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前往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為柞水木耳點贊:“小木耳,大產業”。
“總書記的這個點贊充分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內的食用菌產業在國家精準產業扶貧方面發揮的實實在在的作用,為未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說。事實上,和柞水縣一樣,吉林省蛟河市、汪清縣等全國多個貧困地區都靠著小小的木耳,相繼實現了脫貧致富。
春天,萬物復蘇,雪融草青,樹木開始發芽,在巍巍長白山上,黑木耳也在悄然生長。
黑木耳因其生長于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而得名。
長白山區域因其優越的自然環境與豐富的林木資源,自古以來就是野生黑木耳的優質產區;勤勞智慧的吉林農人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優勢,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積累了豐富的黑木耳培育經驗;當代吉林農人更是綜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培育出最為優質的黑木耳。
近年來,吉林省不斷完善生產、產業和經營體系,優化黑木耳產業發展環境,拉長產業價值鏈條,加快推進“吉林長白山黑木耳”產業發展。實施“百公里蘑菇長廊”和“東木西草”工程,因地制宜推進長白山北坡以黑木耳為主導的食用菌產業帶建設;加快建設黑木耳標準化示范基地、食用菌研發及技術推廣基地,推行產業分工細化,推進菌棒工廠化生產,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循環經濟模式。
如今,小小的黑木耳已成為全省重要的優勢特色產業。汪清、蛟河、敦化、東豐、安圖、琿春、磐石等7個縣(市、區)黑木耳年產量超萬噸;16家企業(合作社)被認定為“吉林長白山黑木耳”標準示范基地;蛟河市黃松甸鎮、汪清縣天橋嶺鎮、敦化市黃泥河鎮成為國內黑木耳主要集散地。
據統計,2020年全省黑木耳栽培規模28億袋,鮮品產量116萬噸以上,產值突破103億元。在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93個特色產業十億元鄉鎮中,蛟河市黃松甸鎮和汪清縣天橋嶺鎮依靠發展黑木耳產業躋身其中。
黃松甸:利用“冷資源”打造黑木耳之鄉
種木耳、收木耳、賣木耳……成為近幾年黃松甸鎮上最常見的場景,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以木耳產業為生,大片的黑木耳種植區域非常壯觀。
黃松甸鎮地處長白山余脈,平均海拔474米的高寒山區氣候,過去一直是制約黃松甸經濟發展的短板,由于緯度高,氣候寒冷,每年無霜期僅有100多天,因此種植大部分農作物都無法實現增收。
“地不多,半冬過,打點糧食夠吃喝。”是過去對黃松甸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嘗試過種植旱煙、土豆、甜菜等經濟作物最終宣告失敗之后,20世紀80年代,黃松甸人開始嘗試人工黑木耳栽培。就這樣,袋料栽培木耳被引進了黃松甸鎮。
1995年,黃松甸黑木耳栽培戶將黑木耳菌袋由棚內吊袋拿到棚外地面擺袋出耳,進行室外全日光栽培,使黑木耳的栽培成功率、產量、質量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從2004年開始,黃松甸又在室外全日光栽培基礎上采用地面耳床鋪塑料薄膜、扎眼出耳和小口出耳等技術,進一步提高了黑木耳質量。
看到黑木耳賺錢,黃松甸人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20世紀90年代,各村已有了幾百萬包栽培規模。2009年黃松甸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黑木耳之鄉”稱號;2010年“黃松甸黑木耳”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民的收入也從一畝地收入300元錢開始,翻番兒地往上漲。
菌農孫俊富告訴記者,這些黑灰褐色的木耳在別人眼中也許其貌不揚,但在當地百姓心里卻是脫貧致富的“金耳朵”。
吉林省人工大規模種植黑木耳起步較早,至今已有70余年歷史。不僅在區域內形成了多個黑木耳種植產業集群,同時也逐漸形成了集菌種研發、菌種銷售、菌棒加工、干品銷售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黑木耳縱向產業集群。
