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 年,農業農村部推動金融機構探索創新支農服務,強化地方金融支農工作指導與支持。在積極總結地方和金融機構報送的金融支農惠農好經驗、好做法的基礎上,梳理形成了金融支農八大創新模式與十大典型案例,本刊將陸續發布,敬請關注。
摘要
為進一步筑牢糧食安全底線,保障農民的種糧效益,按照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的部署要求,山東省農業農村部門聯合財政部門深入推動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開展農業保險精細化管理,大幅度提高保障水平,擴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取得顯著成效,為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提供了堅實的風險保障。
創新背景
山東是糧食大省,是我國糧食供應的重要“根據地”和“大糧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常年種植面積1.2億畝左右。2021年山東糧食生產總產首次突破1100億斤大關,連續8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疫情防控不確定因素,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保障農產品穩定供給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至關重要。近年極端天氣頻發,農資、燃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農業生產尤其糧食生產的不確定性在加大,種糧效益降低影響了農民種糧預期,亟需高保障、廣覆蓋的保險產品提供風險保障。
山東自2006年啟動農業保險工作以來,就將主要糧食作物作為重要保險品種,不斷加大主糧作物政策性保險推廣力度,根據作物生產成本變化及時調整保險金額,不斷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為糧食生產提供了堅實的風險保障。2018年起全省小麥、玉米、稻谷等主要糧食作物承保率保持在75%左右。小麥、玉米種植保險金額從每畝200元、300元逐步提高到500元、450元,較好地覆蓋了農作物生產成本。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將人工成本和地租成本納入了風險保障范圍,符合當前的生產實際,滿足了糧食生產對更高水平風險保障的需求。2018年在濟南市濟陽區、桓臺縣、肥城市和陽谷縣4個開展小麥完全成本保險整縣試點,投保率達到了93%。2022年起在全省產糧大縣推廣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受到了農民和種糧大戶的歡迎。
主要做法
(一)加大保險政策推廣。一是擴大政策覆蓋面。2022年在56個產糧大縣啟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2022年將政策推廣到所有產糧大縣,將小農戶和種糧大戶同時納入政策保障范圍。二是發揮部門協作合力。山東省加強農業、財政等部門協作,科學制定保險政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政策推動的合力,并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發揮其體系健全、扎根基層、熟悉農業的優勢,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基層干部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宣傳解讀農業保險政策,提高廣大農戶認識,推動政策落地落實。三是開展農業保險工作考核。為加快農業保險政策推廣,山東省將三大主糧作物保險承保率納入對各市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范圍,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擴大農業保險政策覆蓋,為糧食生產提供充足的風險保障。多地也將農業保險工作納入對鄉鎮政府的網格化管理事項,作為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舉措,加快擴大農業保險政策覆蓋。
(二)科學制定保險政策。在全面分析生產成本和種植收益的基礎上,將作物直接物化成本、人工費用和地租納入風險保障范圍,科學合理確定保險政策。一是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經過嚴格測算,山東小麥、玉米、稻谷完全成本保險的每畝保額設定為950元、950元、1150元,是普通種植保險保額的兩倍。同時在商河縣、惠民縣針對種糧大戶開展了玉米收入保險,每畝保額達到1000元,實現了較高水平的保障。二是科學厘定保險費率。山東首次引入作物風險區劃管理,對小麥、玉米等作物不再全省執行一個標準費率,而是根據各地不同生產風險系數,將小麥、玉米生產縣的風險等級設為三等,分別設置不同的執行費率,提高了精準化水平,有效降低了總體費率。如山東小麥生產縣中,風險等級低、中、高的縣分別有61個縣、20個縣、13個縣,平均費率約為3.65%,比普通保險4%的費率降低了0.35個百分點。三是降低受災起賠比例。根據生產實際和近年保險實踐情況,將小麥、玉米、稻谷等主糧作物受災起賠比例由原20%減低到10%,作物受損超過10%即可開展賠付,受到了農民的歡迎。
(三)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一是推動保險機構提高基層服務能力。開展保險投保理賠機制創新試點,鼓勵運用無人機、遙感、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跟蹤監測農作物種植和受災情況,提高保險服務查勘定損效率和準確性。二是加強農業保險信息共享。為提高對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等政策信息化水平,加強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審核,山東省財政、農業等部門聯合搭建了全省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與管理平臺(簡稱農險平臺),通過與保險公司共享農業保險保單信息,實現政府部門對全省政策性保單業務的規范性審核、監測、校驗及統計分析等。保險公司通過專線采取“T+1”的方式向農險平臺傳送前一天的農業保險業務數據。農險平臺設置校驗規范,對保險公司提交的保險業務數據進行自動校驗檢查,具體包括但不限于數據項基本檢查、農戶重復投保校驗、非經營區域業務校驗、地塊重復投保校驗、費率校驗、補貼比例校驗等,校驗不通過的保險業務數據將退回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修改后再重新上報平臺。有特殊情況的規則例外數據,確需通過的由縣農業農村局會同有關部門確認并上傳書面證明材料,確保數據真實可靠。三是開展保單空間信息采集。對三大糧食作物投保100畝以上的保單,現已全部采用移動終端設備對保險標的進行空間信息采集,并將保險標的空間位置以數字化的形式上傳至農險平臺,確保空間位置采集與實際承保位置、數量相符。四是規范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流程。省級相關主管單位根據部門職責分工,利用農險平臺開展政策落實、業務稽查等管理工作,發現問題分析原因,組織保險公司和各市縣部門整改落實。各縣主管單位、財政部門每季度通過農險平臺對轄區內政策性農業保險保單進行審核,確保投保標的真實性,財政部門核定應保費補貼金額,并從農險平臺匯總、輸出補貼資金結算表,據此向經辦機構撥付保費補貼資金,確保補貼對象真實有效。
支農成效
目前,山東省三大主糧作物承保率已達到76%、保險金額達到520億元,簡單賠付率超過74%,較好地為糧食生產提供了風險保障。通過大數據、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加強完全成本保險業務監管,對農業保險投保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規范,對保險出險、理賠等工作效率開展監控,提高政府農業保險監管效率和決策水平,增強農業保險業整體服務能力。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繼續提高承保率。加大農業保險工作推動力度,加大保險政策宣傳和普及,推動農業保險服務力量下沉,調動農民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從2022年起三大主糧作物投保率力爭達到80%以上,其中完全成本保險占到70%以上,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二是加強業務監管。進一步發揮好農險平臺匯集作用,加強對三大主糧作物保險業務監管,提高業務的規范性。省級定期開展農業保險機構績效評價,除了對指標數據進行評價外,將機構業務區域內的三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開展情況納入評價范圍,提高保險機構服務能力。
三是推動精準投保理賠。啟動精準投保理賠試點,通過土地數據、衛星遙感等數據與承保理賠數據對小麥完全成本保險、玉米收入保險進行交叉比對校驗,建立農業保險區域災損模型,實現精準承保和精準理賠的自動化承保和理賠校驗和管理。建立重大自然災害估損機制、快速理賠機制,種植大戶出險報案后,依據農業專家小組出具的最終定損報告,啟動簡單賠付程序,快速將資金賠付到種植大戶,提高定損理賠效益,增強農戶的獲得感。
四是加快拓展保單金融功能。山東啟動“農業保險保單貸”,以農業保險保單為質押,主要涉及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銀行為農戶提供優惠利率貸款,財政給予一定比例貼息,緩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斷拓展農業保險的功能外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