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沛甲咂牛與樟木牛是西藏自治區特有的黃牛,作為在高原缺氧環境下形成的地方品種,是國家培育適應高原環境品種的戰略資源。然而,根據2021年的普查數據,阿沛甲咂牛僅存39頭,樟木牛數量更少,僅存19頭,均面臨嚴峻的滅絕風險。
隨著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深入推進,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的家底日漸清晰,搶救性保護工作正在展開。
兩種牛分別僅存39頭和19頭
“20世紀80年代和本世紀初開展的兩次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都沒有覆蓋西藏地區。2021年初,農業農村部全面啟動為期3年的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青藏高原成為調查重點。”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畜禽種業處四級調研員史建民說。
根據2021年進行的面上普查,阿沛甲咂牛僅存39頭,集中在林芝市工布江達縣仲莎鄉,因為這里沒有進行黃牛改良而得以保留,目前存在滅絕的風險。樟木牛僅存19頭,集中在日喀則市聶拉木縣樟木鎮幫村,滅絕的風險更加嚴重。
在工布江達縣仲莎鄉比久村,筆者見到了阿沛甲咂牛。這種牛體型不大,毛色以黑色或黑花為主,額部白色居多,角細短,公牛角多向前上方呈“V”型,母牛角多豎直向上呈半弓形或向外呈倒“八”型,乳腺比當地其他黃牛發達。
“產奶表現突出的阿沛甲咂牛一年產奶超過200天,年產奶量可達1噸左右,乳脂率高。牛奶制成的酥油特別香,吃過之后就再不想選別的牛奶制酥油了。”一家三代都放養阿沛甲咂牛的比久村老村長土都說,阿沛甲咂牛是在南亞瘤牛與本地黃牛雜交基礎上選育形成,在本地有上百年的飼養歷史,非常適宜本地環境條件。母牛產奶量、乳脂率都高于其他黃牛品種,深受村民喜愛。
家里養了8頭阿沛甲咂牛的比久村村民平措說,平時繁殖母牛為半舍飼飼養,產奶母牛放牧地離村莊較近。夏秋季產奶母牛在擠奶前補給精料,冬春季所有母牛都補給干草或秸稈等。
“阿沛甲咂牛一直處于農牧戶自繁自養狀態,由于群體規模較小,目前品質和數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有下降趨勢。由于缺乏系統選育,其他牛品種對阿沛甲咂牛的影響日益增加,已經處于瀕危狀態。”林芝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站高級獸醫師次仁說。
樟木牛的中心產區是聶拉木縣樟木鎮,樟木牛由本地黃牛、牦牛及瘤牛雜交形成。樟木牛毛色較雜,有黑、銀白等不同毛色。個頭不大,但大于阿沛甲咂牛。有肩峰,其中公牛肩峰較母牛明顯。
家有多頭樟木牛的巴桑說,樟木牛奶用性能突出,表現好的母牛產奶期達六七個月,年產奶可達1噸。除滿足犢牛的哺乳外,牛奶主要用于提取酥油。
“西藏有西藏牛、日喀則駝峰牛、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四個黃牛品種。以往樟木牛多被歸類于西藏牛,后來經過深入調查和鑒別,確認樟木牛是一種稀有的、對高山峽谷具有較強適應力的地方品種。”西藏自治區畜牧總站站長尼瑪群宗說,樟木牛目前群體數量少、繁育體系不健全,尤其是2015年尼泊爾地震發生后,轉移去日喀則其他地方的樟木牛,因不適應更高的海拔和干燥環境,數量急劇下降,目前處于瀕危狀態。
《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實施方案(2021—2023年)》指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氣候環境變化以及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我國畜禽種質資源群體數量和區域分布發生很大變化,地方品種消失風險加劇,一旦消失滅絕,其蘊含的優異基因、承載的傳統農耕文化將隨之消亡,生物多樣性也將受到影響。
高原缺氧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地方品種,是國家培育適應高原環境品種的戰略資源。原產地的特殊生態環境,造就了地方品種較強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全國畜牧總站畜禽資源處高級畜牧師陸健認為,當前,迫切需要摸清這兩種黃牛的遺傳資源家底,實施有效保護。
保護體細胞遺傳資源
針對阿沛甲咂牛與樟木牛存欄數量少、存在消失滅絕風險的情況,7月下旬,農業農村部組織調研組來到工布江達縣仲莎鄉比久村,對39頭阿沛甲咂牛的體尺、體重、胸圍、腹圍、管圍等進行了測量,同時采集血液樣本和耳組織采樣,完成了阿沛甲咂牛精準鑒定樣品采集和生長性能測定等工作。
專家組出具的《阿沛甲咂牛遺傳資源鑒定意見》指出,這些牛群長期本品種繁育、來源清晰,分布區域內未大規模開展外來品種雜交改良。建議進一步加強性能測定、實施補充調查,盡快形成保種方案,確保資源不滅失。
據聶拉木縣政府的調查和統計,樟木鎮幫村共有樟木牛19頭,由3戶農牧民所有,其中母牛14頭、公牛5頭。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雅春與調研組成員一道對聶拉木縣樟木鎮9頭樟木牛進行了體尺、體重等生產性能測定,并采集了血液樣本;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余大為采集了3頭樟木牛的耳組織,制作并保存了多份冷凍體細胞。
“我看過全國很多地區不同種類的黃牛,阿沛甲咂牛在高海拔條件下生存,樟木牛在高海拔、高熱、高濕環境下生存,是適應當地挑戰性環境而形成的優良遺傳資源。其他省市黃牛一般不擠奶,沒有產奶功能,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不僅產奶,而且制成的酥油廣受歡迎。”王雅春說,“不過,目前本地牛群養殖完全‘靠天’,且處于瀕臨滅絕狀態,優質遺傳資源沒有成為本地真正的名片。”
從事動物克隆研究的余大為博士說,動物克隆技術可以批量復制優秀的動物個體,用于極優秀家畜個體的快速擴繁。因此,在此次西藏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的搶救性保護行動中,國家制定了建立牛的體細胞遺傳資源進行保護的方案。
“瀕危物種不能在我們手里沒了”
“阿沛甲咂牛與樟木牛的搶救性保護不能等,也不能拖,必須摸清家底、加強保護。”全國畜牧總站畜禽資源處處長于福清說。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和全國畜牧總站已經與西藏自治區畜禽遺傳資源普查辦一道,研究制定了搶救性保護初步方案。根據方案,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的保種目標是:現有群體數量不減少,保存一定數量冷凍體細胞、精液、卵子、胚胎等遺傳材料,逐步實現群體數量的增加。
畜禽活體保種是目前最有效的保種方式,遺傳材料冷凍保存是重要補充。王雅春認為,搶救性保護的第一步,是對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進行登記、調查、測定,制定統一的品種標準。目前,這兩種牛都有數量可觀的活體,首先是做好活體保護的各項方案,發揮各方合力推進搶救性保護。
余大為說,通過克隆技術,可以批量生產瀕危的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個體。比如此次調研過程中,只找到一頭用于種用的阿沛甲咂牛種公牛,且只有一歲半,還不能獲取生殖細胞進行冷凍保存,如果這頭公牛在性成熟的過程中發生意外,該品種將面臨滅絕的風險。經過體細胞保存后,則可以利用動物克隆技術隨時復制該公牛個體。
聶拉木縣副縣長格桑次仁表示,“瀕危的物種不能在我們手里沒了”,會全力做好樟木牛的調查與保護。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