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油菜花盛開正艷,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鄉村“踏青”的游人絡繹不絕。淡淡的花香和孩子的嬉笑混入風中,正是春天的氣息。安吉縣取自《詩經》“安且吉兮”,因盛產毛竹而有“中國第一竹鄉”之稱。這里是“兩山”理念誕生地、美麗鄉村發源地,也是中國首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昔日以工業為支柱的安吉縣,經過生態治理的發展陣痛,實現了鄉村旅游業連續13年上升發展。2020年,全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產值達46.6億元,接待游客1056萬人次,營收21.48億元。
今年3月,安吉縣入選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沒有名山大川、沒有名勝古跡、沒有名人故里的安吉縣,憑什么脫穎而出?近日,筆者來到安吉縣,一探究竟。
礦山往事
俗話說,靠山吃山。位于安吉縣天荒坪鎮西側的余村,石灰巖資源豐富。從上世紀70年代起,余村人開始開礦山、造水泥、燒石灰,礦山整天炮聲隆隆,大卡車、拖拉機來回穿梭運輸礦石,上海楊浦大橋、徐浦大橋、浦東國際機場用的石材都出自這里。余村一躍成為全縣有名的富裕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時達到300萬元。
潘春林1989年起就在余村當礦工、裝石料,后來又在水泥廠當運輸司機。“最興旺時村里有3家水泥廠,3個石礦,還有1家石灰窯。”在潘春林的記憶中,那時的余村煙塵漫天,污水橫流,不穿淺色衣服是村里人的共識。“早上干干凈凈出門,晚上回來就剩兩只眼珠在轉了。”竹林的筍被厚厚的粉塵覆蓋,長得一年比一年小,村頭那棵千年銀杏樹也不結果了。
余村的生態惡化只是一個縮影。上世紀90年代,造紙、化工、建材、印染等企業的相繼崛起,安吉縣“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工業廢水直接排放到安吉縣的“母親河”、太湖流域的主要源頭西苕溪中,造成嚴重污染。1998年,在太湖治污“零點行動”中,安吉被國務院列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點區域。
痛定思痛,安吉縣于2001年提出“生態立縣”發展戰略,頂著巨大壓力“鐵腕治污”,鼓勵發展休閑旅游。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污染嚴重企業33家,直接導致財政收入減少7000多萬元。這對當時財政總收入僅1.46億元的安吉縣來說,是一個嚴峻考驗。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安吉余村考察,肯定了余村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由此,安吉縣堅定了生態立縣的道路,推動鄉村休閑旅游發展。
轉型旅游,怎么開始?
早在1998年,安吉縣政府就開始關注到旅游產業。“當時我帶著天荒坪鎮大溪村的十幾位村民去杭州富陽、桐廬等地考察取經,那是當時旅游發展比較好的地方了。”現任安吉縣文體旅游局副局長的王正南說。這些外出“取經”的大溪村民,成為了安吉縣首批農家樂的“試水者”。此后,安吉縣報福鎮、章村鎮等山區鄉鎮的農戶紛紛效仿,安吉縣也第一次有了鄉村旅游的概念。
翁建林是大溪村第一家農家樂“藏龍酒家”的創辦者,他直言,當時開辦農家樂一年收入不過幾千元。“最主要還是因為來村里的人少。農家樂剛興起時,倒是有不少縣城的人來。”翁建林說,“但是當時農村的環境臟亂差,城里人跟風的勁頭過了,農家樂也賺不到什么錢。”
為了改善鄉村環境,讓鄉村旅游走出發展困境,2008年,安吉縣出臺《建設“中國美麗鄉村”行動綱要》,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用10年時間,把整個縣當作一個景區來規劃,將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我們提出把安吉打造成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中國最美鄉村。”王正南說。
10年來,安吉縣財政累計投入以獎代補資金66.5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110多億元。縣農業農村局重點治理鄉村污水、推廣垃圾分類、加強森林保護,按照宜工、 宜農、宜游、宜居、宜文的原則將建制村分類規劃為5類,著力體現一村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此外,安吉還出臺了《休閑旅游產業導向目錄》,對旅游項目招商開展預審評估,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統一規劃,統一品牌,統一運營,做到了資源統籌“一盤棋”。
現如今,走在安吉縣的鄉村里,生態環境恢復,村道路硬化、垃圾污水凈化、路燈亮化,硬件設施齊備,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到2018年,全縣188個行政村全部完成了美麗鄉村創建。以此為基礎,其中39個村成為3A級景區,1個鄉鎮成為全國首個全鄉域4A級景區。
有好風景就夠了嗎?
