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一大早,羅本和就坐車出門了。這次他要去浙江省安吉縣進購15萬株白茶幼苗。羅本和是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小池鎮石霞村黨總支書記,此時村里上千畝的白茶茶園正等著這15萬株白茶幼苗進行擴面補栽。
在石霞村,漫山遍野的白茶茶園蔚為壯觀,陽光灑在茶園里,十多名工人正在茶園里勞作,有的工人將羅本和帶回的白茶幼苗栽種到地里,有的工人則在除草。每一株白茶樹上都冒出了尖芽兒,“再過一個禮拜左右,這些白茶就可以采摘了,到時候我們會搞一個開采儀式。”羅本和輕輕撫摸著一棵白茶樹,十分寶貝地將白茶剛發的嫩芽兒展示給大家看。
“我們村集體流轉了600畝土地,目前種植了500畝白茶,加上村民散戶種植和私人承包的,一共1300畝左右。”羅本和說,村集體種植的500畝白茶,去年已經開始采摘,“白茶是逐年豐產,第一年的產量相對來說低一點,我們去年有300斤干茶的產量,僅茶葉這一項便增加集體經濟26萬元。今年我們預計村集體500畝白茶茶園能夠產干茶3000斤。”白茶產業逐漸成為石霞村的富民產業。
眼前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全部都是被撂荒的田地呢?“幾年前,因為種植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低下,村里很多青壯年勞動力全部外出務工,家家戶戶的田地都撂荒了,漫山遍野的地都長滿了芭茅。”羅本和說,要想鄉村振興,必須產業先行。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這里很多村民都去浙江安吉那邊務工,一位村民就發現他務工那個地方的自然條件跟我們村很相近,就推薦他認識的一個種植白茶的老板來我們石霞村看看。”羅本和說,“來考察以后,他們最終決定來我們村流轉土地種植白茶。”
“我們村海拔高度十分適合種植白茶,另外小氣候更加豐富一些。村兩委看到浙江安吉人都可以帶著幾百萬資金過來做這件事,那么我們本身就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什么不能主動去做這些事呢?”羅本和說,找準了產業定位,就面臨著資金和技術關了。
“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安吉人對于種植白茶也有一套成熟的經驗和技術了,政府給他們政策支持,他們給我們技術支持。”羅本和說,資金方面雖然有政策幫助,但資金扔有缺口,村兩委四個人各擔保了25萬元無息貸款用于支持集體經濟發展。
羅本和說,石霞村發展白茶產業的好處遠不止為村集體經濟增收這一項。
“以前,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家里留守的都是老幼婦孺,種植傳統作物經濟收益差,他們不愿意種,天天閑在家里就打麻將,還時常發生爭執。”羅本和介紹,自從搞了白茶茶園,用工需求增大,優先滿足了本村村民的務工需求,“男工100元一天,女工80元一天,一般來說一個非壯年的勞動力一年在茶園的務工收入能達到1萬元以上。”
據羅本和介紹,僅2020年,石霞村村集體的500畝茶園,用于支付工人工資的資金便達到了110萬元。
他們逐漸發現,村民家中都沒有了麻將機,鄉風文明也在逐步改善。“形成了一種勤勞致富的氛圍,以前農村早上九點才起床吃早飯,現在用工的話要求上午8時就要到茶園,村民們生活也規律了不少。”羅本和說。
“現在利用起來了1000多畝土地,但石霞村還有近2000畝荒地,我們下一步仍然想將這些撂荒的土地全部利用起來,將其變成漫山遍野的綠色銀行。”羅本和說,白茶幼苗從種下去到真正產生收益,還需要幾年時間,因此很多村民也持觀望態度。
村“兩委”通過發動一些村民,先嘗試著種植白茶。“對于村民種植白茶的,我們幼苗、有機肥等全部零差價提供給他們。村民種植10畝以下的,3年成活率達到85%以上的,我們還將幼苗費等全額返還給他們。”
葉祠是石霞村的老黨員了,“村里一開始搞白茶的時候,我心里也打鼓,后來看到浙江的老板在這邊搞得不錯,加上村兩委積極宣傳,就嘗試著種一點試試。”2019年開始,葉祠也種植了3畝地的白茶,今年已經可以采摘了。“今年預計產量在15斤干茶,按照600—800元的價格計算的話,估計有9000—12000元的收益,如果種植傳統的水稻等作物,3畝地只能收2000斤水稻,收益也只有2000元左右。經濟收益足足高了4到5倍。”
目前,石霞村千畝茶園間的步道已修好,據羅本和介紹,下一步,該村將致力于促進茶旅融合,促進石霞村乃至周邊地區白茶全產業鏈發展。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