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歇馬杏:千年杏香沁芬芳
時間:2022-07-21 15:00:02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包尚友 邵山 字號:【

  5月賞杏花,7月吃杏果,近日,遼寧省莊河市太平嶺滿族鄉歇馬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杏果飄香季,黃澄澄的歇馬杏把枝頭壓彎,黃里透紅,分外誘人,隨著微風搖曳起舞。小小的歇馬村里一時間聚集了來自天南地北的果商和游客,還有不少美食主播忙著做直播……越來越多人知道了“杏中之王”歇馬杏,還有其作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滄桑過往……

  歷史不會忘記

  歇馬村地處遼南名山歇馬山西麓坡下,現在這里已成為歇馬杏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6月初,歇馬杏快要成熟的季節,筆者采訪了歇馬村黨支部書記孫洪鵬。

  孫洪鵬告訴筆者,歇馬杏的盛果期在每年的六月末到七月中下旬左右。他們全村有接近700戶村民,幾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栽種了歇馬杏。成規模的種植企業有兩家,分別為杏花山莊和歇馬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村里種植百棵以上的大戶有10多家,全村總體種植面積近千畝,五萬多棵,產量200萬斤左右,為老百姓增加收入800多萬元。現在,他們正在申報歇馬杏的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除此之外,村里還建起了400棟大棚,種植草莓、藍莓等特產水果。

  在孫洪鵬的引導下,筆者見到了歇馬村里遠近聞名的四棵百歲以上的老杏樹,如今,老杏樹依然枝繁葉茂,花團錦簇。

  出生于1988年的孫洪鵬,年富力強,干勁十足,作為土生土長的歇馬村人,他是聽著歇馬杏的故事長大的。

  傳說,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將軍薛仁貴在東征凱旋時途經莊河太平嶺鄉歇馬村,見這里山清水秀,便安營扎寨歇馬于此,此山遂得名歇馬山。薛仁貴在屯兵休整期間,偶見山腳下有一個石佛寺,便到寺中為東征陣亡的將士祈福。寺中栽種了不少杏樹,恰逢杏子成熟,香氣四溢。寺中的尼姑們見薛元帥凱旋到此,沒啥好招待的,忙端來一盤子杏兒。薛仁貴嘗過一個,頓覺神清氣爽,連聲叫好,急向尼姑購得杏兒數擔,令從人挑回軍營與眾將士分享。薛仁貴班師回朝后,對歇馬杏的美味依然是念念不忘,京城的達官貴人、皇親國戚也紛紛以嘗到歇馬杏為榮。地方官員遂將歇馬杏定為“貢品”,每到杏熟之時,快馬加鞭,送往京城。石佛寺香火不斷,熱鬧非凡,周圍居民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一個村落——歇馬村。

  唐末,戰火綿延,朝代更迭,歇馬山、石佛寺和歇馬村都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被譽為“杏中珍品”的歇馬杏樹也大都毀于戰亂。直到1930年的春天,法號安明、安無的兩位師太風塵仆仆地從遠方弘法回到已經破敗的石佛寺。兩位師太用采集的花粉為廟前的杏樹授粉,結果驚奇地發現這棵杏樹所結的杏子色澤金黃,皮薄多汁,較之原來的杏子味道更勝一籌。兩位師太覺得這一定是“佛興之兆”,每日不辭勞苦挑來山澗泉水澆灌杏樹,漸漸地廟前廟后十幾棵杏樹都生得郁郁蔥蔥,所結的杏子味美留香,遠近聞名。

  1935年,日本侵略者占領莊河時,聽說歇馬村這里盛產歇馬杏,不但大肆掠奪運送到日軍駐奉天司令部,還將歇馬杏的名字改為“洋杏”,稱其是“產自東洋”。日軍投降后,侵略者為掩蓋事實真相,喪心病狂地燒毀杏樹,幸虧當地一些村民不顧個人安危,總算是保護下了一些杏樹。

  “文革”期間,歇馬杏再遇浩劫,一群外地紅衛兵闖入歇馬村,以“破四舊”為名砸毀石佛寺中佛像,連幾十棵百年生的杏樹也未能幸免于難。唯有安無師太墓前和不遠處的幾棵杏樹躲過了這一劫難。這幾棵百年杏樹也成為了歇馬杏的根,據說如今遍布全村的3萬株歇馬杏都是這兩棵百年老樹的“孫男嫡女”——從這幾棵老樹上取芽眼嫁接的,是它們傳承了歇馬杏在歇馬村繁衍的歷史。改革開放后,歇馬村人響應政府號召,因地制宜發展果樹種植。百年杏樹也煥發了青春,每年每棵都能結上千斤的果實。

  獨此一味才正宗

  “平時不太需要人,采摘的時候需要雇人。銷售主要靠回頭客,品質好,不愁賣。”歇馬杏種植大戶孫洪巖大爺樂呵呵地說。

  孫洪巖大爺種了12畝地的歇馬杏,足有200多棵。豐收的年景,產量能達到三萬斤,一般情況下兩萬斤左右。“這些樹,我從小苗開始培育,現在已經20多年了,都已進入盛果期,看今年的長勢,一棵樹平均能結2000多斤。”看著這些樹,孫洪巖大爺就像是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女一般。

