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產品產地流通發展與“最先一公里”建設實踐
時間:2022-03-11 06:37:56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程勤陽 字號:【

  農產品產地流通是農產品流通體系的起點,緊緊聯結著農民,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發展農產品產地流通,是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鏈的基礎,是豐富鄉村產業形態、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也是拓展農民經營范圍、降低生產經營風險及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徑。當前,農產品產地流通現代化的重點是加快“最先一公里”的建設。

  我國農產品產地流通發展歷程

  我國農產品產地流通的發展,總體上經歷了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統購統銷,到改革開放后集貿市場逐漸恢復及農產品批發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最后到多業態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的現代化提升階段。

  農產品統購統銷階段

  農產品統購統銷發端于糧食的供需矛盾,也是全面推行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實施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這標志著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正式出臺。1954年,中財委發布《農產品預購工作的指示》;1957年,國務院頒發《關于由國家計劃收購(統購)和統一收購的農產品和其他物質不準進入自由市場的規定》,農產品產地流通完全進入到統購統銷的高度計劃時代。

  農產品流通市場化改革及批發市場快速發展階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在農民生產積極性被極大釋放的同時,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也深入推進。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除少數品種外,長達30余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宣告結束。在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過程中,農村集貿市場首先得以恢復并不斷壯大。隨著農產品產量迅速提高,傳統鄉村集貿市場難以承載大規模的農產品自由交易,由此逐步衍生出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1984年壽光蔬菜批發市場誕生,成為全國首個蔬菜產地批發市場。隨后,在一系列政策的帶動下,包括產地市場在內的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經過了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2000年達到4500多家,之后在總交易額不斷增長的同時市場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多元化業態蓬勃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類新興流通業態競相發展。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積極探索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農超對接”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方式的一次創新,2008年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始試點,并持續推進。2012年5月,農業部門啟動了“農社對接”試點工作,通過這種流通模式,農民增加了收益,市民得到了實惠。農產品電子商務近十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效,截至2020年,全國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3507.61億元。目前,我國農產品產地流通已經形成了以專業批發市場為主渠道、產地直銷為補充、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多元化格局。

  農產品產地流通存在的問題

  “最先一公里”設施建設嚴重不足

  農產品尤其是果蔬等鮮活農產品缺乏產地倉儲保鮮設施的問題由來已久,造成生產資源的巨大浪費和農民經濟損失。2020年我國蔬菜、水果和薯類產量分別為7.49億噸、2.87億噸和1.49億噸,總計11.85億噸,保守估計至少需要2.2億噸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現有規模化貯藏窖、通風庫和果蔬冷庫的貯藏能力總計約5000萬噸,因此需要新增約1.7億噸的貯藏保鮮設施,缺口相當大。

  農產品產地流通技術裝備不配套

  生產規模化以及消費者質量意識的提高都對農產品保鮮貯藏、冷鏈運輸技術和裝備提出了新的需求。近些年,我國在農產品流通方面開展關鍵及裝備研發較多,單一品種的保鮮技術研究也不少,但按照農產品流通鏈開展技術集成研究和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十分缺乏,農產品流通技術的成套性、匹配度、標準化水平相對較低。

  產地流通組織化程度仍然太低

  近年來,盡管一些經營主體開展了農社對接、直供直銷等短鏈流通業務;有些合作社通過在銷地批發市場建立檔口或與檔口建立合作關系,減少了流通環節,提高了效率。但總體上,我國農產品產地流通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多數農戶仍然以分散經營為主,既缺乏橫向的“聯產聯銷”和冷藏保鮮設施“共建共享”,更缺乏縱向的“以銷(消)定產”,“先產后銷”“待采待銷”現象十分普遍。

  提升農產品產地流通的新實踐

  為加快補齊“最先一公里”建設的短板,國家陸續出臺扶持政策,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倉儲保鮮設施。與此同時,農產品流通企業基于強化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支撐和保障,著力開展進“最先一公里”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效果。

  政策引導農產品產地流通升級發展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分等分級、貯藏保鮮、預冷包裝初加工是農產品產地流通的重要環節。為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2012年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聯合出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采用“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財政補貼方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馬鈴薯貯藏窖、通風庫、機械冷庫和果蔬烘干設施等。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10.3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7.4萬座馬鈴薯貯藏窖和果蔬通風庫、4.5萬座機械冷庫和1.9萬座果蔬烘干設施,新增馬鈴薯貯藏能力206萬噸、果蔬貯藏能力415.3萬噸、果蔬烘干能力287萬噸。采用新建設施開展初加工作業,果蔬貯藏損失率僅5%~6%,錯季銷售價格上漲20%~50%,果蔬烘干加工增值率高于100%,減損增值效益十分顯著。如廣西武鳴縣黃鋒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租用6畝建設用地,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了兩條果蔬初加工生產線及5座冷庫,加工能力4噸/小時,冷庫庫容300噸。通過貯藏保鮮,商品價值提高50%以上,年收益可達到200萬元。

