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江蘇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十萬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方案。13日, 江蘇省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場推進會在常州召開,分解各設區市落實入網任務。
方案要求,到今年底全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累計入網主體達10萬家以上,實現入網主體日常巡查全覆蓋、產品質量追溯全覆蓋、生產經營檔案電子化管理全覆蓋。
嚴格“持證上崗”,保障“菜籃子”安全
分量約1公斤的一盒盒小番茄被放入周轉筐中,工人挨個為其貼上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這個證上可直觀看到的信息包括商品名稱、數量、合格證開具日期、生產單位、聯系電話和生產者蓋章。證上右側還有一個二維碼,掃描可看到更詳細的信息,包括產品流通去向、生產企業信息、產品質量抽檢情況……這是4月12日筆者在常州市潤土瓜蔬專業合作社看到的場景。
“這樣的小番茄能夠賣到40元一盒。這個小小的合格證相當于農產品的身份證,可查驗各環節的生產流通信息,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合作社社長兼理事長張道衡介紹,如今合作社作為村級服務站已開具合格證7萬余張,免費為農戶開展速測500余次。
越來越多農戶開始使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并從中嘗到甜頭。泰州市綠色水鄉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張茂森說,剛開始抱著試試的態度打印合格證,主要想達到1萬張拿到政府補助,沒想到去年國慶節前有客戶通過合格證找到合作社訂購螃蟹。“合格證漸漸成了產品宣傳名片,常有陌生客戶聯系購買螃蟹。去年合作社的蟹塘每畝增收560元。”徐州市銅山區春麗果蔬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薛麗也表示,發往北京新發地市場的菜由于使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比其他供應商的收購價每公斤要高出0.2元。
泰州市姜堰區2016年被命名為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去年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我們先開展合格證制度培訓,摸排全區生產主體實情,動態更新主體信息。同時利用考核機制,將可追溯率先納入區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對入駐并正常使用江蘇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的企業進行資金獎補,將試行合格證制度作為品牌創建前置條件,扶持培育了一批質量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發展有前景的企業。” 泰州市姜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國斌說,試行合格證制度有利于提高品牌公信力、增加品牌價值。姜堰大米、溱湖籪蟹先后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的底線。
過去一年,江蘇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農產品質量追溯入網生產主體達2.8萬家,種植業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0.4%,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有升。
筑牢網格體系,質量管控逐層加碼
合格證作為農產品的認證標識,微觀呈現產品信息,其背后則是日漸完善的農產品網格化數字監管體系。
“我們一方面與市場監管部門聯合推行合格證制度,另一方面建立上聯省部、外連市場監管部門、下接生產主體,對全社會開放的市級追溯平臺,構建追溯大數據庫,目前全市共有5107個主體納入省追溯系統。”常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曇云介紹,常州全面推行 “全域、全員、全程、全民”監管模式,實現全市10萬余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全覆蓋,如今已構建涵蓋生產管理、移動監管、質量追溯、風險監測、公共查詢等功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平臺,構建了基于農業大數據的市、縣、鎮、村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體系,實現了農產品監管動態化管理和智能化分析。
日益完善的追溯系統一方面保證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另一方面則倒逼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強產品質量管控。
在句容市老方葡萄科技示范園,每年3月要開展葡萄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班,指導農戶科學使用農藥。所有農戶使用園區統一設計印制的《農產品生產記錄》,將生產過程記錄在檔。樣品經園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檢測顯示100%符合綠色食品標準后,再大批量采摘銷售。產品包裝則要求規范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盒上印制產品商標、江蘇名牌產品標志及生產單位名稱、地址、聯系電話等信息,便于產品的質量追溯。示范園總經理方應明表示,農產品追溯系統既是壓力也是動力,相當于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架起了責任和信任的橋梁。
十萬主體入網,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
此次行動將各區市入網主體數量任務進行了細化分解,其中南通市承擔1.1萬家入網任務,為各區市中最多。
“今年2月,農業農村部批準南通建設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推動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邁上新臺階。”南通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崔恒友表示,將迅速厘清“智慧動監”等信息平臺數據,加強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全面啟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加快形成追溯倒逼機制,推進產業聯盟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綠色生態建設,全方位推進“網格化+精準監管”新格局。
江蘇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云表示,農產品生產主體入網追溯既是落實生產者主體責任、建立以信用管理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模式的重要抓手,也是用系統思維實現食用農產品全鏈條監管、保障人民群眾舌尖安全的關鍵性舉措,更是為了推動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高度重視,對照方案要求及時分解落實任務,按時保質保量抓好主體入網工作,高水平建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通過入網,抓實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管理,健全完善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動精準化監管,推動信息化提升,加快“蘇農云”二期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平臺建設,加快構建農業大數據體系。探索“陽光農安”智慧監管模式,推進生產標準化、監管智慧化、特征標識化、產品身份化,聚焦全產業鏈發展,推動農產品優質優價,引導和規范農產品網絡銷售,切實促進產業富民。
推進會還部署了今年及“十四五”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楊時云說,要將《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納入“十四五”修訂計劃,構建主要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數據庫。健全大數據支撐體系,實現“網格化 +精準監管”。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