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1年,福建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勢頭正勁,這座千億產業“大廈”日趨高固,“十四五”開局良好。
人定勝天的“人”,是繪就食用菌產業宏圖的主筆。
一項項“卡點”技術攻關突破、一系列主推技術配套集成、一批批示范企業增效明顯……福建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這支食用菌“鐵軍”正礪鋒出鞘、亮技于閩。
“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緊貼生產問題和需求,著力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關鍵技術與共性難題,組裝配套一系列提質增效技術進行示范推廣,努力為福建現代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支撐。”首席專家黃志龍推廣研究員說。福建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以行動踐初心,以良技書華章,實現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新跨越!
科研攻關,突破“卡點”技術
行路難,行路難,上下求索不畏難。2021年,體系團隊針對秀珍菇、銀耳等生產用種退化、產量質量不穩定、病蟲為害和保鮮加工水平低等問題,開展銀耳綠色栽培技術探索、秀珍菇退化機理研究等11項科研攻關,取得了一定突破。
炎炎夏日,崗位專家孫淑靜教授赴古田了解野生銀耳分離馴化及銀耳新品種、新配方試驗情況,與古田站站長張琪輝探討維護銀耳菌種穩定性研究方案,到寧德晟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現場指導銀耳新配方、新品種生長管理。
“銀耳傳統栽培以棉籽殼為主料,達不到綠色食品要求,我們通過培養基質改良,突破棉籽殼這一原料障礙,產品質量達到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要求。”孫淑靜教授抓準銀耳的“卡脖子”問題,為古田銀耳綠色發展之路指明方向。
銀耳新配方成功應用,寧德晟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獲得有機食品認證,寧德晟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銀耳也達到綠色食品要求,正在開展認證。
保鮮技術也是銀耳產業一座難攀越的“大山”,如今卻被深懷“愚公志”的技術人員逐漸推翻。
“我們瞄準生鮮銀耳銷售新業態的標準缺失,開展鮮銀耳采后品質劣變規律與控制技術及冷鏈流通技術研究,形成了生鮮銀耳包裝、貯存與冷鏈運輸技術規范。”崗位專家賴譜富副研究員介紹,目前,該國家標準文本正在撰寫,標準的應用可延緩貨架期、提高鮮耳品質,為銀耳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針對菌渣栽培雙孢蘑菇存在培養料透氣性差、容易發熱、氨氣抑制菌絲生長等問題,崗位專家廖劍華教授和他的團隊,通過優化培養料配方、改進發酵工藝等技術攻關,克服上述問題并成功應用于生產。2021年,被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立項制定省地方標準。
此外,崗位專家吳小平教授及其團隊還對秀珍菇退化菌種的菌落形態、生長速度和DNA甲基化等角度進行分析,初步闡明了秀珍菇菌種退化機理,并獲得其退化菌種復壯方法,為秀珍菇種源穩定性提供技術支撐。
集成配套,形成一批主推技術
“出菇了!菇蒂粗細適中,形狀飽滿,這朵秀珍菇品質非常好!”在羅源縣創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出菇房內,首批液體菌種的秀珍菇實現工廠化生產,標志著秀珍菇液體菌種接種養菌項目正式投產,羅源縣秀珍菇生產將邁上新臺階。
羅源秀珍菇從固體菌種向液體菌種轉變并實現菌包專業化生產培養供應是福建省食用菌產業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映襯了技術成果從科研攻關到服務落地的艱難過渡。
2020年以來,通過崗位專家領銜進行技術攻關與綜合試驗推廣站技術熟化,初步組裝配套秀珍菇、靈芝、銀耳、海鮮菇和雙孢蘑菇等5套提質增效技術和1套銀耳等保鮮加工技術,并依托八個綜合試驗推廣站,推廣一批契合當地生產實際的主推技術。
“八仙過海,各展神通”。科技賦能,多點開花,“千菌齊放”的格局逐漸形成:
走進尤溪縣洋中鎮農民創業園內的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可以切實感受到科技創新助推企業發展的成效。該公司依托福建省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推廣站,開展銀耳液體菌種熟化試驗,并成功應用于工廠化瓶式栽培,與固體菌種相比,出耳早1?2天,耳片更伸展,蒂頭更小,產品備受市場歡迎,而且人工成本降幅64.2%。
在武平縣,一朵朵昂然挺立的紫靈芝昭示著技術的成熟完善,武平站站長鐘禮義說:“體系專家團隊針對武平紫芝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大量試驗研究,在試驗熟化的基礎上,總結一套‘控氧保潔’小拱棚提質增效技術。”
海鮮菇出菇精細化調控、秀珍菇優良品種與種源維護、雙孢蘑菇適宜菌渣培養料配方和出菇管理調控、食用菌脆片加工技術升級……2021年,漳州站步穩蹄疾、收獲滿滿。
此外,南平站主推靈芝孢子粉不落地套袋收集為核心提質增效技術和海鮮菇菌包成熟度控制為核心的提質增效技術、龍巖站主推海鮮菇液體菌種和出菇精細化控制為核心的提質增效技術及靈芝林下仿野生富硒為核心的提質增效技術……2021年“驚喜”接續不斷,為福建省食用菌發展翻開嶄新的一頁。
典型示范,強菌致富促發展
2021年,體系建立了秀珍菇、靈芝、銀耳、海鮮菇和雙孢蘑菇提質增效示范基地28個,帶動537個合作社、栽培戶應用提質增效技術,帶動規模2.8億袋,增收節支4235萬元。
技術興,產業旺。
2021年5月14日,順昌站組織有關專家赴新陽光生態菌業有限公司,對海鮮菇提質增效示范基地進行測產,海鮮菇平均成品菇產量1.152斤/袋,比對照成品菇產量0.99斤/袋,增產0.162斤/袋,增產16.4%。“這項技術可為我公司一年增加180萬元的收入,讓我們挺過市場寒冬。”總經理羅義宏說。
樹典型,促振興。
漳州站推廣秀珍菇移動方艙菇房,占地225平方米、8間菇房組成1個家庭菇場,采用“專業化菌包供應+智能化出菇管理”模式,實現了秀珍菇周年生產供應,不僅解決了土地硬化和環保問題,更為漳州食用菌生產發展鋪就了一條綠色生態路。
“我構想‘移動方艙菇房’已有三年之久,如今終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促進小農戶步入現代菌業發展軌道上來。”漳州站陳國平站長說。
強菌致富挺進“最后一公里”。福建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通過加強食用菌全產業鏈技術攻關和集成示范,讓科技為福建千億食用菌產業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血液,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