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地方農業生產受到高山漫甸,氣候變化無常,無霜期短等諸多影響,一直以來靠天吃飯,農作物產量不高,增收也受到很大影響。在中黎高科藜麥種植項目落戶旱泡子村后,村民不但可以拿到每畝3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還可以通過企業用工拿到勞動報酬,僅在種植階段平均每人每天就可以獲得500元的勞動所得”。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億合公鎮旱泡子村黨支部書記史振全與掛職干部的交談中流露著喜悅的表情,他感慨道。
他特別提到旱泡子組農民老李頭通過拿到手的土地流轉費購置了兩臺農用拖拉機,并將農機租給中黎高科,自己當起操作員的同時還獲得了農機租金和勞務報酬兩份收入,家里沒有了返貧的壓力。
因地制宜把準脈
翁旗城區烏丹鎮一路向西,隨著海拔越來越高,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觀逐漸顯現,“高山漫甸”開闊的草場、麥田讓人心曠神怡。但在北京通州掛職團隊眼里,美麗的風景無暇顧及。通過數次前往廣德公、億合公等翁旗西部鄉鎮實地考察后,得知此地農業受到高海拔氣候影響,農民增收渠道受限。
通州掛職團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一是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背景下,什么樣的產業可以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的能力與渠道,從而堅決杜絕返貧現象。二是深刻踐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重點的理念,什么樣的產業才能適合此地發展,從而對當地鄉村振興形成有力的促進和支撐。三是針對此地特色自然條件,什么樣的打造模式才能將產業全方位服務于鄉村振興當中,讓西部山區的特色地貌真正成為當地百姓增收的優勢資源,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第六批通州區掛職團隊到達翁旗以來,遵循因地制宜,追求實效的原則,在充分摸清地區特點的同時,積極對接聯通各種資源,通過與專家團隊研究發現,發展藜麥產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機會。要深度發展鄉村振興事業,必須深刻認識產業振興是基礎。在鄉村產業振興各賽道的評估選擇中,藜麥自身作為太空超級食物,被聯合國糧農組織高度推崇,藜麥產品自身的優勢為健康中國提供全營養呵護,同時藜麥種植對土地耐逆性屬性要求,具有極強的扶貧產品基因。推動藜麥種業科技化、運營產業化、營銷品牌化、打造藜麥產業幫扶新名片,符合當地實際。
掛職團隊積極挑選適合本地種植的作物與全國有實力和有意愿的企業,與中藜高科公司積極對接、主動推進后,最終決定在翁旗億合公鎮旱泡子村、西場村成立17000畝藜麥產業基地和德日蘇嘎查414畝的藜麥育種基地。該項目從洽談到落地實施,僅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精準施策開良方
五月的億合公鎮旱泡子村、西場村大地撼動,數十輛播種機、犁地機開足馬力開始了本年的藜麥種植工作,也標志著由通州區掛職團隊引進的藜麥項目正式進入具體實施環節。針對藜麥春耕時間緊、任務重的實際情況,掛職團隊協調翁旗相關部門成立產業工作專班,對中藜高科公司進行管家式服務和跟蹤化指導,成功在一周內完成企業辦照、項目立項等工作。
中黎高科公司總經理孟繁勛講道,藜麥種植工作中,將參與勞作的村民按照農機組、技術組、監督組分配至每個播種地塊,在保證每個播種單位按照1000元的固定勞務費支付以外,還按照出苗率給予每畝5?10元的獎勵,并且只有獎沒有懲,各個分組間通力合作、互相監督,大大提高了農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
據統計,億合公鎮旱泡子、西場村僅土地流轉階段就帶動當地563戶,1041名村民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其中脫貧戶和監測戶共計125戶,274人。在播種的25天時間里,參與播種的村民平均每戶增收12500元,當地百姓無一不對引進的藜麥項目拍手叫好,親切地稱呼北京掛職團隊領隊安源良同志為“我們的藜麥旗長”。
在掛職團隊積極推動下,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翁旗人民政府與中藜高科有限公司簽訂藜麥育種和產業化示范基地項目三方戰略合作協議,由翁旗政府向產業提供適合種植414畝土地和相關政府配套服務;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提供種業和技術支持;中藜高科有限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和產業化運作。目前,翁旗育種基地共培育藜麥品種2000余種,致力將其打造成為中國最大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旱地藜麥種業育種基地。翁牛特旗藜麥育種和產業化示范基地承擔內蒙古地區藜麥的種業科技研發,育種制種工作,加強藜麥種子自主研究,建設藜麥種子芯片庫,重視品種選育,堅持走自研自產道路,把藜麥種子安全控制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全面推進除病根
掛職團隊在引進藜麥種植項目的同時,積極從破解當地產業化結構難題著手,致力于從種植環節向全產業鏈建設延伸發展,從而達到藜麥全產業對于當地鄉村振興和社會經濟的全面推動與支撐。
基于藜麥種植成果良好的前提,掛職干部團隊將近期主要工作重點聚焦到中藜高科公司二產項目落地環節。在組織企業在工業園區選址踏勘時,掛職團隊領隊安源良同志一邊親自勘測,一邊向開發區負責人講道:“藜麥‘二產’選址務必做到毫厘不差,為企業節省成本的同時將企業擴展產品品類的空間盡量預留出來……”目前,通過企業與政府多次溝通協商后,企業已將產業的深、精加工廠、產品生產線選址確定下來,并正在制定具體操作規劃與流程,預計在年內投產,投資額可達2億余元,切實將藜麥全產業鏈落戶翁旗。
同時,掛職干部團隊還將充分利用京蒙消費幫扶機制,通過推動資源整合,對接拓展包括藜麥產業在內的翁旗農畜產品銷售渠道,為翁旗企業的發展提供幫助與支持,助推更多的優秀翁旗產品進入北京市場和全國市場。
圍繞藜麥成熟后的七彩麥田特色景觀,掛職干部團隊正在與中黎高科公司具體溝通,對藜麥的景觀價值進行進一步的挖掘。藜麥種植地區的農副產品銷售也將獲益于此,從而真正完成藜麥項目的全產業鏈布局。
從一粒粒七彩藜麥的播種到千家萬戶的致富增收;從翁旗的藜麥豐收到世界最大的藜麥種業基地的打造,藜麥項目帶給翁旗西部地區的不僅僅是一個能夠改變農業結構的農作物,更是當地百姓增收的希望。隨著藜麥之花的一朵朵綻放,政府市場齊聯動、援受雙方多互動、多方協同打配合,“人人皆可為、人人皆愿為、人人皆能為”的藜麥產業幫扶參與格局逐漸形成,讓更加科學、規范、有序、可持續發展的藜麥產業幫扶成為鄉村振業偉業中的亮麗風景!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