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以下簡稱“臺創園”)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漳平市西南部永福鎮,2006年7月經福建省委、省政府批準掛牌成立;2008年經農業部、國臺辦批準,升格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并先后榮獲“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烏龍茶加工示范基地”“國家級漳平市水仙茶綜合生產標準化示范基地”等稱號。
善用優越資源條件,貫徹新發展理念,漳平臺創園將園區的發展質量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與效益,讓漳平臺創園成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的成功典范,連續4年在農業農村部、國臺辦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全國29個國家級臺創園發展建設考評中獲得第一名。
強化資源保障,服務高質量發展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做優做強特色產業。漳平臺創園平均海拔755米以上,四面群山環繞,是典型的高山盆地,光照充足,四季溫差小,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7.3 ℃,年平均日照時數1740.7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839.4 毫米,最大日降雨量為165.1毫米,無霜期262天,雨多霧重的環境使得茶葉芽葉品質好,持嫩性強,茶品清香回甘耐沖泡。獨特的山地氣候與臺灣阿里山冷涼濕潤的氣候相近,是理想的高山烏龍茶種植地,被臺商譽為“大陸阿里山”。目前園區入駐臺企76家,其中規模以上茶企23家,高山茶基地48個,種植高山茶面積5.5萬畝,年產茶葉1600多噸,實現產值7.2億元,前來創業就業的臺農600多人,已成為大陸地區最大的臺式高山烏龍茶生產基地,成為臺商個體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區域。
目前永福高山茶獲得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保護,地域保護范圍實現臺創園核心區永福鎮27個行政村全覆蓋,保護區域面積535.5平方公里。11家具有SC(食品生產許可)資質的永福高山茶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均獲得綠色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標志使用權,產品品質優質率、產業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積極盤活社會資源,激發干事創業熱情。打好“國家級臺創園”這張牌,用好用足用活各級惠臺惠農政策措施,促進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共同發展。積極貫徹落實中央“31條”“26條”以及省、市等各級惠臺政策措施,保障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在土地流轉方面,對符合產業發展導向、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臺資農業企業,給予土地流轉費補助。在稅收規費方面,給予臺資農業企業減稅、免稅、獎勵等優惠。在支持臺灣青年創新創業方面,專門設立了創業基金,加大對臺青申獲示范項目、創新創業賽事獎項獎勵力度,鼓勵臺青在“接棒”臺一代產業的同時,大膽探索創新,推廣“茶業+文創、禪道、研學、旅游、康養”等模式,以嶄新的方式書寫創業新篇章,助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已入駐臺灣青年60多名,臺灣青年創辦企業22家,負責臺企管理或擔任高管職務的臺灣青年10多名。在解決后顧之憂方面,對臺農臺企投資創業、社會保險、子女入學、居住證和駕駛證等事宜,給予代理代辦、簡化手續、同等待遇。設立“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檢察聯絡室”,為臺灣同胞提供咨詢、信息與協調等服務。
全面整合技術資源,提升企業競爭優勢。臺創園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園區產業規劃,結合園區的特色產業、承載基礎,以及未來發展潛力,研究制定可行的產業規劃。努力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創新合作模式,突出兩岸產業對接和區域特色優勢,增強園區核心競爭力,推動兩岸農業合作從種養業等第一產業向農產品深加工、運銷和休閑農業等二三產業延伸,并逐步向精致農業、創意農業、生態農業等方向發展,形成戰略性新型農業與傳統農業并駕齊驅,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漳平臺品茶業有限公司將種植、加工、休閑、觀光旅游融合為一體,采用等高梯田式及“太極八卦”圓滿型茶園設計為主,引種櫻花及各種灌木,形成“十里櫻花、千畝茶園”浪漫、壯觀的立體生態景觀,被評為海峽兩岸茶業合作重點示范基地、省級農業標準化基地、首批“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適應電商大發展的趨勢,創新運用“互聯網+”模式,與電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初步解決品牌塑造、銷售推廣等問題,不斷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激發產業內在活力,增強企業內生動力。
聚焦堵點痛點,查找發展障礙
一是產業體系建設薄弱。產業是園區的硬實力,園區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主攻方向不夠聚焦、不夠明確,產業鏈條不夠完整,發揮效能上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園區目前主要以茶葉為主,對附加產品領域的涉足還比較少,缺乏對上下游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沒有充分挖掘到產品的附加值,致使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空間受限。缺乏生產規范化、管理信息化、銷售品牌化的標準化推廣模式,企業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比較弱,帶動農戶、拓寬市場、促進銷售的運營機制體制還不健全。
