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北京信息進村入戶工程 可持續運營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李語凝 字號:【

  北京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依托村民委員會等主體建設益農信息社,面向農民提供公益、便民、培訓、電子商務服務。益農信息社是采用市場化模式建立的基層綜合信息服務站點,是社會化服務的表現形式,也是村民委員會的有益補充。益農信息社通過整合政府、社會兩類資源,融合技術渠道,帶動人才返鄉就業創業,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全面提高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按照農業農村部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總體要求,北京市立足實際,初步探索出符合北京城鄉特點的益農信息社運營模式。

  益農信息社的運營

  益農信息社按照“有場地、有設備、有人員、有網絡、有網頁、有產業、有可持續運營能力”的標準建設,采取“整市推進、集中連片”的形式進行管理、運營和服務,服務范圍覆蓋全體農民和農業產業,支持金融、保險、醫療、旅游、票務、繳費等各類服務商進入農村市場,實現政府、服務商、企業、村民委員會、農民等共建共享、多方共贏的目標。

  一是做實公益性服務。將各級政府開展的涉農服務項目與益農信息社緊密聯合,通過益農信息社作為農業項目實施的重要依托,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推動公益服務真正助力農民生產生活,主要涉及農技資源的整合對接、特色產業的發展、農產品上行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等等。益農信息社與各級涉農機構的技術、系統、平臺及人員隊伍有效對接,尤其在農業技術專家在線服務上,定期組織專家在線遠程指導、授課、答疑,根據農時到田間地頭實地現場指導,將新技術、新產品通過益農信息社向農民普及。益農信息社還能充分挖掘本村的特色資源,協助村委會打造“產業村”“特色村”。將各級政府組織實施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認證、品牌培育、質量追溯等項目,農產品分級、包裝、預冷、初加工配送等基礎設施建設,區、鄉(鎮)、村的物流配送體系建設,與益農信息社緊密連接,集合服務資源,實現“一站多能、一站多用”,將本村特色資源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全面提升村貌、農民收入。

  二是強化社會化運營。益農信息社堅持采取市場化運營模式,以政府引領資源整合為基礎,聯合電信企業、生活服務商、金融服務商、信息服務商等,通過多樣化的綜合服務推動信息進村入戶可持續運營。堅持在“有效站點規模推進、綜合服務完善升級、信息員積極性充分調動、吸納會員增加黏性”四大關鍵點的指導下,繼續完善推進“虛擬產品推廣、集中采購、鄉村大集、鄉村旅游、農產品電商品牌營銷、大數據服務”等運營策略。

  三是建立多渠道推廣。廣泛應用線上線下各類宣傳策略,市、區、鎮各級政府發揮政府公信力,形成上下聯動式推廣。廣泛借助線上推廣方式,開展新聞報道、專題訪談、公益廣告等宣傳活動,因地制宜采用設立廣告牌、刷大墻等線下宣傳方式。其中,由市、區、鎮各級政府部門負責協調當地廣播、電視、官網及電信企業等渠道進行組織宣傳,其他媒體宣傳及線下推廣由企業負責組織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

  四是開展區域化管理。北京市部分村地少人稀,站點管理任務艱巨,為保障站點日常維護,提高管理效率,堅持采用“運營督導+運營專員+信息員”的三級運營管理機制,運營督導分區管理,以鄉鎮為單位組織招募運營合伙人,組成運營專員隊伍,由專員負責本鄉鎮的站點日常維護、業務推廣、基礎培訓等工作,由信息員負責本村益農信息社的最終服務。三級運營管理機制,一方面可以充分節省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充分保障站點的日常維護,縮短每個站點的維護周期,增強站點活躍度;另一方面,通過招募運營專員,可以帶動農民就業,針對專員采取業務績效考核制度,多勞多得,幫助農民拓寬收入來源,增加農民收入。

  益農信息社如何持續運營?

  益農信息社的持續運營需要根據政府項目支持情況、農民的實際需求和農業產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核心要解決村信息員補貼來源、購買公益服務來源及運營成本支出等問題,優先保障村信息員收益,其次保障購買公益服務支出,再次保障企業收支平衡,最后保障村民委員會具有將利潤用于村公益事業的權利。

  1.搭建生態型持續運營服務體系

  政企合作生態型。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整合資源、資金扶持等激勵措施支持并指導企業大力開展惠農綜合信息服務,奠定政府購買服務的基礎條件。政府有購買服務的資金,對于運營企業來說形成錦上添花效應,政府沒有購買服務的資金,企業通過商業服務獲利彌補公益服務資金不足,形成互補互助的發展態勢。

  企企合作生態型。銀行業的金融服務、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旅游公司的旅游服務、票務公司的票務服務等,通過項目實現與企業的服務,將服務項目向農村市場拓展,擴大市場邊際,收獲客戶群體和現金流,實現共建共享多方共贏的目的。

