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韭菜記
時間:2022-06-16 01:06:28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艾 明 字號:【

  “一月蔥,二月韭”。

  韭菜,鮮嫩淡雅,翠綠挺秀,是春情蕩漾的食材,一直名列南北皆宜的大眾蔬菜榜單。

  野生韭菜分布區域很廣泛,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經》中,就有各地眾山多韭的說法,《詩經》中也有獻羔祭韭的記載。

  云貴高原、內蒙古和青藏高原,至今可見大面積的野生韭菜地,《蘭州植物通志》中記述,沿絲綢之路的武山至河西一帶,到處可見多年生野韭,野韭菜熗做的漿水膾炙人口,具有清熱祛暑等功效。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華夏先民逐步認知韭菜的特性,分蘗、跳根、休眠和多年生宿根性,經過不斷的培植,完成野生韭菜從采割、馴化到量產的跨越。

  “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說文》意指韭菜可長久生長,割了一茬還會長出新一茬。

  韭|薤|葵|蔥|藿

  韭菜位列漢代“五菜”之首。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人間煙火的美學意境令人神往,五代書法家楊凝式有名作“韭花帖”傳世,南齊詩人周颙在鐘山隱居吃素修行,文惠太子問他:菜食何味最勝?他說: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時令蔬菜)。

  中國韭菜品種資源十分豐富,從形態上可分為寬葉韭與細葉韭。耐寒的寬葉韭多在北方栽培,葉寬軟色淡綠,纖維少品質優;耐熱的細葉韭多在南方栽培,葉片狹長色澤深綠,纖維較多富有香味。

  “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韭黃是韭菜的變種,韭菜避光栽培無法合成葉綠素,葉嫩柔軟呈淡黃色,清雅脆嫩十分可口。

  韭菜苔在北方也叫香葶,以采食韭菜幼嫩花莖為主,韭菜花磨碎后腌制成醬,是涮火鍋汆白肉時絕佳調味料。

  廣東潮汕地區的人們春天祭祖,有一種風味小吃“菜粿”,其主料就是鮮嫩味美的韭菜。

  廣西柳江高友的侗寨人有韭菜節,每年谷雨節氣載歌載舞喝酒之外,必吃一道添加韭菜的“谷雨油茶”。

  國民蔬菜

  如果把韭菜稱之為國民蔬菜,在諸多方面十分吻合,中國人就像韭菜一樣生生不息,歷經天災人禍、朝代更替、戰亂饑荒,一直維持著世界上最驚人的繁殖能力,中國人口從少至多達到14億之眾。

  韭菜樸素本分、但也個性鮮明,韭菜所屬的蔥屬,是一個令人愛恨分明的家族,韭菜的兄弟姐妹包括大蒜、洋蔥等,具有強烈的刺激氣味,這些出自硫化物的強烈蔥屬特色味,是蔥屬植物廣泛具有的特質,喜歡的人會特別喜歡,討厭者則避之唯恐不及。

  韭菜美食譜

  韭菜的朋友圈非常廣泛,算得上是一種百搭食材,韭菜炒雞蛋和韭菜餡餃子,是國人最日常的韭菜料理。

  會吃的南方人因應季節,用鮮嫩的春筍、豆芽、活潑亂跳的小河蝦,就能把春的味道烹制到餐盤里。

  街市的燒烤攤上,熱辣滋香的烤韭菜是諸多美女的大愛,在北方人的記憶中,韭菜盒子中常常混雜著深厚的母愛。

  福建、臺灣的沙茶干面和貢丸湯,陜西、甘肅等地的酸湯面,少了最后撒進去的那一把翠綠的韭菜葉,就怎么也出不來最感人的滋味。

  對于生活在海邊的人來說,韭菜最能激發海鮮的味道,韭菜炒蛤蜊、魷魚、蟶子,是祖輩傳承下來的食譜,韭菜炒花枝是對海味的經典表達,資深食客懂得用韭菜炒墨鲗和小鳤,這是只有在閩南東山島才特有的美味。

  韭菜在全國各地普遍種植,是所有蔬菜中分布最廣的,東至東南沿海各省市,西至西藏、新疆各偏遠地區,南至云南、海南等地,北至黑龍江、內蒙古等地,隨處可見到韭菜栽培。河北、河南和山東是韭菜最大的種植區,盡管國人并不挑剔韭菜的品牌,但來自優質產地的韭菜還是備受青睞,諸如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產品,四川唐元韭黃、山東壽光獨根紅、河北南宮黃韭、甘肅武山韭菜、黑龍江呼蘭韭菜、內蒙古臨河新華韭菜等。

  韭菜于9世紀傳入日本,后逐漸傳入東亞各國,北至庫頁島、朝鮮,南至越南、泰國、柬埔寨,東至美國的夏威夷等均有栽培,在中亞地區也是長期食用的蔬菜,韓國有韭菜泡菜、韭菜餅,越南人常用韭菜炒菜或者調味,印度和尼泊爾人也用其作為調味品。

  韭菜壯陽嗎?

  在民間傳說里,韭菜號稱壯陽草。科學地說,韭菜中含胡蘿卜素、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多達20多種。

  道家五葷

  薤 | 蒜 | 韭 | 蔥 | 胡荽(香菜)

  佛家五葷

  大蒜 | 蔥 | 藠頭 | 韭菜 | 興渠(洋蔥)

  佛家和道家都有五葷的禁忌,韭菜一直名列其中。天地不正之氣所生的食物味重氣毒,吃后氣味難聞不利于人與神仙的溝通,還妨礙自己的修為和成長,所以被打入冷宮。

  對于紅塵俗世的蕓蕓眾生來說,春風十里,不如春韭炒咸肉,只是韭菜依舊,做咸肉的黑豬卻不好找了。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