二是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初期不僅看不到品牌溢價,反而增加了企業支出,因此很多企業意識不到產品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園區中規模大、產業優勢明顯的企業較少,缺乏品牌建設專業型人才,不能深入理解品牌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作用。沒有對企業品牌建設戰略的總體謀劃,無法將品牌的內涵和深度融入到產品中。很多茶園通過實施生態、綠色管理,每季產出的茶葉品質優良,產品均通過SGS(通用公證行)國際檢測,達到出口歐盟標準,選送的高山烏龍茶在“永福杯”海峽兩岸茶王賽中獲得茶王獎,但對綠色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效應認識不到位,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美譽度不高,與市場同類普通產品價格相差不大,存在優質難優價的現象。
三是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園區很多企業均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且管理者多是年齡較大的臺灣農民,對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沒有清晰的認識,對茶葉種植僅憑經驗,缺乏專業、系統、深入的學習,對企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滿足于現狀而止步不前,對企業生產、管理、經營沒有深入鉆研和思考,缺乏對產業融合新方式的思考以及探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亮點的精神。企業先進技術要素含量不高,融合發展支撐薄弱,導致產業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調研中發現,臺創園一些企業管理者并不了解目前的惠農政策,對企業的資源未進行充分的開發利用,缺乏內生動力,更沒有明確目標與清晰策略。
突破發展瓶頸,助推轉型升級
構建新型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建立標準化生產新模式。在現有的高山茶種植、加工、生態旅游相結合的基礎上,開展標準化建設,形成一套生態茶園農業標準體系,打造可推廣、可復制、可借鑒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標準化模式,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提升產業綜合生產水平、產業融合程度及標準化水平,以線連片,帶動形成“以茶促游、以游促銷”多贏局面,從而提高農業農村的綜合經濟效益。二是培育產業化競爭新優勢。提升企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能力,加快推進企業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中的引擎作用,通過引入新品種、新技術,宣傳新信息、新政策,提高企業生產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提升產業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三是延伸產業鏈激發新動能。圍繞茶產業鏈的延伸,開展上下游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通過內引外聯,力爭在茶飲料生產、茶元素提取、茶食開發、茶葉保健品生產等產業加工類項目上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提高茶產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強化品牌建設引領機制
農業品牌既是農業生命力,也是農業工作的導向。加強品牌建設機制體制保障,引導企業重視品牌塑造。一是打造典型樣板,樹立企業品牌意識。認真踐行臺創園“綠標+地標”發展理念,全面提升臺創園茶企標準化,選取臺品茶業、尚順農場、鴻鼎農場等重點企業、重點產品,打造一批示范性強、影響力廣、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綠標+地標”企業典型樣板,推進茶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互動發展。實施“永福高山茶”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工程,進行有效的生產指導、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提升產品品質,確保產品標準統一,推動“永福高山茶”向精致、綠色、生態的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優質率,提升農業品牌效應。二是強化宣傳推廣,提高企業品牌形象。參加全國農業品牌現場推介會、海峽兩岸農產品采購訂貨會等大型會展,開展宣傳推介、投資對接、兩岸交流等相關活動,與現場觀眾互動交流,更好地讓參展觀眾了解、品鑒、傳播永福高山茶。三是加強產銷銜接,打造品牌推介平臺。搭建“互聯網+”平臺,打造“互聯網+臺創園”模式,邀請當地扶貧干部、致富帶頭人、青年創業者、科技特派員、當地網紅或知名鄉賢等為代言人,化身電臺“帶貨”主播,為永福高山茶代言,直接帶動產品銷售,提升永福高山茶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四是實現追溯管理,憑借品質支撐品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建立包裝標識、追溯賦碼、信息采集等基本追溯管理制度,構建從產地到市場再到餐桌的全過程可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用品質支撐品牌,以品牌擔保品質。
打造產業發展創新模式。一是強化科技支撐。構建農業技術交流平臺,加強企業與當地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摸清生產環節中存在的關鍵問題與核心問題,增強科技研發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強化成果轉化與利用,提升農業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程度。二是優化發展環境。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鼓勵和支持優質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科研機構和科技能手入園投資創業,在組織制度、人才、技術、資金以及環境等方面為園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打造“零障礙、低成本、優服務”的園區發展環境。持續加大對園區的建設投入和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統籌建設資金,為臺創園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三是創新產業融合。找準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重要核心及動力,貫穿“生產+研發+加工+銷售”全過程,創新方式方法,將茶產業與文化、旅游、康養等深度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永福高山茶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