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適應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要把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作為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為給綠色農業發展提出新目標的同時也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是新時代發展綠色農業的行動指南。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是從農業生產產業角度談農業發展,關涉農業全產業鏈的拓展增值空間,蘊含了農業產業化新階段的新思路。
以品種培優、標準化生產固鏈,穩定農業生產
重源頭。2020年種子問題罕見地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會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部署重點任務,其中一項就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開展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種子“小”問題,折射出的是新起點上以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應對國內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戰略。在品種培優上下大功夫、做大文章,不僅是要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還要讓中國人民吃得更好。綠色農業發展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強調從產業鏈的上游發力,做好品種培優,保障良種先行,重點關注優勢品種、特色品種,重點保護改良瀕危、地方品種,加快推進種業研發應用,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龍頭企業等開展聯合研發攻關,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品種品牌,加速選育消費端喜愛、種植端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種。
抓基礎。標準化生產使得農業生產經營有章可循、有標可依,是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的基礎。生產標準化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標準,包括生產資料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生產流程標準、生產結果標準,以及品牌市場規范標準,即在品種、品質、品牌等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中的標準,“一標”層層深入,貫穿“三品”始終。農業綠色發展要堅持“嚴”字當頭,遵循“規范性與科學性、原則性與嚴格性、應用性與國際性”基本原則,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組織制修訂包括農產品品質、營養指標在內的各項標準制度,同時重點打造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的生產示范基地,提煉總結農業綠色發展經驗,加大標準與技術的推廣力度,引領農業標準化生產。
以品質提升強鏈,筑牢發展根基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需要嚴把農產品質量關、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確保產品“安全、優質、營養、健康”。
(一)強化產業鏈,質量安全是保障。嚴格質量監管管出安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流通追溯系統等,以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控產品從生產加工到流通銷售的全過程,形成從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將農產品品質的環境、投入品和農事行為等可視可追溯,著力消除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確保農產品優質產出,確保消費者吃得放心。
(二)強化產業鏈,產品優質是要求。狠抓綠色生產產出優質,符合新時代人們對豐富、好吃、實惠的食品需求,更是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礎。抓好“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等產品認證或登記,確保有標可依、按標管控,優化綠色農產品供給,穩步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更好得適應城鄉居民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積極支持、引導具備有意向、有條件的生產主體開展綠色、全國名特優新等優質農產品申報。堅持問題導向,持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三)強化產業鏈,農業技術是關鍵。科技創新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圍繞綠色農業、高效發展,聚焦生物技術、裝備技術、降耗技術和信息技術等方面,加大種業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推進農業機械自動化,發揮大數據在應對自然災害、疫病災害、市場風險等方面的作用。強化技術指導和宣傳引導,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進村入戶,落實生產者主體責任,著力培育一批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等新型職業農民,推介優質綠色農資產品和方案,引導農民從追求增產轉向注重品質。
(四)強化產業鏈優價機制是根本。催生新動力。優價機制是優質農產品的動力引擎,從經濟效益上激勵前端種植者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產業鏈“最初一公里”的問題。培育新模式。采取“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分工協作,公司推廣、營銷,合作社發揮引導作用,農戶負責種植,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利益共享。貫徹新理念。轉換營銷理念和營銷思維,深耕潛在市場,整合資源、規劃戰略、提升品牌、拓展營銷渠道,全面促進營銷“一盤棋”和營銷“大格局”戰略。打造新業態。開拓云市場,開通網上商場、微信社群、直播間等新媒體平臺,為產銷搭建對接平臺,暢通對接渠道,發揮電商平臺大數據優勢,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產銷精準對接。
以品牌打造補鏈,增強市場競爭力
品牌意味著品質的保障和信譽的凝結,是農業市場化與產業化進程的一種必然產物。品牌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是打通產業鏈堵點、暢通痛點、補上斷點的重要方式。
建立政府賦能農業品牌建設的長效機制,為優秀農業品牌健康穩定發展壯大更好地保駕護航。一是實施品牌強農工程,打造品牌體系。重點打造以地理標志農產品為核心、企業品牌為主體、區域公用品牌為龍頭的農產品品牌體系。突出地方農業資源特色、品質特色、功能特色,體現歷史沿革和文化內涵,依托特色農業資源,著力地理標志農產品開發,引導企業經營主體開展綠色農業品牌打造,促進品牌規模化發展。二是注重宣傳推介品牌,講好品牌故事。注重品牌推介,加強品牌傳播,講好品牌故事。主動對接中央媒體,深挖傳統故事,深入宣傳推介品牌。辦好農交會、綠博會、有機博覽會等大型展會,宣傳農產品品牌,提高品牌影響力,為品牌成長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和新媒體等多種促銷手段,拓寬農產品產銷渠道,同時加大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三是搭建品牌創建平臺,提升品牌影響。建立統一的農產品品牌創建發布平臺,完善、規范和強化對農業品牌的推介、評選、推優等活動,鼓勵農產品企業做好質量、做大品牌,努力打造一批知名的農業品牌和國際品牌。加快引導各類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通過品牌注冊、培育、拓展、保護等手段,創建自身品牌,保護知識產權,努力打造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產業。
發展綠色農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之舉,打造綠色農業新高地,要深刻認識到品種、品質、品牌、標準化生產之間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關系,要始終堅持“夯實品種之基、強化品質之本、創建品牌之要、標準化貫穿全程”原則,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產品提質增效、農業產業提檔升級。#FormatImgID_0#
(作者單位: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