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四大烏龍 各顯功夫
時間:2022-06-23 15:00:50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何如卿 字號:【

  說來奇妙,茶也是有性格契合和地域匹配度的。

  如果說綠茶是中國人的“本命茶”,而紅茶更受世界其他地區人民的鐘愛,那么發源自東南沿海的烏龍茶,則非常巧合地受到了旅居海外的華人之青睞。故鄉在烏龍茶主產區福建、廣東及臺灣三省的游子們在異域一路闖蕩,并帶著它逐漸在東亞、東南亞,乃至歐美各國的華人世界四處生根,也開始影響當地人對茶的品味喜好。

  綠紅白黑黃,五大茶類的英文名都是“color+tea”,唯獨烏龍茶,喊出了自己的姓名:“Oolong tea!(烏龍茶)”

  5月21日是國際茶日,我們來為你介紹一下這個“全宇宙最復雜”的Oolong tea!

  01 閩北茶區 武夷巖茶究竟有多少個小品種

  閩北茶區產茶歷史悠久,是福建茶的一個古老茶區。而如今在武夷巖茶的“加持”下,閩北烏龍在茶圈也是大紅大紫。

  烏龍茶的閩北產區一般指福建省南平市境內,產地包括武夷山、建陽、建甌等地,土壤以紅壤、礫壤為主。代表茶品類有武夷巖茶、閩北(建陽、建甌)水仙,以及小眾的八角亭龍須茶、青茶蓮心等。

  閩北烏龍大多發酵程度偏高,十分注重焙火環節。其條索緊細重實,葉端扭曲,色澤烏潤,香氣為熟香型,滋味醇厚鮮爽,湯色清澈,葉底勻整柔軟,綠葉紅邊。

  談閩北茶區歷史,不得不說北苑茶。宋代建州(今建甌)的北苑龍團鳳餅久負盛名,其產于福建北部建甌市東峰鳳凰山一帶。宋朝北苑貢茶是歷朝歷代最講究的,貢茶采造不計成本,壓制的龍團鳳餅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而現在的閩北茶區,武夷巖茶則是其中最為典型也最為知名的茶類。具有“巖韻”是武夷巖茶的特點,被譽稱“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

  武夷山方圓60公里,全山36峰、99名巖,巖巖有好茶。由于品種不同、品質差別、采制時期先后之別,當地對武夷巖茶的分類,甚為嚴格,其品種花色數以百計,茶名繁雜最為突出。

  閩北地區本身就是一個天然植物園,茶樹品種資源十分豐富,同時武夷山也有著獨到的選育技術,使得這里成為茶樹“品種王國”。

  在數百年間,武夷茶人從本地原始的有性群體品種——菜茶中,育出眾多優秀單株,再從優秀單株中評出名叢,如今的各類名叢琳瑯滿目、數不勝數,林馥泉先生在1943年的調查顯示,僅慧苑巖就有名叢花名830余種。

  如“四大名叢”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早已聲名在外。即便是四大名叢之外的品種,也各有特點。如原產武夷慧苑坑的白瑞香,焙火香與甜花果香交織,尾段伴有草本清香,香高而不膩,口感醇厚甜爽,余韻足。

  正是這些優秀的茶樹資源,加之千百年來打磨的技藝,讓武夷巖茶以閩北烏龍之名,闖出了現在的“天下”。

  當然在閩北烏龍中,其他茶類也各具特色。閩北水仙“得山川清淑之氣”,以建陽、建甌為中心產區,細分也有大湖水仙、北苑水仙、南雅水仙、百丈巖水仙、建陽水仙等,主銷東南亞、澳洲、美國、日本等地。

  青茶蓮心在武夷山、建甌、水吉等地均有產出,以武夷山百花園附近的桃李園為核心。其采摘度較嫩,條索緊細如蓮子心,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八角亭龍須茶則是烏龍茶中少有的束形烏龍,造型美觀,主產區位于武夷山八角亭一帶。

  草莓節、火鍋節、啤酒節、小龍蝦節……全國各地人民快樂的根源各有不同。而在閩北,“斗茶賽”才是讓當地人民快樂“爆缸”的正確方式。 從古至今,這里都是最盛行斗茶文化的地方。不僅制茶人在大型斗茶賽上各展技藝,在尋常茶客的茶桌上,也要用自己帶的茶與朋友暗暗較勁,拼個高低才肯罷休。

  東南沿海地區,文化璀璨,嘉木成茗。這里是烏龍茶的“家鄉”,當地人將其傳統文化的精華,浸潤在了茶中。因此我國烏龍茶種類、流派繁多,可謂“各顯功夫”。業界根據其產地不同常分為“四大代表”——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和臺灣烏龍。

  02 閩南烏龍 除了鐵觀音還能喝到什么?

