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黑木耳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的90%以上。2018年黑木耳(干品)產量達到67.4萬噸,產值374.6億元,出口創匯61.5億元。黑木耳作為我國特色優勢農產品,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2018年,我國黑木耳扶貧產業從快速發展期向穩定發展期過渡,種植規模及產量呈下降趨勢;黑木耳主要以干品消費為主,消費量與產量基本匹配;黑木耳實現周年供應,產地收購價格整體持續走低,市場零售價格相對穩定;出口持續增長,保持貿易順差。未來3?5年,預計我國黑木耳產量與種植規模趨于穩定,優質黑木耳市場供應量將加大,精深加工量將增加,出口將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
黑木耳產業發展現狀
生產
黑木耳屬木耳科木耳屬,是食用兼藥用類真菌,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采用代料栽培方式。2014—2018年,我國黑木耳種植規模在115.8?150.4億袋之間,黑木耳干品年產量在57.9?75.2萬噸,主要種植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河南、浙江等地。
種植規模呈先增后降的趨勢。2014年我國黑木耳種植規模為115.8億袋(每袋菌包平均可生產0.05公斤黑木耳干品),產量為57.9萬噸(干品,下同)。在國家產業扶貧政策的推動下,2015—2017年種植規模持續增長,2017年種植規模達到峰值,為150.4億袋,較上年增長10.6%,產量75.2萬噸。2018年,我國黑木耳扶貧項目發展相對穩定,加上非扶貧地區黑木耳種植成本升高,農戶種植積極性有所降低,種植規模下降到134.8億袋,產量67.4萬噸,與2016年產量水平基本持平。
種植區域廣泛,重點種植區相對集中。我國黑木耳主要種植區域集中在東北及中東部地區。2014—2018年,黑龍江省黑木耳產量始終位列全國第一位,年產量持續增加。2018年黑龍江省黑木耳產量為31.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6.7%。吉林省黑木耳產量居全國第二位,2018年產量為16.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3.9%。2017—2018年,福建省黑木耳產量超6萬噸,增速較快。其他省份黑木耳產量相對穩定,保持在3萬噸以下。
栽培模式以代料栽培為主。20世紀60年代我國黑木耳種植主要采用椴樹接菌栽培方式,到20世紀80年代部分產區開始采用塑料袋代用料地栽黑木耳(簡稱代料栽培)的方法進行生產,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和禁止商業采伐政策的實施,目前我國主要采用代料栽培法生產黑木耳。按菌包尺寸分為長袋(15厘米×55厘米)和短袋(17厘米×33厘米)兩種規格,長袋可地擺斜靠栽培,短袋可地擺或棚室掛袋栽培,主要原材料包括木屑(硬雜木屑或果枝、桑枝條屑)、稻殼、棉籽殼、麥麩、豆餅粉等農林副產物。
消費
我國黑木耳年消費量與年產量基本匹配,主要以城鎮居民消費為主,包括家庭消費和餐飲消費,人均年消費0.48公斤。黑木耳消費量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2014年我國黑木耳消費量為55萬噸,隨著產量的下降,2018年黑木耳消費量下降至61.5萬噸。黑木耳營養豐富,適合各類人群食用,全國南北方均以火鍋、炒菜、涼拌、煲湯等方式食用黑木耳。黑木耳主要以干品形式貯藏,在農貿市場及超市以散裝或包裝方式銷售。近幾年,南方市場對黑木耳干品進行二次泡發銷售鮮品,極大方便了消費者食用。但因消費習慣不同,北方消費者仍更愿意購買黑木耳干品。黑木耳價格隨季節性變化有所波動,但因人均消費量較小,波動幅度較小,對黑木耳消費影響較小。
加工與流通
黑木耳加工分為初級加工與精深加工,初級加工是將鮮木耳晾曬后制成干品,黑木耳精深加工產品包括黑木耳脆片、黑木耳冰激凌等即時型休閑食品,黑木耳超微粉、黑木耳菌草茶等功能性產品。黑木耳精深加工產品的附加值較高,如100克黑木耳干品可制成80?90克黑木耳粉或70克左右的黑木耳超微粉,再添加制成其他食品,黑木耳附加值平均增加10?20倍。目前這些農產品處于研發或剛剛投入市場,因此消費量仍然有限。2014—2018年我國黑木耳精深加工量為3?4萬噸左右,占總產量的6%。我國黑木耳流通市場健全,擁有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國家級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國家級牡丹江(東寧)木耳批發市場,該市場年交易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3,年交易額超百億元。
進出口