  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項目。從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的實施情況看,農產品冷藏保鮮設施需求最為緊迫。為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實施“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補短板工程”的要求,農業農村部與財政部于2020年4月發布《關于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農市發〔2020〕2號),提出以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貧困地區為重點,在村鎮支持一批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加強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2020年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資金支持節能型通風貯藏庫、機械冷庫、氣調貯藏庫及配備的預冷、稱量、除土、清洗、分級、包裝、輸送等設備的建設。2021年中央財政安排80億元繼續支持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為提高設施利用率,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共建共享”。此外,還實施了農產品冷藏保鮮整縣推試點縣創建,在試點縣通過建設規模化、現代化的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培育形成一批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專業化服務的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運營主體,構建產銷銜接、線上線下融合、運行高效的農產品供應鏈。

  社會資本投資“最先一公里”建設(以阿里為例)

  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持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建設的同時,農產品流通企業也認識到“最先一公里”建設對于提升農產品流通價值的重要性。為提高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的效率和水平,阿里建立了“產地倉+協同倉”的模式,在全國建設五大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在特色農產品優勢縣、鄉建立若干小型協同倉,協同倉收集產品后送至產地倉進行集中處理。通過建設產地倉,農產品在最短的時間內經過預冷、清洗、分級分選、包裝等商品化處理,轉化為商品,一方面阿里可以不斷擴大自營模式下的農產品基地直采規模,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合作商戶提供農產品商品加工處理和倉儲服務。產地倉主要功能包括品質檢測、分選分級、預冷和冷藏、機器人搬運、自動化包裝等且有利于產品保鮮。產地倉分別與遍布全國各城市的銷地倉,淘寶天貓、盒馬、大潤發等線上線下零售渠道,形成數字化的倉配矩陣和分銷網絡。

  啟示與建議

  主要啟示

  消費需求的變化促進了流通業態多元化發展。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居民從追求農產品消費的數量轉向越來越關注產品品質,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等旨在減少流通環節、保持產品新鮮度,同時有利于農民增收的直供直銷業態得到發展。在消費結構優化的過程中,人們開始有了享受便捷服務的愿望,可實現點對點服務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家庭宅配業態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科技進步為農產品產地流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農產品流通規模化和專業化的發展,技術進步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機械通風庫、冷庫、氣調庫等貯藏保鮮設施和預冷、分選等預處理技術延長了鮮活農產品的貯藏周期;冷藏車以及簡易冷鏈運輸車的推廣實現了農產品大范圍跨區域物流;機械化、自動化分等分級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應用,滿足了不同消費者對產品等級的差異化需求;移動互聯使得農產品購銷“觸手可及”。

  政企在“最先一公里”建設方面具有互補性。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在政策扶持下開展“最先一公里”建設的目的是進一步向下游延伸以進入流通鏈網;流通企業掌握的是流通渠道和鏈條優勢,加強“最先一公里”建設是為供應鏈提供支撐保障。因此,兩者之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倉儲保鮮設施與阿里物流系統中的協同倉功能基本一致;新型經營主體可以依托阿里的共配物流開展營銷。

  政策建議

  提高設施建設共建共享水平。加強政企合作,合力推進“最先一公里”設施,加快構建我國現代農產品流通網絡。當前,在政府積極引導和財政支持下,我國農產品產地流通“最先一公里”的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將大大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現代化水平。與此同時,要高度重視統籌協調,既要加快補短板,又要避免局部重復建設,浪費投資和土地。在產地倉、農產品產地處理中心、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方面,加強與農產品電商企業、大型連鎖超市、物流企業等開展合作,創新合作機制節約投資和資源,提高設施使用效率。

  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產地冷鏈設施建設。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離不開現代流通高技術和裝備的支撐。十四五期間,要圍繞保持農產品品質、降低損失,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價值,大力開展以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設施為重點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農產品主產區,根據農產品特性,因地制宜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貯藏庫、機械冷庫、氣調庫等倉儲設施,配備預冷、傳輸、提升、計量、貨架等相關設備,購置必要的冷藏運輸車輛,形成完整的冷鏈物流裝備系統。

  注重技術與標準的集成應用。技術進步不僅能改善農產品流通關鍵環節的效率,還可引領流通業態與模式創新。根據我國農產品流通特點,整合科技資源,構建農產品流通科研體系,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接軌國際技術進步,為我國農產品產地流通現代化源源不斷提供技術支持十分迫切。此外,應加快建立層次門類清晰、技術經濟合理、全鏈協同適用的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顯著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尤其是產地商品化處理、倉儲保鮮的標準化水平,減少流通損耗,降低流通工成本。

  積極推廣綠色節能技術與模式。首先,支持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批對接、農社對接、農企對接、農超對接等農產品短鏈流通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物流損耗,尤其要避免“迂回物流”;其次,進一步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提高大中城市重要農產品自給能力,盡可能實施“地產地銷”,減少農產品物流;此外,還要加快推廣蓄冷保鮮技術、新能源運輸車輛、可降解包裝材料等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裝備,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

  充分發揮電商企業在信息整合服務的優勢。農產品產銷信息在政府決策、經營主體經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始終未能建立及時、完整、有效的農產品產銷信息采集和利用服務體系。電商企業在產銷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利用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阿里集團就是依托了其大數據資源逐步構建數字化生產、數字化流通和數字化銷售。因此,應加強政企合作,充分利用電商企業在農產品產銷方面的數據資源,提升引領、服務行業發展的能力。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加工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