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峨眉山市依托茶葉資源優勢,下好“產業強市”棋,持續做強“峨眉山茶”品牌,帶動一個個普通鄉村化作鄉村振興的主戰場,讓茶產業發展與產業惠農、興農結合,努力將峨眉山的“綠水青山”轉化為農民增收的“金山銀山”,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插上騰飛的翅膀。
龍頭企業引領發展
為鄉村振興獻力量
“鄉上把3000元扶貧資金打到了我的卡上。說是竹葉青公司提供的。”回憶起人生中的轉折點,雙福鎮建檔立卡貧困戶祝守煒笑著說,“我用這筆錢買了農藥、肥料,再按照培訓時專家教的方法進行管理,茶葉的產量和品質一下子上去了。”2018年,祝守煒家的人均純收入從2000元提升到了近5000元,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公司與茶農是共榮共生的利益共同體。”這是峨眉山竹葉青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先洪在兼顧企業長遠發展與履行社會責任的歷程中,悟出的從業理念。
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作為綠茶龍頭企業,竹葉青公司以“抓質量、強品牌”為核心,在公司發展壯大的同時,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既通過資金援助、技術培訓,從源頭把控茶葉原料的質量,又通過項目合作、訂單生產等形式,掃清茶農的銷路障礙,形成了茶企帶動茶農、茶農反哺茶企的良性循環圈,有效帶動峨眉及周邊地區40多萬畝茶園基地發展和山區10萬茶農實現脫貧致富。
優秀青年返鄉創業
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中,一批優秀青年勇當弄潮兒,用學到的知識、積累的經驗,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種出致富的果實,為鄉村振興增添動能。
雙福鎮返鄉創業青年王敏就是其中代表。懷揣對茶的熱愛,他毅然放棄百萬年薪,回到老家大膽追夢,牽頭成立了古來茗香茶業合作社,吸納了來自峨眉山中峰寺、萬年寺片區和雙福鎮的100多戶茶農加入。
同時,公司還為大量山區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讓他們到公司茶園管理茶樹。身為國家級高級制茶師的王敏親自講授茶葉栽培和管理技術,手把手地傳授手工茶制作技巧,甚至無償為貧困戶提供優質茶苗,帶動越來越多的家鄉人致富奔康。
和王敏一樣,桂花橋鎮廟稿4組村民楊文建也是返鄉創業青年中的佼佼者,雖然才40歲出頭,卻是四鄰八方公認的“能人”“好人”。
2016年底,楊文建帶著資金、項目回鄉創業,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余畝,栽種茶葉、車厘子,年產值達1000余萬元,形成了集水果種植采摘與鄉村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園區內流轉土地涉及6個生產組,村民500余人,其中有近百人長期在園區內務工,幾乎每戶村民都有土地流轉金和務工收入,戶均年增收2萬余元。
茶旅融合創新業態
為鄉村振興增動能
旅游產業一直是峨眉山市的響亮名片,近年來,峨眉山市全域拓展“農業+”“旅游+”等扶貧新業態、新模式,依托農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縱深開展。
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領,峨眉山市以茶產業為核心,制定了《園區茶旅融合實施規劃》等10個專項規劃,桂花橋鎮廟稿村、紅山村的“茶+果”生態立體栽培種植示范園,符溪鎮黑橋村至大西南茶業市場十公里綠色茶葉長廊,高橋鎮汪坎村、寨子村成為茶旅融合深度體驗區,雙福鎮青春村至綏山鎮太陽村的有機茶生態種植區,高橋鎮寨子村“茶產業+民宿”建設初見成效……
與此同時,峨眉山市用活金融支持新消費領域發展試點政策,協調多家金融機構創新推出“茶葉貸”等涉農信貸產品,撬動社會資本支持產業發展,共籌集產業扶持基金2000萬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5581.7萬元,幫助128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
茶旅融合,因村制宜,“串珠成鏈”。近年來,峨眉山市建成了七彩茶楓、特色茶果等茶旅融合示范點8個,推出了“峨眉問茶 萬年祈福”等全國精品茶旅線路,品茗休閑、采摘體驗為主的鄉村旅游業在該市蓬勃發展,年吸引游客超百萬人次,帶動貧困村通過產業發展摘掉了“窮帽子”,困難家庭走上了致富奔康的“快車道”。
目前,峨眉山市茶園面積逾23萬余畝,覆蓋全市13個鄉鎮(街道),78個村,5.28萬農戶,擁有竹葉青、峨眉雪芽、仙芝竹尖等20多個知名品牌。全市茶產業綜合產值達136億元,已成為茶農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