行業無從下手,生產上缺乏茶葉種植加工技術,缺乏茶葉加工廠房設備,商標品牌沒有打造起來,茶葉營銷更是毫無經驗。整整一年過去了,每一項工作都似乎毫無進展,謝綺婷夫妻倆依舊茫然無助,在碰壁的同時也在認真反思,對茶的熱愛是否要用事業去堅守,當初的夢想是否還有必要堅持。

  某次外出在梅縣機場大廳候機時,他倆偶然看到了梅江臺創園的宣傳視頻,不停滾播關于優惠政策、發展前進等信息,讓囚困許久的發展思路豁然開朗,就好像在四處碰壁之時,面前突然出現了引路人。他們毅然入駐梅江臺創園,成為園區眾多的臺資企業之一。

  “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謝綺婷夫妻倆深知知識、技術、實踐的重要,他們夫婦倆積極參加梅江臺創園邀請兩岸農業專家開展的各類技術培訓和各級各部門舉辦的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技術、農業農村電商精英等培訓班。由于他們積極好學,從老師那里學到了專業技術,從同行那里悟到了經營經驗。“磨刀不誤砍柴工”,自身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讓夫妻倆堅定了做好茶產業的信心和目標,他們希望讓一片葉子成就兩個人的創業夢想和意義非凡的一生。

  都說好茶可以品,而優美的茶藝和動聽的音樂更為品茶增添了不少色彩。作為現代年輕人眼里的“文藝女青年”謝綺婷,彈得一手好古箏,對茶藝情有獨鐘。她并非一開始就喜歡茶藝表演,而是偶然參加了一次梅江臺創園舉辦的臺灣茶藝培訓,從那以后她就被茶藝之美所吸引。此后,通過各方學習和刻苦練習,她的茶藝水平不斷提高,還組建了一個茶藝隊,在業余時間相互切磋學習和表演,這讓臺灣姑娘在梅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她時常自嘲自己說她的主業是銷售茶葉,副業是表演茶藝。在杭州舉辦的第三屆國際茶葉博覽會上,他們公司不僅帶了自家生產的梅州好茶參展,謝綺婷代表梅州在茶博會現場向國內外友人展示精湛的茶藝,在其他活動時還登臺彈奏古箏,行云流水般悅耳動聽的琴聲博得觀眾陣陣掌聲。

  揚帆起航,培育企業品牌

  通過前期的不斷磨合和探索,謝綺婷夫妻倆決定在事業上,要責任明確、各司其職。陳海珠是公司法人,負責品牌創建、產品營銷、技術開發等;謝綺婷是經理,負責茶藝、產品銷售、公司財務等。小兩口分工合作,公司生產、經營、管理日趨完善,他們聘請了具備豐富經驗的種植、加工、營銷等人員組成的業務團隊,通過不斷拓展業務,創建自有品牌,產品越做越精,企業越做越強。

  謝綺婷夫妻倆致力于生產好茶,卻不止步于生產好茶,深信“茶葉加工制作,有改進就會有提升”。公司經常邀請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農業專家到茶園指導,同時通過梅江臺創園積極邀請臺灣茶葉專家到園區指導臺灣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不斷改進公司茶園栽培技術,創新茶葉加工工藝,經過多次的工藝改良,終于生產出口感和香氣都具有明顯特色的“柏宮源”綠茶、紅茶。他們在工藝改良過程中,又不斷思考和總結,探索出“一種茶葉揉捻的茶葉加工裝置、一種茶葉發酵裝置 、全自動茶葉干燥機、茶葉殺青裝置 、柏宮源包裝盒設計”的技術成果,并成功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而“金觀音茶栽培及加工系統V1.0”獲國家版權局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此外,還積極探索創新梅州地區客家茶綠色栽培與加工關鍵技術,2019年,《金觀音茶在梅州地區的引種栽培與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獲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三等獎。同時,積極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方案,病蟲害防控、防草布+色卡黏蟲生態綠色防控技術,茶園首批獲得“廣東生態茶園”認定。

