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具有營養豐富、投資少、見效快、土地產出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和勞動生產率高等特點,是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香菇產業發展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約有70%選擇發展香菇生產。截至2018年,我國香菇產量達1043.2萬噸,占全球香菇總產量的90%以上,產值超過1000億元,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是我國生產區域最廣、總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食用菌產品。
我國香菇產業的發展現狀
產量快速增長。2006年我國香菇產量僅有247.7萬噸,2018年增長到1043.2萬噸,年均增速12.8%。香菇產量占食用菌總產量的比例也從2006年的16.8%增加到2018年的27.5%,成為我國產量最大的食用菌產品。
生產區域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耐高溫菌種的成功研發和代料栽培技術的日益成熟,加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上漲、段木資源日趨緊缺,香菇產區由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安徽東部山區逐漸向湖北、河南、山東、遼寧、河北等中北部地區擴展。目前我國香菇生產已遍布全國各地,形成了以河北、遼寧以及貴州為主的夏菇產區和以福建、浙江、河南、湖北、陜西為主的冬菇產區,基本實現了對大中城市的周年供給。
出口量持續增長。我國出口香菇主要有干香菇和鮮香菇兩種商品形態。近年來,隨著東南亞、俄羅斯等新興消費市場需求增加,2018年突破15萬噸大關,增長5.5%,出口金額2.3億美元,增長13.6%。
消費水平顯著提升。據中國食用菌協會數據,國內香菇消費量由2006年的243.7萬噸快速擴張到2018年的1027.8萬噸,年均增速12.7%,是我國消費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種。同期,我國人均年香菇消費量由1.8公斤增加到7.4公斤,超過日本和韓國成為世界第一。
流通網絡初步成型。鮮香菇耐儲運性差,隨著公路網絡和現代物流網路的不斷完善、保鮮技術的提升,目前,采摘后的鮮香菇經由產地經銷商運送到銷區批發市場,再進入超市或農貿市場,最快可在24?48小時內完成。全國已經初步形成以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上海江橋批發市場等大中城市銷地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網絡。干香菇生產集中在不具備區位優勢的山區,通常烘干后,經過中間商采購再分銷到各級市場。目前,干香菇產地批發市場主要有浙江龍泉市浙閩贛食用菌交易中心、慶元香菇市場和河南省西峽縣雙龍香菇市場、湖北隨州三里崗香菇市場等,銷地批發市場主要是大型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另外,微商、電商等新模式也開始進入香菇流通領域。
我國香菇產業發展前景
國內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隨著國民收入逐年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更加追求健康、綠色的營養食品,香菇內銷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海外消費市場將快速擴張。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香菇消費已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部分國家還出現從亞裔社區走向主流社區的發展趨勢。今后,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飲食文化對外輸出速度加快,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的香菇市場需求將會進一步提升。
生產經營結構將不斷優化。目前,我國香菇生產勞動力緊缺、工資全面上漲問題日益突出,以資本和技術要素替代勞動要素的規?;?、專業化、機械化生產已經成為發展方向。部分產區出現了由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機械設備,承擔菌棒生產,小規模零散農民負責出菇管理的“菌棒工廠+農戶”種植模式,極大地節約了勞動力,并且保障了菌棒品質。未來5年這種模式的香菇產量將會進一步增加,預計將占總產量的10%左右。
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近些年,各地大力引進香菇生產,預計未來幾年,新產區將有大量香菇上市,推動我國香菇總產量突破1200萬噸大關,鮮香菇、干香菇及香菇加工品市場競爭將會日趨激烈,生產收益的增長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促進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加快行業信息化平臺建設。通過互聯網應用、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化手段,為香菇生產、價格、交易、融資、技術和風險監控提供服務。以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為核心組織行業專家開展國內外產業發展動向調研,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平臺及時發布市場動向預測報告,引導產業有序發展。建立市場信息員制度,以主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批發商、大規模生產經營者為主體收集各地市場的不同香菇規格、數量和價格信息,完善信息質量。
加快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發。探索用資本和技術要素替代勞動要素技術,研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香菇工廠化生產模式。支持以企業為核心組織“產學研”合作,共建研究團隊,重點研發適宜工廠化生產的短菌齡菌種、配套設備和出菇管理技術等基礎研究。鼓勵以需求為導向統一菌棒尺寸、主要原料配方、質量、外觀、包裝、運輸方式、出菇管理方式生產標準和香菇品質等標準化生產作業規程。
搭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以縣為單位構建香菇社會化服務平臺,整合當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農資銷售企業和技術能手信息,為菇農就近提供技術服務,提供合格的菌資信息。主產區設立香菇技術服務站,承擔香菇新品種引進和示范推廣、病蟲害及自然災害監測、農業公共信息服務、組織農民培訓等公益性活動。設立柔性專家崗位,聘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解決產業技術難題,開設網絡平臺,通過現代網絡技術拉近農戶與專家距離。#FormatImgID_0#
(報告撰寫人:曹斌,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香菇分會副會長;梁希晨,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香菇分會常務理事;課題組成員:高茂林,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副會長;孔鵬,中國食用菌協會會議會展部副主任;甘長飛,中國食用菌協會理事、香菇分會常務理事;宋春艷,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長)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運行調控處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