“我是從杭州過來的,平時上班比較累,假期就想換個環境,人不要太多,看看風景發發呆。這邊開車過來1個小時左右也不遠,住宿吃飯也便利,周末兩天正好悠閑打個來回。”從事互聯網工作的李小姐,周末和朋友相約來到安吉縣劉家塘村,在鄉村的慢節奏中放松自我。
鄉村旅游的核心客群在城市,只有城鎮化率達到一定程度,才會有大量潛在客群有意愿去鄉村旅游。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長三角地區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上海更接近90%。城鎮化發展,刺激人們逃離城市環境、體驗鄉村生活、舒緩工作壓力等需求增加,為鄉村輸送源源不斷的客源。時代發展催生新的需求,給鄉村旅游提供絕佳發展機會,是為天時。
安吉縣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吉縣的交通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時空距離不斷拉近,構建起“內暢外聯”交通格局,實現等級公路行政村覆蓋率100%、農村公交通達率100%的目標。余村、目蓮塢、蔓塘里、魯家等一大批鄉村,大道通衢迎接四方來客,為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是為地利。
鄉村旅游不僅是山水,人在其中才是最好的風景。“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很關鍵的一點是轉變村民的觀念。一是要讓村民有主動性,二是有更靈活開放的心態。”王正南說。“村民的精神風貌和服務意識,對游客的影響很大。”
如今的余村別墅林立,擁有電影院、運動場、鄉村舞臺、文化禮堂等完善的文化設施。村民們發自內心地熱愛家鄉,人文素質也有很大提高,主動為游客提供貼心服務,鄉村旅游的口碑也就漸漸樹立起來。“現在鄰里間沒有不可調解的矛盾,游客一扔煙蒂,很快就有村民撿起放入垃圾桶。”60歲的村民洪大姐自豪地說。
發展紅利必須與農民共享
天時地利人和,讓安吉縣鄉村旅游踏對了發展的節奏。游客來了,錢怎么掙?
鄉村旅游本就是利用鄉村資源開展旅游活動,早期很多景區在劃邊界時,為了方便管理,盡量不將村莊劃進來,這為后續的發展埋下隱患。無數教訓總結經驗,即使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共建,也必須與村民、村集體形成利益共同體,與農民共享發展紅利;使周邊利益相關者融入旅游發展,參與其中,才能在知名度提高、商業價值凸顯時繼續享有紅利,更利于鄉村旅游良性、持續發展。
在提出“兩山”理論的2005年,潘春林從水泥廠下崗,他借錢造房蓋農家樂,還拆掉了自家的豬圈美化庭院。春林山莊開業了,潘春林也成為余村最早一批開民宿的村民。不少人都想看他笑話,沒想到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
“房子還沒擴建的時候,前一撥客人還沒走,后一撥就拎著行李在院子里等。為了騰出房間,我母親睡在廚房,我和妻子還睡過車里。”沒幾年,潘春林買了小車,擴建了房屋,從最初的3間房增加到27間。民宿發展為村民增收拓寬渠道,村里許多外出謀生的年輕人紛紛回村創業,經營民宿。2019年,余村人均年收入近5萬元。
如今,春林山莊發展成為當地最大的農家樂,而潘春林也成了天荒坪鎮農家樂協會的會長。為了規范發展,在眾人商議的基礎上,村里專門制定了農家樂管理條例,明確規定污水處理、明碼標價等方面內容,實現了合理競爭、有序發展。村民積極主動抱團發展,余村鄉村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更足了。
要吸引更多類型的游客,滿足不同需求,就必須創新業態,打破鄉村旅游就是“打牌吃飯”的刻板印象。魯家村以18個家庭農場為依托,采用“公司+村集體+家庭農場”的模式,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和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魯家綜合體”,在村集體和企業的串聯下,鄉村旅游風生水起,成為產業融合的示范區。
魯家村2200名村民每人都有一本股權證,每家農戶每年通過土地流轉產生的收益約8000元,村集體旅游創收共計660萬元,村民每年的工資收入也超過600萬元。租金收入、就業收入、創業收入、分紅收入,讓錢實實在在地進入農民的口袋,富民一方,實現共贏共享。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