近年來,我國黑木耳出口量保持增長態勢。2014—2018年累計出口總量為21萬噸。2014年我國黑木耳出口量為2.9萬噸,2018年增長至5.9萬噸,占總產量的8.8%。我國黑木耳主要出口至東南亞、韓國、日本及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口前3位的分別是越南、中國香港和泰國。2018年銷往中國香港和泰國黑木耳總量增長明顯,分別為1.2萬、1.0萬噸,較2017年分別增長79.1%、113.7%。
市場價格
2014—2018年,我國黑木耳田間地頭平均價格呈總體下降趨勢,2014年平均價最高,每公斤68.0元,隨著黑木耳產量的增長,黑木耳市場供應基本飽和,價格不斷下降;2018年受低溫多雨等不利天氣影響,黑木耳品質下降,價格進一步下跌至每公斤55.6元。黑木耳零售價格變化幅度較小,價格水平高于田間地頭價,價格范圍在每公斤70?80元。
成本收益情況
受生產成本趨高及市場價格走低的影響,近5年黑木耳種植戶的純收益持續降低。黑龍江、吉林省普通種植戶以短袋(17厘米×33厘米)栽培為主,2014年黑木耳種植總成本平均每袋2.1元,2018年成本漲至2.7元;2014年農戶純收益平均每袋1.2元,2015—2016年純收益保持在1元以上,農戶收益可以得到保障,但從2017年開始農戶收益直線下滑,純收益每袋0.7元,2018年降到0.3元。黑木耳露地每畝可擺放8000?10000袋黑木耳菌包,按照每農戶種植3?4畝計算,2018年種植戶總成本為6.48?10.8萬元,純收益僅為7200?12000元;若利用棚室掛袋栽培,每棚室每畝可掛袋2.5?3萬袋,按每農戶種植1?2棚計算,2018年總成本為,6.75?16.2萬元,純收益僅為7500?9000元。云南種植戶以長袋(15厘米×55厘米)栽培為主,成本與收益基本是短袋的2倍,露地每畝可擺放8000?10000袋黑木耳菌包,按照每農戶種植3畝計算,2018年種植戶總成本為12.96?16.2萬元,純收益為1.44?1.8萬元。
黑木耳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種植規模與產量將呈穩定發展態勢。隨著黑木耳產業扶貧項目的平穩發展,未來3?5年,我國黑木耳種植規模與產量將呈現基本穩定的態勢,產業重心向質量型發展轉變。隨著我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發展,特色黑木耳小鎮將形成全產業鏈發展,黑木耳專業化、規?;a格局將逐漸完善。
消費量將穩步增長。隨著高品質營養產品需求量的增加,黑木耳的營養價值將被消費者認可,精深加工產品將逐漸進入中高端市場。黑木耳即時型休閑食品及功能型食品消費將增加,精深加工產量增多。隨著黑木耳相關的美容用品及醫療食藥品的開發與利用,黑木耳加工消費將有較大提升。
貿易水平保持穩定增長。預計我國黑木耳在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量將保持穩中有增態勢。2017年,黑龍江東寧口岸實施出口享受增值稅征收17%退還15%的退稅政策,將進一步推進我國黑木耳貿易發展。
優質優價愈加突出,農戶收益將有所提高。隨著消費者購買優質農產品意愿的加強,生產者將更加注重優質黑木耳的生產與管理。通過訂單農業、統一標準等方式生產綠色有機黑木耳,銷售價格將有所提高,農戶收益也將隨之增加。
貧困地區黑木耳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總體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60%的貧困縣通過政府資金、政策扶持及龍頭企業帶動等方式,積極引導貧困戶發展黑木耳特色產業。吉林省汪清縣黑木耳專業鎮達到5個,通過黑木耳產業扶貧方式,實現貧困戶增收。黑龍江寶清縣雙泉村鑫淼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鞠秀芹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帶領7個村96個貧困戶種植木耳,貧困戶年均增收近5000元。云南省石林縣昆明旭日豐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幫扶11戶貧困戶種植黑木耳,依靠土地流轉費、黑木耳種植收入等方式,貧困戶年增收3500?5300元。
主要經驗做法
吉林省汪清縣政府采取“政府+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實施收益分配“獎勤罰懶”機制,針對不同群體因人因戶精準施策,全面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黑龍江省寶清縣鑫淼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當地村集體通過扶貧資金為合作社提供設備設施,降低合作社生產成本。云南省石林縣昆明旭日豐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訂單模式進行扶貧,企業給貧困戶免費提供菌包,提供技術指導,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黑木耳,不僅保證了黑木耳的質量而且保障了貧困戶的利益。
重要啟示
1. 當地政府需要積極參與黑木耳產業發展環節,制定適宜當地黑木耳產業發展的地方標準,提高品牌影響力,推動形成黑木耳產業鏈。
2. 黑木耳生產企業要重視標準化種植和規范化管理,按客戶需求采取訂單模式生產,并與大型餐飲企業等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
