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的鄉村振興專題報告會上,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作專題報告。以下為發言要點摘編。
王小兵:數字技術將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的動力
王小兵表示,目前我國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一是農產品電商高速發展。農產品電商的銷售比例達到10%,成為農業農村數字領域的領頭羊和突破口。二是智慧農業應運而生。目前,農業農村部有81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農業生產的數字化水平達到23.8%。我國畜禽養殖信息化水平提升到了32.8%。智慧農場、無人農場開始落地見效。三是信息服務加快普及。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9%,行政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覆蓋達到74%。全國1010萬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群中,有55%應用了“互聯網+”的新模式。四是數字治理扎實推進。數字化逐漸改變政府管理方式,政府治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五是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學科群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成效明顯。
王小兵認為,建設數字農業農村面臨巨大的機遇。數字已經成為關鍵生產要素,但目前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只有8.2%,遠低于工業和服務業。建設數字農業農村,推動信息技術與“三農”融合,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生命“四生”協調發展,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的動力。
他也表示,建設數字農業農村也面臨諸多問題。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滯后,推廣應用成本高。另外,數據資源基礎薄弱,采集渠道狹窄,政務、行業、社會、企業缺乏數據共享利用機制,數據的采集、分析、應用環節也存在脫節問題。
對如何推進建設數字農業農村,王小兵認為,關鍵要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具體應該做好“五抓”。一抓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能力支撐。二抓數據資源建設。重視未來數據增長主渠道物聯網的建設,探索形成企業、政府、行業、社會數據能夠共享的機制,把各環節打通。三抓應用場景建設。要以應用為牽引,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加快技術創新集成、轉化推廣。四抓智能裝備建設。五抓人才隊伍建設。
張紅宇:推進高質量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回答三個問題
張紅宇表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下,農業農村發展也面臨著三大挑戰,需有效應對。一是國際貿易對產銷平衡的影響越來越大。按全部農產品進口數量觀察,我國農產品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30%以上。二是收入增長對共同富裕的意義越來越重。城鄉收入差距令人擔憂。區域農民收入差距明顯。2020年城鄉間收入比為1∶2.56,與1978年持平。甘肅與上海農民收入比達1∶3.4。三是民族復興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
張紅宇認為,應對挑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瞄準產業和人口的現代化兩個靶心,致力于農業農村現代化,致力于農民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回答好三個問題:什么叫農業農村現代化?共同富裕目的到底是什么?鄉村振興任務又聚焦到哪?
張紅宇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農村美麗化。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數字化。農民職業化的品質在于愛農情懷、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社會責任。農村美麗化,就是要環境好、有特色、生態優、多類型。對于共同富裕的目標,他認為,除了要倍增農民收入以外,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區域間農民收入差距更為關鍵。全面實施鄉村振興,要聚焦糧食安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觀以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底線。要聚焦農民收入,舉全黨全社會之力解決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縮小收入差距。要聚焦鄉村建設,抓縣域經濟發展,統籌鄉村和城鎮規劃。要聚焦脫貧地區,防止規模性返貧,將脫貧攻堅政策全面轉向鄉村振興,將針對性政策轉變為普惠性政策,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基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