  2018年,梅州市源自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被認定為梅州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看著公司一步步走上正軌,他倆越發覺得“單打獨斗”的力量是不足在千變萬化的市場站穩足跟。經過商量,他們決定實施“公司+基地+農戶”農業產業化模式,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對農戶茶園實行統一管理,統一供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采摘標準,統一加工制作,保證了茶葉產量和質量,穩住了“柏宮源”的口碑,而周邊農戶因此額外增加了一筆收入。同時,公司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熱情參與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工作,與梅江區桃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形式簽訂每年固定分紅合同,或以訂單農業方式,收購貧困戶茶青,助力貧困戶精準脫貧。

  為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他們制定了“柏宮源”綠茶栽培與制作技術規程企業標準,標準經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梅州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有關單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審,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GB/T1.1的規范要求,標準獲評審通過。企業標準的評審通過,為企業規范管理、企業產品質量穩定提供了技術保障,謝綺婷夫妻倆對公司走“規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發展的信心更足了、勁頭更大了。依托梅州市梅江區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梅州市源自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有了新發展,建立了2000多平方米標準廠房,新增加了現代制茶設備,新購買檢驗設施設備,取得了茶葉標準化生產加工的SC認證,企業發展更是如虎添翼。

  為進一步開拓市場,打響品牌知名度,他們攜帶公司產品積極參加全國各地各類展會,也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效果。2018年,公司生產的綠茶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柏宮源”綠茶先后榮獲“廣東省名牌產品”“廣東十大好春茶”(綠茶類)。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柏宮源”綠茶從參展的1.6萬多種農產品中脫穎而出,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參展農產品“金獎”。2019年,“柏宮源”綠茶榮獲“粵茶杯”廣東省第十三屆茶葉質量推選活動綠茶類銀獎。

  在這日新月異的歷史洪流中,不進步即退步。年輕的謝綺婷夫妻倆深諳這個道理。謝綺婷的茶藝表演和古箏演奏越來越出色的同時,陳海珠作為公司負責人也不甘落后,他一手抓公司生產經營,一手抓學習培訓。積極參加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舉辦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農技推廣人員等培訓,先后取得了三級制茶工、國家二級評茶師等技術職稱,獲得了梅江區優秀青年代表、中國農民豐收節梅州十大豐收笑臉、農業農村部全國百名優秀學員等榮譽稱號。

  憧憬未來,努力筑夢前行

  以取得的成績為新起點,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新征程,謝綺婷夫妻倆又有新思路、新謀劃、新愿景。對于未來,夫妻倆統一認識,必須要強化品牌宣傳、強化質量管理、強化基地建設、強化產品營銷,圍繞“新式茶飲研究,茶美學傳播,茶文創孵化”三大主題,以質量為基礎,以品牌為抓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根本,做大、做強、做精茶產業。

  開發新產品是謝綺婷夫妻倆的重點工作之一。年輕的小兩口喜歡接觸新鮮事物,他們敏捷發現茶飲品是越來越受年輕人喜好。公司果斷抓住機遇,經過精心研發,袋泡“冷泡茶”成功出品。“冷泡茶”既滿足了年輕人簡約泡茶的習慣,又符合年輕人“輕茶”的口味。滿足了年輕人的喜好,他們又把目光轉向了習慣喝“客家炒綠”的老一輩。他們策劃生產一款懷舊茶,主要是將客家高火炒綠茶制成“暖肚茶”,具有一定保健功效和比較高的收藏價值。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好的茶葉一定要有好的包裝。謝綺婷夫妻倆對公司的系列茶產品的包裝進行大膽創新,在茶葉包裝上融入創意、融入文化、融入故事,使商品變特產、使商品變手信,這讓他們公司產品在眾多同類中脫穎而出。現在他們已與梅州市創意金山公司達成合作,把公司系列茶產品包裝設計成彩書禮盒,把“柏宮源”系列茶產品品牌與文化故事融合,將產品品牌打造成市場中的一枝獨秀。此外,他們還積極開發農產品電商網紅直播帶貨營銷新模式,充分利用“短視頻+主播帶貨”網絡直播,將“柏宮源”系列茶產品帶到大灣區,推向全國市場。

  與此同時,謝綺婷夫妻倆將抓住梅江區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契機,大力發展生態茶園風光旅游,充分利用周邊的自然風光、茶田風光、生態茶景觀等資源,將茶園打造成“不僅有茶看,還有茶喝,更有茶文化”的農旅茶園,全方位提升公司的發展定位。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