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8日,我國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在大商所掛牌上市。上市交易兩周以來,雖然生豬期貨價格總體呈現下跌走勢,但市場總體運行平穩,交易有序理性,基本上反映了生豬現貨市場未來預期的價格走勢。
生豬養殖業規模化、標準化程度提升為生豬期貨上市奠定基礎
生豬是我國價值量最大的農副產品,市場規模達1萬億元以上,產業鏈涉及飼料加工、獸藥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飲等諸多行業。長期以來,我國生豬價格波動頻繁,給養殖戶和產業企業生產經營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市場對推出相關期貨風險管理工具的呼聲逐步增加。
大商所自2001年開始就對生豬期貨開展研究,先后對豬胴體、活豬、仔豬、分割豬肉、凍豬肉、生豬等進行論證、研究,最終根據綜合考慮產業發展現狀與格局、產業規模、標準化水平以及服務實體經濟需要,交易所選擇了以生豬活體為交易標的。
隨著我國生豬養殖產業規模化、規范化及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生豬出欄量占比達到50%以上,統一仔豬供應、統一飼料、統一獸藥、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出欄的“五統一”決定了出欄生豬標準化程度較高,為生豬期貨上市奠定了基礎。
充分考慮產業實際情況設計生豬期貨合約
生豬期貨作為我國首個活體交割品種,在合約設計上參照了生豬現貨市場特點,將生豬期貨交易單位和交割單位都設置為16噸/手,基本相當于現貨貿易中運豬車一車的運輸量。合約月份與玉米、豆粕相對應,均設為1、3、5、7、9、11月,便于產業客戶對生豬養殖的上下游進行全產業鏈套期保值。
在符合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生豬期貨交割質量標準充分考慮了國內各大生豬養殖企業的養殖管理制度、出欄標準、貿易需求以及屠宰企業收購標準等現貨產業實際情況,將可現場檢驗的外觀、體重等客觀指標作為交割質量標準,并將需主觀經驗判斷和養殖過程相關的指標作為前置指標納入指定交割倉庫管理。
在制度設計上形成了“前置管理、簡單交割、多元模式、嚴控風險”為主的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前置管理,即將絕大部分質量指標要求前置,通過養殖過程標準化確保出欄生豬標準化;簡單交割,即實行養豬場每日選擇交割和車板交割制度,滿足生豬活體交割時效性強和交割效率要求高等特點,同時增加交割頻次,便利賣方參與交割;多元模式,即拓展生豬實物交收模式,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導大多數實物交割以期轉現、協議交收、便捷提貨等多元化交割解決;嚴控風險,即通過設置較高的保證金水平、適度放寬漲跌停板幅度和實行嚴格的持倉限額和交易限額制度,確保生豬期貨上市穩起步,抑制成交過熱。
完整的產業鏈風險管理體系利于穩定豬價波動
上市生豬期貨對于生豬產業長遠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推動生豬產業發展步入新的階段。
生豬期貨上市后,將同玉米、豆粕等期貨品種一起,形成了從主要飼料原料的種植、加工到養殖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風險管理體系,生豬養殖企業、屠宰加工企業、豬肉貿易商等生豬產業各類主體可以利用期貨工具規避現貨價格波動的風險。另外生豬期貨市場集中交易,將為市場提供公開、透明和連續的價格參考,市場主體可以根據期貨市場價格信號靈活進行生產經營決策,提高市場效率,總體上盡可能地熨平“豬周期”的影響。
隨著生豬期貨市場的成熟,市場主體不斷加入生豬期貨市場,具備實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特別是擁有生豬期貨交割資質的養殖企業,將更加方便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以及期現運作,提升平均利潤水平,有可能加速生豬產業的垂直整合,推動行業的規模化發展和市場集中度的提高。通過連續、公開、透明的交易模式,期貨市場形成公允的期貨價格,將為現貨定價提供重要參考,有可能重塑生豬價格的定價模式。原來生豬價格是根據供需雙方協商而定,按照商品期貨市場的發展規律,有了期貨價格以后,基差定價將逐步應用到生豬流通貿易環節,傳統的供需雙方定價模式將演變為基差定價模式,即“合同價格=期貨價格+升貼水”的定價模式。對于中小生豬養殖企業,也可以利用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聯合提供的生豬“保險+期貨”的業務模式,參與期貨市場,達到規避生豬價格波動風險的目的。
(作者系國元期貨副總經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