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青田田魚:魚鱗可吃的特色鯉魚
時間:2022-09-28 10:17:50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劉月姣 通訊員 陳海民 朱國榮 吳敏芳 字號:【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具有上千年歷史,以種養結合為特征的稻魚農業生態系統。遺產地位于浙江省青田縣東南部山區,核心區為方山鄉龍現村,現有農田500多畝,水塘140多個,是富有田魚文化、華僑文化的特色村。

  有一種魚,溫善易養,肉嫩味美,鱗軟可食;

  有一種魚,當地農民將其視為逢年過節的珍品,甚至作為嫁妝贈送給出嫁的女兒;

  有一種魚,由其衍生出的“青田魚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就是來自中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稻魚共生”系統的青田田魚,它不僅凝結著農業生產智慧,傳承了千年的稻魚文化,還在新時期走出了一條從共生到共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田魚,在浙江省青田縣養殖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青田縣志》曾記載:“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養之。”

  當地先民種植水稻的同時在稻田淺水養殖鯉魚,培育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鯉魚魚種,體色豐富,有全紅、全黑、粉玉、大花、麻花、粉花和粉麻,還有雜斑色,俗稱“田魚”。其肉質細嫩,無泥腥氣,鱗片柔軟可食。

  談起田魚的由來,要從唐代前后說起。一些江浙人遷移到青田生活,他們原先的“飯稻羮魚”生活中河海魚失去了來源,原有的生活方式難以為繼。《青田縣志》載:舊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內以丘陵低山為主,雖地處甌江水系,水資源豐富,但“浙動溪水峻急,多灘石,魚隨水觸石皆死,故有溪無魚。”在山區種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間的流水和自然降雨獲得保證,但是食魚僅限于溪水澗里的少量魚類,山區又難以普遍開挖池塘養魚,因此無法滿足需要。

  在對優質魚品追求的驅動下,部分頭腦靈活的青田人銳意創新,將魚放到稻田里繁殖。經過反復試養和馴化,終于從鯉魚中選擇出一種適宜稻田飼養的“田魚”來。

  這一耕作方式,引發了蝴蝶效應。一傳十、十傳百,開始在青田各鄉村推廣開來。

  “青田稻田養魚是典型的稻魚共生,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生態互利,稻魚雙豐收。”青田縣農作物管理站高級農藝師吳敏芳說。

  所謂稻魚共生,就是在稻田里養殖魚類,而水稻為魚類提供小氣候、庇蔭和有機食物,反過來魚類則可以為水稻除草、耕田松土、吞食害蟲等,同一塊土地上可以獲得種稻、養魚的雙重收益,魚、稻、田等形成一個可以自身維持正向循環的高效生態系統。這樣,在有限的山地里尋求到最大產值的青田人將稻田養魚世世代代地傳了下來。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代表伯希·米西卡表示,中國古老的稻田養魚保存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雨水、稻田、人、河流形成良性循環,為人們提供有機的食品,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

  基于神奇的稻魚共生系統,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青田人還形成了“嘗新飯”“青田魚燈舞”等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農業知識和文化底蘊得以綿延賡續。這些超越“時空”的傳統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由于這里稻田養魚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持續至今的實踐,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龍現村則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核心保護地,成為名副其實的“田魚村”。全村養魚梯田有500多畝,水塘140多個,“有塘就有水,有水則有魚,田魚當家禽”構成這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瀕危性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顯著特征之一。相較于現代化的大農業生產,這種低產出低效益的精耕細作方式本應明顯缺乏市場吸引力,然而,近十多年來,青田田魚卻呈現另一番繁榮景象。2021年,青田稻田養魚面積有5.54萬畝,田魚總產量1662噸、總產值1.16萬元。這是青田以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為契機,發展壯大田魚產業的喜人成果。

  為什么田魚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答案是,品質。

  多年來,青田縣堅持保護為先,保護與發展共存的原則,推廣稻魚共生標準化技術,規范品牌監管,創新產品開發,著力提升青田田魚品質,打造青田田魚品牌,增強稻魚共生系統保護的內生動力。

  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從歷史中走來的青田田魚,呈現出了新的風貌。田魚不僅國內市場走俏,一斤可以賣到50元,還被華僑帶往海外。許多海外華僑對田魚有著別樣鄉愁,喜歡帶田魚干出去分享。三至四斤活魚可以烤制一斤魚干,價格通常在200元以上。盡管價格不菲,但青田華僑對田魚干的熱情從未減弱。

  “青田田魚”2013年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青田田魚、田魚干2014年獲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2020年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保護。

  依托“稻魚共生”系統這張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金名片,青田田魚在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征程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