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年夏糧小麥增產豐收已成定局,夏收油菜籽也已完成收獲。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今年油菜籽產量明顯增加。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夏收油菜籽面積有望自2015年以來再次突破1億畝,主產區單產也有望創歷史新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總結夏收油菜籽的豐收經驗,政策和科技雙重支持,充分調動地方和農民的積極性顯得尤為關鍵。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中央財政安排產油大縣獎勵、耕地輪作、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等項目資金30多億元專項支持油菜生產,有效調動了地方抓油、農民種油的積極性。各油菜籽主產省因地制宜推行免耕直播、機械開溝等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大力推廣宜機化、高油高產優良品種,關鍵技術到位率和覆蓋面均有明顯提高。
品味這一豐收,有些指標值得我們關注。我國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玉米、小麥三大谷類糧食作物,進口量在大宗農產品中最大。油菜籽又是我國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源。菜籽油產量占國產食用植物油的40%以上,進口主要來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油菜籽夏收主產區的長江流域是我國冬油菜最集中的產區,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85%左右。夏收油菜籽的豐收,為提升我國全年油料產能和自給率夯實了基礎。
我們的“油瓶子”要裝更多的中國油,也能裝更多的中國油。油菜籽是公認的擴種油料潛力最大的品種。一方面,油菜籽不與糧爭地。在長江流域,油菜主要種植在冬閑田之上。另一方面,油菜是抗鹽堿的作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曾指出,長江流域尚有1億畝以上的冬閑田,其中有6400萬畝以上可種植油菜。同時,我國目前還有1.53億畝左右的鹽堿荒地,這也意味著我國油菜籽種植面積有進一步擴大的潛力。
天下事,為之則易,不為則難。油菜籽產能提升也同樣面臨著成本與價格的“雙重擠壓”、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此外,我國油菜籽加工鏈條也相對較短,特色、功能性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仍然滯后。解決油料自給問題,也絕非一蹴可就。如何穩步提升油料自主產能,回看這場豐收,答案就在其中。
這場豐收,來得正是時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