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電商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工業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銷售的重要渠道,在解決農民買貨難問題、助力農民增收、帶動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及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農村電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品控能力弱、產品標準化不足、品牌影響力弱、物流及供應鏈問題突出、人才短缺、服務不規范、政策協同不足等一些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圍繞發展農村電商、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建議從以下方面入手促進農村電商健康發展。
一是進一步提升對農村電商戰略價值的認識。對于農民而言,農村電商一方面是滿足消費的新渠道,另一方面是售賣農產品的重要途徑。對于電商企業而言,發展農村電商是渠道下沉尋找增量市場的重要方向,也是發揮企業社會公益價值的重要載體。對于政府而言,農村電商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農村產業發展的新生態。農村電商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土地、資金、人員、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配置,成為農村新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引發一系列產業變革和場景創新,在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中發揮重要作用。面向未來,農村電商深層次戰略價值需要進一步挖掘。
二是提升農產品網貨轉化及供應鏈保障能力。網售商品要適應網民海量消費需求,標準化程度要高,產品迭代要快。而這些方面恰恰是農村網售商品的短板,農產品尤其是地方特色農產品生產周期長、產量有限,一旦成為爆款很難及時滿足大量需求。此外,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產品更新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應針對性提升農村地區“農貨”變“網貨”能力,在補齊農村電商基礎設施短板基礎上,體系化推進選品、分揀、包裝、品牌賣點策劃、供應鏈保障等。
三是要著力補足農村電商相關要素短板。農村電商發展首先要解決物流問題,工業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伴隨快遞下鄉、電商服務站建設等有所緩解。從長遠看,需考慮成本收益問題,政府補貼退坡后,應發揮互聯網優勢,匯聚農村地區消費與售賣雙向需求,使分散需求規模化,驅動市場化機制形成。同時,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問題也需破局,農產品上行銷售對冷鏈、分揀、初加工、包裝等環節要求較高,配套設施還需政府、市場持續投入。應繼續改善農村電商人才供給問題,采取公益培訓和市場增值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以創業孵化為重要載體從產品、營銷、物流、品牌等方面,提升農村電商人才的綜合能力。應基于農村電商企業規模小、固定資產少、信用等級低等特點,創新農村電商金融服務方式,把電商交易數據納入融資依據范圍,倡導平臺企業開發農村電商金融服務新產品。
四是進一步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在農村電商領域的協同作用。長期以來,相關部門大量投入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有效解決了許多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問題。大量電商平臺企業也紛紛布局農村電商市場,建基地、建倉儲、開發特色產品等,營造良好的農村電商服務生態。在已有基礎上,應把農村電商公共服務資源與電商企業運營服務體系有機對接,在盤活存量資源的同時,提升公共服務可持續運營能力。此外,提升農村電商市場規范性,也需協同發揮政府監管力和平臺企業市場引導力,解決好當前農村電商領域暴露出的突出問題。
下一階段,農村電商應以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為基礎,以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為核心目標,大力培育農村電商“新農人”和相關企業,繼續補足基礎設施短板,加強規范與引導,實現農村電商可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