3. 菌包生產企業應加大售后服務,對菌包質量及栽培過程進行技術指導,可以有效避免因菌包質量問題或農戶栽培經驗不足造成的損失。
黑木耳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主要問題
1. 產業化分工不明確,作坊式生產普遍。黑木耳產業化已初步形成,但農戶仍自行生產菌包,“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較普遍。主要原因:一是在黑木耳生產量較大的產區,菌包廠生產供應能力不足;二是菌包生產廠銷售的菌包價格偏高,農戶無購買意愿。
2. 加工方式單一,缺少精深加工產品。黑木耳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近年來,消費者對黑木耳精深加工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但目前黑木耳的銷售仍以初加工產品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總體效益不高,不利于黑木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3. 品牌建設能力較弱。黑木耳品牌存在“多、雜、弱”的問題,同一地區的企業與合作社各自為戰,存在多個產品品牌,地域優勢及產品優勢不突出;缺少有力的宣傳且產業文化氛圍營造不足,黑木耳品牌建設能力較弱。
風險分析
1. 資源環境制約發展。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商業性采伐全面禁止政策的出臺,大量廢棄菌渣及塑料袋的處理亟待解決,同時可用于生產的木屑原料減少,菌材矛盾日益突出,限制了黑木耳產業的發展。
2. 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影響產業發展。近幾年,木屑等原料供應緊張黑木耳生產成本逐年增加,廢棄菌包處理成本增高。隨著黑木耳產量的增長,市場基本飽和,黑木耳價格偏低。成本趨高價格降低,導致農戶收益大幅度下降,嚴重影響了黑木耳產業的健康發展。
政策措施建議
政府部門積極引導,加強產業化、集約化、特色化生產。在黑木耳主產區,以政府補貼等方式,鼓勵農戶購買專業廠家生產的菌包。完善黑木耳生產基礎配套設施,積極引導農戶采用集約生產方式,如棚室吊袋生產,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長黑木耳生產時間。鼓勵利用文化特色建立黑木耳小鎮、黑木耳博物館等,從飲食、文化、科普等方面宣傳發展特色旅游產業。
積極研發替代料和菌渣應用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替代原料的研發力度,利用秸稈、玉米芯等農業廢棄物及果枝桑枝條等代替木屑;將廢棄菌包菌渣與塑料袋分離,塑料袋合理回收,將廢棄菌渣開發為固態或液態肥料,解決環境壓力,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個性化研發黑木耳精深加工產品,延長產業鏈。科研單位與企業加強合作,在食品、保健品等方面共同開發黑木耳餅干、黑木耳粉、黑木耳果汁等休閑食品。充分利用黑木耳的藥理功效開發保健營養食品,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促進黑木耳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型升級。
加強標準化生產,強化黑木耳品牌建設。企業或合作社通過訂單模式與農戶合作,強化規?;?、標準化生產,保證黑木耳的產品質量。利用好地緣優勢及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政策,開展綠色、有機等農產品認證工作,打造優勢區域特色品牌,增強黑木耳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加強培訓指導,提高生產者職業素質。農業管理部門、行業協會、有關科研單位等,應根據不同生產經營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各類技術培訓。針對種植經驗豐富的生產者,通過當地食用菌協會與科研院所等,組織專業化培訓,提升生產者的經營管理能力;針對缺乏生產經驗的農戶,當地政府需要組織有經驗的生產者,在田間地頭傳授黑木耳生產的高產栽培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FormatImgID_1#
(報告撰寫人員:畢洪文,黑龍江省農科院農業遙感與信息研究所 所長、研究員;李文楓,黑龍江省農科院農業遙感與信息研究所;課題組人員: 黃峰華,黑龍江省農科院農業遙感與信息研究所;金東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李金霞,黑龍江省農科院農業遙感與信息研究所 ;李曉晨,黑龍江省農科院農業遙感與信息研究所 ;單嘉瑤,黑龍江省農科院農業遙感與信息研究所;張研,黑龍江省農科院農業遙感與信息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