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甘肅省舟曲縣:走實鄉村振興“綠色路徑”
時間:2022-07-21 14:51:16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韋德占 劉興云 字號:【

  五月的舟曲,山清水秀,生機勃發。

  在憨班鎮老溝村的名貴藥材重樓種植基地,20余名當地群眾正忙著管護藥材;在白龍江百里風情線,薔薇花競相綻放;在城關鎮,滿山的油橄欖已經開始掛果,樹影中從嶺藏雞悠閑覓食……白龍江畔,一幅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今年以來,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認真落實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按照“文化旅游+中藏藥材”、從嶺藏雞、中華蜂、黑土豬、花椒、羊肚菌,即“1+6”產業發展要求,建設富有特色、規模適度、輻射帶動力強的鄉村產業集聚區,延伸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增值增效鏈條,實現循環增值、梯次增值、全鏈增值,全面引領群眾走好“致富路”。

  堅持“農旅結合” 增加產業發展“新動能”

  地處國家4A級拉尕山旅游景區和甘肅省法官學院入口的立節鎮杰迪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示范村”“省級文明示范村”“州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等稱號。村民在自家門口發展農家樂、餐飲、民宿,吃上了“旅游飯”,為鄉村旅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動力。

  近年來,舟曲縣搶抓國家布局“三區三州”旅游大環線和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及“一十百千萬”工程建設契機,個性化提升白龍江風情線,精細化建設百里風情花谷,標準化提升生態文明小康村,特色化建設精品民宿和星級農家樂,探索文化振興新模式,推動文旅產業繁榮發展,為拉動縣域經濟注入源頭活水。在英雄故里城馬村、多彩石城各皂壩村等一批美麗小鎮和特色村寨的帶動下,全縣處處呈現出“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美景,繪就了底色更亮、底蘊深厚的“舟曲顏值”。

  舟曲縣以“1+6”產業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支撐,組建產業黨建聯盟,大力推廣“黨組織+合作社+農戶”“黨組織+集體經濟+農戶”等發展模式,采取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村企聯建等多種形式,在產業發展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建立黨組織11個,成立黨支部領辦企業2個。

  在立節鎮試點建設“文旅聯合體”黨建聯盟,深度挖掘整合各類資源,組建“文旅聯合體”民宿協會、農家樂協會,建設“樂游服務驛站”“紅管家服務驛站”等服務平臺,打造“黨員精品民宿”17家、“黨員農家樂”3家,成立5支共建共治隊伍,營造出高效有序、溫馨舒適的旅游環境。

  堅持“組織引領” 激活產業發展“動力源”

  “縣里成立了工作專班,有專業技術人員定期來做技術指導,這使我發展重樓名貴中草藥材種植的信心更足了。”談及中藥材產業發展,憨班鎮藥草種植戶楊江平如是說。

  楊江平所說的工作專班,是舟曲縣緊盯“1+6”產業發展布局成立的7個產業專班。另外,甘南州成立了州縣兩級黨政領導、職能部門、幫扶單位組成的舟曲縣抓黨建促產業振興領導小組,作為“1+6”產業振興工作的組織機構。舟曲縣建立抓黨建促產業振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整合資源力量,做好總體謀劃、協調推動和工作落實。

  舟曲縣堅持把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旗擎在產業鏈上,把人才聚在產業鏈上,把身份亮在產業鏈上,建設“黨組織+集體經濟+人才”等產業振興示范點,探索構建“1+6”特色產業“四位一體”包抓聯系體系,制定管理辦法,建立工作臺賬,形成縱橫交錯、環環相扣的責任鏈條,助推產業振興。

  聚焦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舟曲縣確立了“一特三高四小”產業發展定位,即堅持特色優勢發展,堅持高品質、高端化、高效益,做到產業發展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優、小而美。全力推進三個養殖業,三個種植業,第一批75個基地、35個示范點、4個產業園、1條產業鏈建設任務落地,全力創建全國抓黨建促產業振興示范縣。

  堅持“人才振興” 注入產業發展“新活力”

  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一群“90后”返鄉大學生在水培蔬菜大棚里忙得不亦樂乎。

  舟曲縣通過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大力選聘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人才,充實鄉村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鼓勵專業人才從事科技創新、技術服務推廣等工作,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依托中組部定點幫扶資源優勢,制定山東、浙江、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等“五省四院”培訓計劃,在兩年內培訓縣鄉村干部及三農人才685人,助力人才振興,推動產業發展。

  舟曲縣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基礎上,把產業振興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注重規劃先行、謀定后動,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精心描繪鄉村振興的舟曲畫卷,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