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地處中原腹地南側,千里淮河上游,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淮河穿境而過。自古以來良田沃野、物產富饒,是信陽市唯一連續九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的縣,素有“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干飯一半饃”之美譽,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息縣緊緊圍繞地域優勢,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積極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力爭讓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依托區位優勢,科學推進弱筋小麥產業發展
近年來,息縣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主線,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生態化”的發展思路,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優勢產業規模,積極推進弱筋小麥產業發展。2021年,全縣種植弱筋小麥90萬畝,年產量35萬噸,建設35個集中連片片區,覆蓋16個鄉鎮(辦事處),輻射帶動農戶10.8萬戶,茅臺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快速推進,規模擴大到10多萬畝,是全國最大的茅臺集團供應原料有機綠色小麥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被河南省批準為創建省級弱筋小麥現代農業產業園。
息縣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大力實施中國生態主食廚房發展戰略,推動弱筋小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從田間到舌尖的綠色食品主導產業。以項店鎮為核心,成功創建5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與茅臺集團簽訂優質弱筋小麥原材料種植基地協議,初步形成了以宏升糧食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企業的弱筋小麥從種植到加工、從研發到檢測、從流通到消費的全產業鏈。目前,項店鎮已被認定為有機小麥專用生產基地,核心區域面積增加到6萬畝(64740畝),是全國最大的茅臺集團供應原料有機綠色小麥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
立足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紅薯產業
近年來,息縣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調研、深入謀劃、科學論證、深入探索,逐步確立了“政府搭臺、協會唱戲、黨員帶頭、群眾參與、企業兜底”的產業發展模式,把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有機融合起來,依托河南豫道農業公司采取“龍頭企業+鄉村(合作社)+農戶”與“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兩種模式,通過實行紅薯訂單種植和銷售,在東岳、路口、彭店、包信、關店等鄉鎮已種植紅薯近8萬畝。在東岳鎮建立了“科技培訓中心、脫毒研發中心、育苗擴繁中心、窯藏保鮮中心、自動分揀中心、電商運營中心、交易物流中心、加工生產中心”等八大中心,并成立了息縣薯業協會、薯業黨支部,注冊“東岳紅”商標,近3萬余畝紅薯基地為綠色食品原材料(紅薯)標準化生產基地,被評為“名特優新”農產品,紅薯種植實現“兩個八”目標,即畝產不低于8000斤,每斤不低于8毛。
推進模式創新,積極發展稻漁共養產業
近年來,息縣以區位和資源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探索發展稻漁(蝦)共養,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稻漁(蝦)種植和養殖中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全程綠色無污染,成熟后的稻米顆粒飽滿、雪白晶瑩,魚兒肉質細嫩肥美,每畝可產稻魚100多斤、優質水稻1000斤以上,產品進入市場供不應求。全縣稻漁(蝦)共養推廣面積從2018年的0.7萬畝發展到2021年的2萬畝。未來息縣將圍繞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灌溉區、南灣灌區近90萬畝良田,大力推廣“稻漁共作”,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鞏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撐,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發展鄉村產業,讓更多的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把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才有基礎、提升才有空間。今后息縣在持續做大做強優質弱筋小麥、優質稻魚米、特色紅薯等優勢特色產業的同時,加快推進優質花生玉米、中藥材、畜禽水產等其他特色產業發展,推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形態,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息縣縣委書記汪明君如是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