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富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
枸杞是寧夏“五寶”中的首寶,是寧夏對外開放的一張紅色名片,有著深厚的枸杞栽培歷史和文化底蘊,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文字記載史、2000年藥用史和600余年的人工種植史。1995年,寧夏中衛市中寧縣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2015年,寧夏中寧枸杞種植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6年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環境獨特 歷史悠久
中寧境內四面環山,光照充足,有效積溫高,晝夜溫差大。得益于黃河與清水河水交匯灌溉,土壤礦物質含量極為豐富,腐殖質多,熟化度高,這一獨特的“塞上江南”地理環境和小區域氣候為枸杞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寧夏枸杞獨特的品質。寧夏枸杞,特別是中寧枸杞,以色澤鮮艷、皮薄肉厚、口感純正、甘甜爽口聞名,深受消費者歡迎。
種植歷史悠久,枸杞文化千年傳承。中寧枸杞種植系統抒寫了一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壯麗史詩和輝煌篇章,探索出了一整套技術完備的栽培管理系統和生物共生系統。
秦漢之際,野生枸杞開始被中寧先民試著移植,開始小量走進農家的莊前屋后。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郭橐駝的《種樹書》均系統記載了中寧枸杞的栽培方法。中寧縣寧安渡為黃河要津,與“絲綢之路”相連接。這里的枸杞,由南來北去的商賈遠銷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建于晉代的中寧大佛寺出土的塑像就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做枸杞生意的場景,是最早的絲路枸杞貿易佐證。
北宋期間,枸杞貿易已成規模。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喜食枸杞粥并留下“雪霽茆堂鐘磬清,晨齋枸杞一杯羹”著名詩句。
明朝弘治時代,中寧枸杞被朝廷列為貢果,通過黃河河運,大批外銷。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專門闡述過枸杞,他對枸杞的藥理和醫療作用及性能做了精辟概括“春采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從此奠定中寧枸杞藥食同源的特殊地位。清代時期,江淮、湘贛、四川大批商販賃一條扁擔將中寧枸杞遠銷西南和江浙,南北之緣,一杞相牽。
留住枸杞的根和魂
中寧枸杞的發展,經父授子傳,世代接替,涌現出了一代又一代“土專家”“田秀才”。中寧枸杞傳承人遍布城鄉村落,分六大派別,共有傳承代表27名。正是他們無怨無悔的傳承守護,才留下了中寧枸杞的根和魂。這里的人們稱枸杞為“枸杞子”,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驕傲的稱自己是“杞鄉人”,因為他們受益于枸杞,因枸杞改變了生活,走上了致富之路。
枸杞包含著杞鄉人的心跳和情感,枸杞圖騰銘刻在他們的心里。已故枸杞非遺文化傳承人張佐漢就是熱愛枸杞事業的杞鄉人代表。他幾十年來潛心培育種植枸杞,自然選育出遺傳性能優異的枸杞品種“大麻葉”,并最早發明熬制了枸杞膏,方便攜帶和儲藏。如今張佐漢的兒孫們傳承了他的精神,成為枸杞種植管理的專家,并把枸杞生意做到了海外。
在寧夏,民間俗稱枸杞為“茨”,枸杞園為“茨園”,種植枸杞的農民為“茨農”。每年五月初五,中寧枸杞傳統種植核心區的茨農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拜枸杞儀式,祈望風調雨順,枸杞豐收。茨農們一直傳承著枸杞婚禮民俗儀式,祈望日子紅紅火火、愛情甜甜蜜蜜、福壽吉祥、白頭偕老。每逢節日,中寧人總要品著枸杞耙耙茶、吃著枸杞宴,思緒順著茶中漣漪輕輕散開、細細品出獨屬于中寧枸杞的一份古韻情懷。
由于中寧縣面積狹小,又缺少水資源,種植面積受到極大限制,境內種植基本達到極限。近年來,數以萬計的中寧茨農帶著成熟的枸杞種植、加工、管理技術到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發展,派生出了甘肅產地中寧枸杞、青海產地中寧枸杞、新疆產地中寧枸杞、內蒙古產地中寧枸杞和寧夏境內各縣區產地中寧枸杞。中寧枸杞如同星火燎原,產生了巨大的裂變效應。據估算,目前世界枸杞市場70%以上的干果都與中寧枸杞同族同宗。
傳統與現代種植高度融合
經歷一千多年的栽培,上百個品種的演變選育,中寧人民不僅開創了傳統枸杞種植與現代枸杞種植高度融合的栽培模式,而且創造性地繼承了枸杞粑粑茶、枸杞糕、枸杞宴等傳統養生保健制作方法,成功研制生產了上百種現代養生保健產品,開辟了枸杞養生與國內外對接的先河,更是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枸杞交易中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枸杞價格的晴雨表。
隨著科技進步,枸杞選育水平也有了新的手段和途徑,2005年,15粒“中寧枸杞”隨“神舟六號”飛船,飛向了宇宙進行太空育種實驗,自此拉開了新時代枸杞育種的序幕。新品種不斷推出,枸杞品種被培育出果用、茶用、菜用三大系列。果用品種有“寧杞1號”“寧杞5號”“寧杞9號”“小尖椒”等。
茶用品種為枸杞芽茶,菜用品種為枸杞芽菜。枸杞種植模式和修剪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目的都是為了提高產量和品質,便于實現機械化操作,提高勞動效率。經數代枸杞科技工作者的精心培育,中寧枸杞在栽培、加工、營銷、管理水平及優良品種的覆蓋率處全國領先地位。
(作者單位:寧夏中衛市中寧縣農業農村局)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