  項目融合生態型。村郵站項目的便民服務,“三資”平臺的數據采集服務,裕農通具的金融服務,氣象進村項目的指導農業生產服務,多項目主體方資源融合,通過益農信息社一個渠道整合下行,提高服務效率,節約人力成本,擴大服務影響。

  2.完善互補型持續運營資金來源

  以“村”為單位打造“線上新發地”電商服務模式,幫助村民團購生活必需品,采用訂單、貨到付款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聚攏農村消費力,其利潤優先滿足“村信息員”崗位需求,實現益農信息社“大門常開、有人常在”的持續運營狀態;以“農民購買能力”為基礎,幫助本地農產品實現跨“鎮”、跨“區”銷售,解決地產農產品平行銷售問題;以“地產農產品”優勢打造“京味兒”品牌產品,通過“優質優價”提升地產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商業服務贏利彌補公益服務不足。益農信息社公益服務、便民服務、培訓服務、數據信息采集服務均屬于政府工作職能職責,該項工作內容復雜,工作耗時耗力,沒有資金保障,一般情況下村民無法承擔該項工作,企業不具備給政府無償買單的能力,通過商業服務可以滿足村信息員的經濟利益需求,在獲得足夠的待遇保障情況下,能夠全身心投入到益農信息社的工作中來,企業在贏利基礎上,拿出贏利填補公益服務資金保障空白,村信息員通過公益服務、便民服務、培訓體驗服務、數據采集服務獲取進一步收益。

  商業服務贏利用于村級公益事業。村民委員會和企業合作運營益農信息社,村民委員會通過市場化模式至少能夠帶動1名本村村民通過農村電商創業,通過服務活躍本村業余文化生活,通過商業服務保障本村菜籃子工程和農產品出村進城項目落地,在商業服務形成一定贏利后,可通過企業獲取一定的分潤用于村公益事業。

  3.拓展創新型持續運營格局或項目

  閑置資源拓展。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向農村延伸,農村民房閑置率越來越高,閑置勞動力也逐漸凸顯。基于互聯網思維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將閑置民房孵化成民宿休閑養老項目,將閑置勞動力與環衛項目等結合孵化成為環衛項目促農民增收項目,為農村賦能,幫助農民致富增收。

  優勢資源賦能。基于市民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需求,組織開展市民與農民家庭結對子,每年寒暑假組織市民家庭到農村參加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等活動,促使市民家庭的人才資源、智慧資源、優勢資金向農村傾斜,幫助市民滿足農業情懷,農民也可以到市民家庭體會城市生活的樂趣。

  益農信息社未來發展路線

  北京市益農信息社形成規模化效應以后,隨著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培訓體驗服務、數據信息采集服務的逐步標準化和差異化,益農信息社必將成為鄉村振興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益農信息社解決了持續運營的基礎上,益農信息社未來發展應該重點結合產業、品牌等目標,整合人才、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資源,不斷深化益農信息社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一村一社一產業。益農信息社覆蓋全部行政村,鎮政府指導企業配合村民委員會孵化符合本村實際的特色產業,建立標準,塑造品牌,打造一村一品牌、村村有特色的北京農村電商特色服務模式。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和功能定位,圍繞特色生產、采摘休閑、民俗旅游、民宿養老等打造產業服務型益農信息社,提高農村核心競爭力;圍繞政務服務、黨務服務、村務服務組織實施特色服務創新性益農信息社,提高公益服務能力;圍繞金融理財、保險、生活必需品下鄉打造便民服務型益農信息社,提高農民生活品質,提高農民收入,探索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一鎮一店一品牌。以“鎮”為單位建設益農信息社管理站,管理站具備村級站服務功能及鎮域范圍內村級站的管理、培訓、指導和服務等功能。每“鎮”建設一個商超,商超具備生活必需品下行展銷、配送能力,同時具備農產品上行展覽展示、組合包裝、分揀存儲、標準監督、現貨交易、電商發貨、物流集散等功能,在鎮政府指導下解決本鎮商品集散、產業孵化、生產標準、品牌塑造等問題。市(縣)產業孵化團隊幫助每鎮打造一個農產品品牌,進行包裝、宣傳和推廣。

  一區一中心一孵化器。以“區”為單位建立產業孵化及電商運營中心,整合市、區兩級技術推廣機構及農業專家資源,以“鎮”為單位塑造產業品牌,從生產端定品種、定標準、定包裝、定品牌、定營銷、定渠道,采用訂單模式引導和控制生產端,推動地產農產品“優質優價”;企業通過自建電商平臺,聯合社會資本整合本土電商平臺,為各區開辟電商專區及特色館,主推品牌上行。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