  閩南茶區同樣制茶歷史悠久,不過關于烏龍茶起源為閩南還是閩北,這是一道“送命題”——在翻閱的大量權威資料中,閩南起源說和閩北起源說各有記載,在此我們不做論斷,讀者可自行友好討論。

  閩南烏龍主產于福建南部安溪、永春、南安、同安、平和等地,土壤以砂壤為主,其中安溪鐵觀音、安溪黃金桂、永春佛手、白芽奇蘭以及漳平水仙最為著名。閩南的茶樹品種資源也十分優秀,獲得國家級品種認定的茶樹品種,在閩南原產的便有鐵觀音、黃金桂、梅占、本山、毛蟹等等。

  閩南烏龍大多做青時發酵程度較輕,揉捻較重,揉捻過程間有包揉工序,除漳平水仙是唯一的方塊造型外,其余大多外形卷曲,壯結重實,香氣為清香細長型。

  安溪鐵觀音是閩南烏龍茶的知名代表,相對于武夷巖茶的“巖韻”,鐵觀音講究的是“觀音韻”,也就是鐵觀音獨特品種和工藝帶來的蘭花香、順滑口感、悠然回甘等因素所共同構成的一種感官體驗。多數閩南烏龍茶按工藝分為清香型和濃香型。2016年,閩南烏龍中安溪鐵觀音增加了陳年鐵觀音的國標,從而確立了鐵觀音陳香型的新類別。

  安溪鐵觀音是以品種取名的茶,成茶外形緊結沉重,色澤沙綠油潤,內質香氣馥郁、芬芳幽長。其區域品牌價值常年位列國內前茅,它在改革開放后的短短數十年間,從閩南的山海一隅,快速擴張到全國各地,不夸張地說,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凡有飲茶處,皆有鐵觀音。

  在安溪鐵觀音的帶領下,其本地色種也采用相似工藝,成為閩南具有代表性的烏龍茶,走上了更大的舞臺。如黃金桂優雅鮮爽、本山香高味醇、梅占蘭香獨特、毛蟹厚實中帶清香等等。

  但與閩北烏龍較為集中不同,閩南烏龍除了安溪的鐵觀音,有著更廣的地域選擇。譬如泉州市的永春佛手,出口成品被稱為“永春香櫞”,別稱雪梨,葉片肥厚,是大葉種烏龍茶之一,香氣馥郁幽長而近似香櫞香,滋味甘厚。

  龍巖市的漳平水仙,是中國唯一的緊壓型烏龍茶,具有花香且香氣優雅;漳州市的平和白芽奇蘭,主產區分布在大芹山一帶,因茶芽呈白綠色而得名,品種特征香突出,似蘭香幽長;最后,同在漳州市的詔安八仙茶也有香氣高銳的特色。

  閩南人將烏龍茶的“應用場景”拓展到了方方面面,宗族團聚、祭拜儀式、朋友來訪等等,都離不開一泡烏龍茶。甚至這里的生意,都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茶桌上談成的,一單大生意的談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茶勁”。

  03 廣東烏龍 鴨屎與鳳凰是怎么聯系到一起的

  如果你常喝奶茶,那你一定聽過“鴨屎香”。這個取名十分具有“個性”的烏龍茶,就來自廣東茶區。

  廣東烏龍茶主產于粵東地區的潮安、饒平、豐順、蕉嶺、平遠、揭東、揭西、普寧、澄海,梅州地區也有產出。代表茶品類有鳳凰單叢、嶺頭單叢、饒平色種、石古坪烏龍、大葉奇蘭、西巖烏龍茶等。

  基本上,廣東烏龍外形都呈現條索形,條索肥壯勻整,色澤褐中帶灰,油潤有光,湯色黃而帶紅亮,具有獨特自然的花果甜香,葉底非常肥厚。這其中以潮州的鳳凰單叢和饒平的嶺頭單叢最為著名。

  開頭提到的“鴨屎香”,便是鳳凰單叢中的一種。顧名思義,它是由產自潮州市潮安區鳳凰山(鎮)的水仙品種茶樹,并經過單品種采制而來。

  鳳凰單叢以香型品質特征,劃分了十大香型,即黃枝香、芝蘭香、蜜蘭香、桂花香、玉蘭香、姜花香、夜來香、茉莉香、杏仁香、肉桂香。而在十大香型之下,又細分眾多品類名,譬如“鴨屎香”便是屬于黃枝香單叢中的一類,有獨特的清雅花香,且香氣高銳,滋味蜜甜醇爽,山韻幽長。