黃松甸鎮以地理標志引導農民規模種植,按品種、規模、地域在整村興建“黃松甸黑木耳”產業園區,鼓勵菌農就近入園,先后建成了示范園區2個,規模園區29個,全鎮12個行政村,園區覆蓋率達100%。并協調金融部門每年為從事黑木耳生產的菌農提供貸款1億多元,解決產業規模化發展“最后一公里”問題。
產品好,賣得出去才是關鍵。黃松甸累計投入2.6億元建設了“中國黃松甸食用菌大市場”,是農業農村部定點市場,2019年市場銷售黑木耳3.7萬噸,銷售額25.9億元。在電商營銷方面,黃松甸與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合作,2018年全鎮黑木耳網絡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占全鎮當年黑木耳總銷售額的10%左右。
現在全鎮農民90%以上的經濟收入來源于“黃松甸黑木耳”品牌產業,從事黑木耳產銷的農戶占全鎮總數95%以上,全鎮100%的村屯從事食用菌生產。2019年全鎮黑木耳產量3.18億袋,產值11億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0元,是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
食用菌特色產業為黃松甸人描繪出美好“錢景”,也讓大山深處的“黑色瑰寶”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汪清:全國食用菌生產技術革新的排頭兵
眼下,汪清縣正是春季黑木耳菌包生產最忙碌的時候。據介紹,全縣大大小小近百家標準化菌包廠、“木耳農場”,近8成實現了菌包生產自動化。制袋、滅菌、接種、養菌一條龍作業,大大提高了菌包成活率。
“比起以前‘小弱散’的菌包培育,機械化、智能化、集中化生產通過減少人工接觸提高了‘菌寶寶’的質量,為廣大菌農提供了更優質的‘致富種子’。”汪清縣桃源小木耳產業園負責人文鐵柱介紹,無人智能化生產體系的應用,成為全國食用菌生產技術革新的排頭兵,為汪清黑木耳產業爭取了更大的市場話語權。
汪清縣位于吉林省東北部,地處長白山林區,晝夜溫差大,空氣濕潤,生產出來的黑木耳膠質厚、有彈性,口感上乘,在全國小有名氣。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汪清縣把黑木耳產業確定為當地脫貧主產業,積極打造黑木耳產業鏈,把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幫助貧困戶捧上了“金飯碗”,累計投入近20億元資金,實施黑木耳種植等扶貧產業項目363個。2020年4月11日,汪清縣脫貧摘帽。
脫貧戶聶淑花介紹,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雜菌率高、品系品種雜亂,銷路有限,常常要跑很遠才能找到活計。現在,家門口有了黑木耳栽培大買賣,不出村就能掙到可觀的收入。
為解決產業發展中規模小、力量分散、沒有品牌的“痛點”,汪清縣出臺了“縣建標準、村抓生產”的工作思路,建設標準化菌包廠53家,實行制袋、滅菌、接種、養菌一條龍式菌包生產培養。在向產業要效益的同時,汪清縣推行黑木耳生產、采摘、質檢全流程模式,把汪清縣打造成吉林省黑木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按照工業化思維謀劃產業扶貧,汪清縣逐步形成菌種研發、菌包生產、基地建設、產品加工、物流配貨的全產業鏈,32%的村莊黑木耳生產規模超過百萬袋,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日益明顯。
全縣黑木耳產量的增加也給銷售帶來不小壓力。汪清積極打造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建立吉林省區域農產品產地市場——天成黑木耳批發市場,2018年,市場黑木耳交易量1.8萬噸,實現交易額8億元。同時依靠全國電商進農村示范縣這個金字招牌,在全縣范圍內建立100個電商基地,以云端發力扶上馬再送一程,讓電商服務下沉到更多脫貧戶。
此外,思路活躍的村民們還從田間地頭走到鏡頭前,嘗試直播帶貨,來拓展銷售渠道。
2020年,汪清縣電商交易額突破19.2億元,有力推動了黑木耳等農特產品走向全國。目前,全縣近4萬人從事木耳采摘等相關產業,栽培總量達到6.5億袋,年產值34億元。
汪清縣在黑木耳產業中變中求新、變中求進,由原來家庭副業種植到全產業鏈規模發展,從分散生產向集約經營轉型升級,從扶貧產業發展成富民強業的地域主導產業。如今,黑木耳已經成為汪清一張最具實力的名片。
“蘑菇”院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吉林黑木耳產值突破103億元的背后,除了自然優勢,離不開來自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及其團隊的技術支撐。