  本該在家安享晚年的他,對歇馬杏有種與生俱來的熱愛,“不光是我,咱歇馬村人沒有不喜歡歇馬杏的,是歇馬杏讓咱過上了好日子,讓咱村出了大名……”

  歇馬杏因頂部帶有紅暈,所以又名“紅杏”。成熟的歇馬杏香氣撲鼻、果肉鮮甜、綿軟多汁、肉核分離、口感極佳,所含維生素B17的含量居各類水果之首,杏仁香甜,富含硒元素。歇馬杏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和多酚類成分,可降低膽固醇,促進微循環,能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滋潤補肺,并具有一定的美容養顏功效,因此被譽為“杏中之王”。

  歇馬杏的獨特品質,跟眼前這座狀如鳳尾的歇馬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說,歇馬杏只產在歇馬山小盆地4000多畝的土地上,是這里獨特的盆地氣候和“鐵板沙”成就了歇馬杏獨特的味道。

  《晏子春秋·雜下之十》記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同樣,歇馬杏因其對生長土壤和氣候條件有特殊要求,離開歇馬村栽植,便會失去歇馬杏的獨特品質。

  通過多年的歇馬杏標準化規范化技術引導,歇馬村的歇馬杏屢獲豐收,中國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的專家認定“歇馬杏系國內外極為少見的優秀品種”,歇馬村也被農業農村部授予“歇馬杏生產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稱號,太平嶺鄉被授予遼寧省“特產歇馬杏之鄉” 稱號。

  孫洪巖大爺介紹說,每年7月5日到7月20日,這半個月是歇馬杏最佳賞味期。過了這半個月要想再吃到歇馬杏,那就得再等上一年了。目前歇馬村的歇馬杏有三種銷售方式,商販收貨、果園采摘和電商銷售。其中商販收貨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是果園采摘和電商銷售。由于歇馬杏線上銷售大多是以果農朋友圈里銷售為主,沒有統一的銷售平臺。所以想吃到最正宗的歇馬杏,最好還是到歇馬村采摘,邊摘邊吃,歇馬村子里十家有八家都栽歇馬杏,因此進村即可采摘。如果吃得好,就可以加果園主人的微信,之后再想吃就可以讓果農發貨了。

  “雙化”之路越走越寬廣

  歇馬山腳下占地160多畝的杏花山莊,既是莊河歇馬杏生產示范基地,又是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特色水果示范基地。于開坤從2000年開始在杏花山莊種植莊河歇馬杏,現在他已經種了100多畝的歇馬杏。

  于開坤說,這幾年,因為歇馬杏美名遠播吸引了很多農業專家的注意,很多專家都曾到歇馬村考察。專家們在對歇馬村老樹和村里多數杏樹觀察后認為,歇馬杏實際上品種應該是沙金紅杏。然而,歇馬杏與沙金紅杏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沙金紅杏平均單果重近60克,大的約100克。但是歇馬杏平均單果重為200克,大的可達250克。

  盡管莊河歇馬杏單體個大,但整棵樹的產量卻不大。過去,當地村民提起歇馬杏難免抱怨其“難種難料理”、“十種九不收”。當地政府認識到,唯有走產業化和品牌化發展道路,才能真正將歇馬杏做大做強。

  如今,莊河歇馬杏種植面積約2000畝,結果樹約10萬株,年產量約120萬斤,產值1500萬元。成熟的產業少不了企業的技術和產品推廣,以杏花山莊和歇馬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歇馬杏生產企業,多年來致力于提升歇馬杏品質、反季栽培、苗木培育、展銷推介等,其自主研發的歇馬杏果醬、罐頭、酒等系列產品,在遼寧國際農業博覽會上多次獲得金獎。成立于2003年8月的莊河市歇馬杏技術協會,致力于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培訓、統一生產、統一回收、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統一加工,提高產業化水平,從而形成政府抓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發展鏈條。

  近年來,莊河市及太平嶺鄉政府大力推介歇馬杏產業,先后邀請遼寧衛視、大連電視臺、新華社等媒體進行宣傳報道,莊河市政府主辦了“2019中國·大連莊河歇馬杏文化節”活動,同時在“智慧鄉村”平臺開設“一農商城”電商平臺進行營銷,讓莊河歇馬杏得到全國越來越多消費者所青睞。歇馬杏如今已成為太平嶺鄉的特色農產品,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旅游產業發展,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每年有近五萬人來歇馬村賞花、攝影、爬山、采摘等活動。每年僅歇馬杏種植一項,全鄉農民可增加收入3000萬元以上。

  莊河市在歇馬杏產業發展過程中堅持以綠色有機為導向,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品牌。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施用農家肥,使用生物源與礦物源農藥,2001年,歇馬杏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成為莊河市“十大農業品牌”,“歇馬山”注冊商標被授予遼寧省著名商標;2002年,歇馬杏被大連市評為“無公害”食品,同年,莊河市政府把歇馬杏產業化發展列入《莊河市“十五”發展規劃綱要》; 2016年,莊河歇馬杏栽培系統入選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孫洪鵬說:“每一項農業文化遺產都是先人創造的一個典型中華農耕生態系統,其中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理念,能為我們有效地留住美麗鄉愁。農業文化遺產具有超越時間的重要價值和強大生命力,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珍寶。它可以賦能鄉村振興,更是我們歇馬村人培育特色品牌農業的重要依托和先天優勢。”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