  廣東烏龍的另一知名茶嶺頭單叢,產于饒平縣,同樣出自水仙品種。它于20世紀80年代創制,在短時間內,便以獨特的清新高揚持久的花蜜香推向全國,被評為全國名茶。

  興寧大葉奇蘭,同樣創制于20世紀80年代,色澤沙綠油潤,湯色橙黃明亮;與鳳凰單叢同在鳳凰山的石古坪烏龍,韻味凸顯;梅州大浦的西巖烏龍茶,創制于20世紀70年代末,花香高銳,滋味清醇爽口。

  廣東人愛喝茶是出了名的,這里的泡茶文化,特別是潮州功夫茶技藝享譽國內外。當地人有說,整個潮州都是一個大茶館,你見到的每家每戶,都是茶館里的一個包廂,一聲聲好客的“食茶”,總會讓外來的朋友喝飽一肚的滿心滿意。

  04 臺灣烏龍 根在福建,品類最盛

  烏龍茶四大產區中,臺灣烏龍茶是最晚發展起來的,但它的品類卻最為豐富。這個豐富來自于發酵工藝的程度不同,從文山包種可以低至8%的發酵度到部分東方美人超過60%的發酵度,每個發酵區間都有相應的產品。口感從酷似綠茶到接近紅茶,變化多端。

  臺灣茶區產茶地區域寬泛,具有代表性的有南投、臺北、新竹等地。主要代表品種有凍頂烏龍、東方美人、文山包種、臺灣高山茶、木柵鐵觀音等。

  從歷史沿革來說,烏龍茶是臺灣茶近代規模化制茶初期的唯一茶葉產品。它的茶樹栽培技術及制茶技藝都是由福建省遷移而來,清末民初時連橫所著《臺灣通史》印證了這一說法。

  當地最早的茶園在臺灣省北部,并且沿淡水河及其支流而發展,涵蓋了今天的新北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縣和苗栗縣。而后南投縣誕生凍頂烏龍茶,其技藝源自閩南烏龍,以顆粒(半球)形茶見長;臺北木柵樟湖山的木柵鐵觀音,也是源自閩南安溪鐵觀音。

  平常茶園的蟲子都是病蟲害,而一種叫茶小綠葉蟬的昆蟲,卻讓新竹縣境內的青心大冇品種所制烏龍茶形成了獨特品質。它在本地被叫作白毫烏龍,以手工采摘一心二葉制成,茶芽肥壯、白毫顯,果蜜甜香、滋味醇厚。它在19世紀便出口歐美,相傳一位英國商人將它呈送給英國女王后,女王驚于它的絕妙香味,故賜名“東方美人”。這一美譽在此后被逐漸承襲下來,成為白毫烏龍的代稱。

  而臺灣高山茶,則是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雪山山脈、海岸山山脈五大山脈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生產茶葉的總稱。其中以阿里山烏龍、大禹嶺烏龍、梨山烏龍、杉林溪烏龍等茶為代表。它們各具特色,也都具有高山韻味,是具有“臺灣味道”的烏龍茶品。

  臺灣茶文化以功夫茶文化為根源,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具有當地特色的茶文化氛圍,成為美妙的人文景觀。這里盛行奉茶之禮——將臺灣好茶奉與客人甚至路人,用一杯臺灣烏龍,致敬骨子里的鄉土情結。

  一片樹葉,連接天地人生。烏龍茶用著六大茶類中最復雜的制作工藝,在一代又一代的茶人中不斷傳承。

  烏龍茶制茶工藝各地都有細節上的區別,且需要格外嚴謹,一不小心“搞出烏龍”,這批烏龍茶就真的嗚呼哀哉了——而正是做青、揉捻、干燥環節的差異,造就了這些千香百味的烏龍茶品類。

  老饕們對烏龍茶的愛在茶杯蓋碗中延續下去。而現代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中,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在傳統與現代中,正與烏龍茶發生著奇妙的關系。

  一個馬克杯,一包袋泡茶,僅需1分鐘,年輕人就能坐在電腦前品味一杯烏龍茶的香醇;在快節奏中休憩片刻,點上一杯新式茶飲,享受鴨屎香、鐵觀音、金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等茶底,與蜜桃、檸檬、桂花等組合成的萬般美妙滋味;尋訪名山大川的路上,包里總會有一瓶烏龍茶飲料,為探尋世界“添茶助力”……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