篩選菌種、制定規程、研發新品……科技為吉林黑木耳插上了“翅膀”。
在2月25日舉辦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當選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習近平總書記為其頒發了獎牌、證書。
作為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院士,李玉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在黃松甸鎮開展了食用菌扶貧工作。他是“小木耳 大產業”的領路人,也是國內“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的食用菌科技扶貧模式。
2012年以來,李玉率團隊深入全國40多個深度貧困地區,推動建立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幫扶800余個村、3.5萬余貧困戶實現徹底脫貧,年產值達350多億元。
每年初春時節,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山谷,李玉已開始一天的跋涉。他和學生們要在山里“踏查”,摸清當地菌類生物的“家底”。從調查區域內第一株蘑菇冒頭開始,每隔10天,就要重返山中,仔細觀察蘑菇生長狀態、小心翼翼地采集樣本。
這樣的工作,李玉已經堅持了40多年。做好中國人自己的食藥用菌資源調查與保育,是他從事科學研究重要的目標之一。
在李玉的帶領下,吉林農業大學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菌物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創立了菌類作物學。依托科研成果,吉林農業大學建成了我國首個菌類種質資源庫,收集并保存了世界范圍內栽培和野生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珍稀食藥用菌,涵蓋了野生種質資源共計1.1萬余份。其中僅黏菌就有400余種,占世界已知種的2/3,還發現并命名了36個黏菌新種。
40年多來,李玉經歷見證了我國食用菌產業從簡陋的地溝、菇棚,到花園式的基地;從傳統的庭院式生產,到現代化的工廠化生產的發展過程。創新和改進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北方食用菌發展中的工程技術難題。
吉林汪清、浙江慶元、山西臨縣、貴州銅仁、河北阜平……李玉和他的團隊在全國40多個貧困縣(市)留下足跡。
遠近聞名的柞水木耳正是李玉團隊在陜西省柞水縣發展起來的精準扶貧產業。近年來,通過開展秦巴山木耳種質資源發育與高產栽培關鍵技術研究,李玉團隊為柞水選育出了4個黑木耳、1個玉木耳的宜栽菌種,并實現大面積推廣。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學生培養成才,把食用菌做強做大,把成果融化在老百姓的笑臉上”,這正是李玉多年來科學人生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食用菌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而且種植難度小,投資少、見效快,經濟價值突出,成為多地扶貧產業的首選。”在李玉看來,食用菌能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未來前景十分廣闊。
吉林黑木耳的品質毋庸置疑,但“好木耳賣不上好價錢”一直以來都是當地菌農的“心頭病”。要推動長白山黑木耳由數量優勢向品牌優勢轉變,加快改造提升黑木耳產業鏈,緊緊牽住品牌這條線,帶活產業全局,讓更多農民分享品牌紅利。
從2015年底起,吉林省就開始籌劃吉林省長白山黑木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項目。
2018年9月,“吉林長白山黑木耳”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填補了長白山食用菌這一特色“吉字號”品牌空白。同年10月, “吉林長白山黑木耳”區域公用品牌正式發布。
“未來,吉林省將以品牌為依托,進一步提升黑木耳產品質量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引領黑木耳種植加工企業提高競爭力,‘抱團’闖市場。”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